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 2015-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世界经济分化日益明显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22 浏览量:20

来源:经济要参

       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进程依旧缓慢,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常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大国之间货币之争、金融之争、贸易规则之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分化日益明显加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增长继续分化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继续分化

 

  1.美国经济继续呈弱势增长“曙光”。2015年美国经济持续了上年的“低开高走”态势,受到严寒天气等暂时性因素影响,零售、制造业订单、新房开工和就业等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疲软;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明显加快;进入第三季度,由于企业减少补充库存以便消耗过剩的存货,且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均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初值年化季率增速放缓至1.5%。众所周知,美国CDP的70%是靠消费来拉动,个人消费的增加无疑给美国经济带来利好。据统计,美国7、8、9月零售销售月率分别为0.2%、0.2%和0.3%,呈现稳固健康增长,而据美国密歇根大学2015年9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连续三个月走高,且创下2013年7月以来的高位,表明美国民众对未来复苏前景信心满满。此外,强劲的就业增长也是美国经济稳定复苏的明证。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尽管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幅低于市场预期,但失业率从2015年1月的5.7%下降至10月的5%。OECD预计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2.4%。IMF预测美国2015年经济增长为2.6%,2016年将升至2.8%。

 

  尽管如此,受美国国内金融条件温和收紧、美联储加息预期、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全球股市动荡和全球经济低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风险。据美国贸易数据显示2015年8月份美国商品出口创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包括石油在内的工业用品与材料的出口则降至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贸易的低迷拖累了美国第三季度的GDP.据彭博社2015年10月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美国在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飙升至15%,创201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也正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担忧,9月美联储推迟了加息。

 

  我们认为,2015-2016年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尚不成熟,潜在生产率的增长依然疲弱。尽管美国页岩气革命已经兴起,工业互联网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但尚不能成为创造强劲生产率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增加,将不利于经济增长。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型经济体增速放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动荡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也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进程。

 

  2.欧元区经济在“纠结”中或将实现温和复苏。2015年,受益于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条件的改善,欧元区经济实现温和复苏。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一季度GDP数据修正为较上季度增长0.5%,比上年同期增长1.2%,第二季度GDP修正为较前季度增长0.4%,较上年同期上涨1.5%,这表明欧洲经济呈现温和复苏势头。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不断提高,从2015年7月的104升至9月的105.6,为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OECD对欧元区经济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其前景是四年来最好的,预计欧元区经济2015年将增长1.6%,2016年将增长1.9%。而IMF则相对保守,预计2015年和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5%和1.7%。

 

  我们认为,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欧元区经济仍将继续在复苏边缘纠结,难以实现强劲增长,原因如下:

 

  第一,欧元区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困境仍将长期存在。欧债危机以来,为了让生产和消费回归经济发展所应有的水平,欧盟实施了紧缩财政政策,以期通过削减赤字和降低债务水平保证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同时为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创造条件。但致力于结构改革的紧缩政策和调整,无疑给欧元区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工资的削减使得消费需求下降,企业投资动力不足。数据显示,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自2013年7月以来一直维持在荣枯分水岭50上方。2015年8月份的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较上月小幅下滑至52.3,显示欧元区制造业增长步伐有所放缓。国内消费低迷,全球贸易增长缓慢,内部投资动力不足,欧元区经济将难以实现强劲增长。

 

  第二,欧元区经济通缩风险或将拖累经济增长。2015年1月至3月,欧元区通胀率同比增长分别为负0.6%、负0.3%和负0.1%,欧元区陷入了技术性通缩的境地。为了扑灭通缩,欧洲央行于3月启动了1.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以使通胀率接近其2.0%的目标。5月欧元区CPI半年来首次同比正增长,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升幅超出市场预期,实现六个月以来首次上升。尽管如此,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后新兴市场受挫和中国经济放缓,欧洲通胀风险陡增,9月份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胀率意外下降至负0.1%,这表明欧洲可能重返通缩泥潭。

