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均GDP即将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

来源:数说长三角2025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17

最新发布的《数说长三角2025》报告揭示了一个历史性时刻: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95万美元,距离发达经济体2万美元的门槛仅一步之遥。

这片占全国4%国土面积的土地,产出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聚集着17%的人口,贡献了30%的经济增长动能。

 


01 量级跃升,一个超级经济体的崛起

长三角的经济规模已超越大多数国家。2024年区域GDP总量突破33万亿元,若视为独立经济体,其体量已超过日本,直逼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4.66万亿美元)。

三省一市各展所长: 

- 上海率先突破5万亿,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 

- 江苏经济总量13.7万亿,增量全国第一 

- 浙江站上9万亿台阶,增速5.5% 

- 安徽跨入5万亿俱乐部,增长5.8%领跑区域

更震撼的是效率——长三角以全球0.5%的陆地面积,创造了近3%的经济产出。这种“高产田”效应,在人类工业化史上也属罕见。

 

02  城市进化论,从单极突进到群星闪耀

六年前,长三角仅有6座“万亿城市”。如今9城入围,占全国万亿城市总量三分之一。而2025年,徐州与温州极可能携手撞线,使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达到11座。

最耀眼的突破来自苏锡常都市圈——无锡、苏州、常州三座毗邻城市全部跨越人均GDP 20万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达成此成就的都市圈。

其秘诀在于:人口规模克制(常州538万人为万亿城市最少),制造业占比超4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且三城形成差异化产业链。

当其他地区还在争论“强省会”战略时,长三角已进入多中心裂变阶段:

上海全球城市排名跃升至第8位超越香港,合肥、温州首入世界城市榜单,苏州、宁波能级持续进位。

 

03 产业共同体,拆掉围墙的制造革命

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总装线上,藏着长三角协同的密码: 

上海提供智能驾驶芯片,江苏供应动力电池,浙江完成车身压铸,安徽总装整车。

这种“产业四重奏”模式,让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意味着每3辆国产新能源车就有1辆诞生于此。

工信部评选的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独占26席。

从大飞机(整合沪浙苏皖赣资源)到集成电路(上海设计、江苏封测、安徽制造),区域分工打破行政壁垒: 

- 常州光伏产能占全国1/10,剑指“新能源双万亿”目标 

- 无锡集成电路产值全国第二,“核心三业”占全国1/8 

- 苏州诞生11个千亿级产业,数量仅次于上海

研发投入强度(3.33%)远超全国平均,催生上海-苏州、南京两大全球前十科技集群。

当旧增长模式乏力时,长三角正用知识密度对抗资源瓶颈。

04  都市圈竞赛,谁将复制苏锡常奇迹?

当苏锡常摘下首个“20万元人均GDP都市圈”桂冠,长三角内部已涌动新一轮竞合浪潮。

宁波都市圈**最接近目标——舟山人均GDP达18.9万元(距20万仅一步之遥),宁波也接近20万关口。

凭借绿色石化、船舶制造的数字转型,舟山十年间人均GDP增长1.8倍。

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绍)则靠数字经济的厚积薄发:

杭州17.4万元领跑,绍兴15.5万元展现产业升级潜力。

亚运会带动的基建升级,正加速四城“创新走廊”成型。

而真正的庞然大物是上海大都市圈——覆盖1+13城、1.1亿人口、GDP近20万亿元(接近法国经济总量)。

当其他都市圈还在规划地铁连通时,这里已试验“跨省域建筑”(如沪苏浙交界的水乡客厅),探索全球最大都市圈的治理革命。

05  光环之下,三个被忽视的挑战

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的光环背后,暗藏三重隐忧:

区域失衡仍在加剧。

当无锡人均GDP达21.68万元时,安徽多数城市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即使是省内,苏北与苏南的鸿沟也未完全弥合。

资源诅咒的警示。 

鄂尔多斯人均GDP虽达28.65万元,但第二产业占比70%,其中采矿业占80%。

这种依赖资源价格的繁荣提醒长三角:产业厚度比数字更重要。

民生获得感落差。有网友直言:“大部分人收入被平均”。

如何让GDP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江阴的探索值得关注——民营经济贡献70%以上GDP,孕育60余家上市公司。


06  未来战场,从经济高原到文明高峰

当物理空间联结基本完成(高铁网密度达全球前列),长三角正转向更深的制度性创新: 

- 华为练塘湖研发中心联动三省产业链 

- 张江与合肥共建第四代大科学装置(2028年建成)

- 医保跨省结算、民生“一卡通”突破行政藩篱

到2035年,长三角目标经济总量达10万亿美元(当前约4.65万亿),意味着要保持年均6%增速。

这需要从“工厂型增长”转向原创性创新——

正如无锡布局人工智能+3000亿产业,苏州攻关生物医药“卡脖子”技术。

 

上海的灯光彻夜通明,苏州实验室的仪器嗡嗡作响,常州工厂的机械臂不知疲倦地舞动。

当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人均GDP停滞在4万美元时,长三角正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追赶。

苏锡常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不知道,他们生产的太阳能板组件正安装在撒哈拉沙漠的电站;

上海张江的科学家也未意识到,其研发的靶向药将挽救波士顿患者的生命。

真正的发达经济体,不仅是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数字奇迹,更是让每个平凡人都成为世界进步齿轮的文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