安徽省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探索

来源:乡村振兴2025-04-17 发布时间:2025-05-03 浏览量:70

一、引言

在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为各地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状况对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不仅是安徽省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对安徽省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探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战略定位与基础支撑

安徽省是全国5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30.16亿斤,且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依托《安徽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2024 - 2035年)》,全省构建了“四大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淮北平原农业区:该区域聚焦小麦、玉米的规模化生产,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76.9%,为粮食的稳定高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淮丘陵农业区: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760万亩,并推广再生稻种植,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沿江平原农业区: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已建设352个省级示范基地,加强了与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产业对接。

皖西皖南山区:推进茶产业(在全国绿色食品排名中位居第2位)与林下经济的深度融合,发挥了山区的特色资源优势。

 

三、核心突破领域与实践案例

(一)粮食产能跃升工程

安徽省实施“良田 + 良种 + 良机 + 良法”集成战略,计划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20万亩,同时同步推进淠史杭等7大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以全椒县为例,通过“引淮润岗”工程有效解决了岗地用水难题,实现了水稻亩产1400斤、小麦亩产800斤的高产目标,为提升粮食产能提供了成功案例。

(二)全产业链增值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2024年上半年,安徽省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631亿元,同比增长10%。合肥“种业之都”建设加速,生物育种实验室落地,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肉牛振兴计划:利辛县望疃镇采用“徽牛云”平台实现精准养殖,预计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达千亿级,产值较初级销售提升3倍,有效推动了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宣州区建立“企业 + 基地 + 家庭农场”联农机制,带动了194.8万脱贫人口就业,体现了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科技创新与装备升级

安徽省设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并建成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在农机装备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丘陵山区机械化率提升至65%,同时开辟了特色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

 

四、和美乡村建设的“安徽范式”

(一)千村升级工程

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用于千村升级工程,建设411个精品示范村。例如滁州刘兴村的人居环境改造,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风貌。

(二)生态治理创新

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计划到2025年完成酸化耕地治理30万亩,有助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赋能

黄山黟县通过非遗英歌舞等文旅融合活动,实现乡村旅游收入年增长18%,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地方文化。

 

五、深化改革的前瞻性探索

(一)土地制度创新

安徽省试点“点状供地 + 入股联营”模式,舒城县通过土地综合改革促成了3586万元羽绒订单,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浮动利率定价机制,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规模达到83.4亿元,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数字治理突破

全域推广“堰商汇”数智平台,使涉农事项办理效率提升40%,提高了农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

 

六、发展建议与路径优化

(一)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粮食产能 - 市场波动 - 保险覆盖”三级预警体系,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至经济作物,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要素流动创新

试点长三角农业科创共同体,推动皖北与江苏灌区水资源联动调度,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培育

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开发“区块链 + 农产品溯源”应用场景,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培育新的农业生产力。


七、结论

安徽省通过“粮食安全筑基、全链增值突破、数字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引领”四维驱动,正逐步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其“区域协同 + 特色产业 + 制度改革”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建议进一步强化跨省域产业协作,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农业创新走廊,持续放大改革综合效应,以推动安徽省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深入分析具体政策文本对比和区域发展数据,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