 

  第三,欧洲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尽管很多观点认为,欧债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洲债务危机风险的增加是不利于欧洲经济增长的。

 

  第四,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拖累欧洲经济增长。2015年,在全球股市波动、人民币“一次性”贬值、新兴市场“贬值潮”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放缓,欧洲经济显然难以独善其身。此外,欧洲内外政治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将给欧洲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2015年初外国媒体就称欧洲政治是2015年全球最大的风险,欧洲“反欧盟”政党的崛起和和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将给欧洲未来经济增长蒙上阴影。

 

  3.日本安倍经济学难以刺激经济出现“光芒”。直至今日,日本安倍经济学“老三箭”“脱靶”已成不争事实。据统计,自2012年第四季度安倍执政以来,两年半时间里日本GDP仅增加了27万亿日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以后实际GDP增长了11万亿日元。2015年年第二季度日本GDP修正值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换算成年率为下降1.2%,第三季度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比上季度实际下滑0.2%,换算成年率为下降0.8%,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日本经济再次陷入低迷。IMF 10月下调2015年日本经济增长至0.6%,2016年为1.0%。可见,国内消费不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就业与收入难以提升,超级QE无法如期推升国内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安倍经济学走入“死胡同”黯然谢幕。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也先后对安倍经济学治理成果做出了客观评价。继2014年12月穆迪将日本国债评级由“Aa3”下调一级至“A1”后,2015年4月,惠誉紧随其后将日本**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2015年9月,标准普尔也将日本**信用评级从“AA-”下调一级至“A+”,并认为接下来2到3年安倍经济学不能改变其经济恶化的趋势。

 

  安倍政府显然并不死心,2015年9月24日安倍在新闻发布会提出日本政府将部署“安倍经济学”的三支新箭,即提振经济、为家庭养育孩子提供扶持,以及促进社会福利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安倍经济学“新三箭”“中靶”概率依然不高。这是因为:首先,安倍政府第一支箭的行动目标是要让日本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491万亿日元增长到600万亿日元,增幅22%,这个目标显然难以实现。2015年二季度日本名义GDP换算成年率约为499万亿日元,二者差距超过100万亿日元,按照年均名义增长率为3%也至少需要5年才可能达到,但目前日本经济增长率为负,而日本年均名义增长率为3%还是上个世纪日本陷入衰退之前的事情。其次,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是通过为家庭养育孩子提供扶持以鼓励生育,将生育率由2013年的1.43%提升至1.8%,这显然也并非易事。鼓励生育是日本早就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日本人口出生数量还是年年下降。2014年日本新生婴儿数量为100.1万人,创历史新低。最后,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是促进社会福利的改革。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必然会加剧人口老龄化。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15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3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6.7%,创下历史新高,也远远高于国际标准。日本“老无所依”状况加剧,而社会福利改革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

 

  (二)除印度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下行

 

  从2011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6.3%下降至2014年的4.6%。2015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连续第五年放缓,内部分化持续加剧。据IMF 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5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为4.0%,2016年预计增长4.5%。2015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

 

  1.受包括国际油价下跌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资源出口型国家经济增长减弱甚至陷入低迷。作为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国之一,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曾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油价跌破每桶40美元而有8%的下降。2015年,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俄罗斯GDP同比收缩2.2%,第二季度俄罗斯GDP同比收缩4.6%,上半年同比下降3.4%,这表明俄罗斯经济陷入2009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世界银行6月份预测,2015年俄罗斯经济将萎缩2.7%,2016年有望实现0.7%的微弱增长。10月IMF预测,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分别萎缩3.8%和0.6%。巴西经济也陷入了衰退,据统计,2015年巴西GDP第一、第二季度环比分别萎缩0.7%、1.9%,连续两季负增长,已符合经济学上的经济衰退定义。凯投宏观报告将巴西2015年GDP预测从萎缩1%下调至萎缩2.5%。IMF预计,2015年、2016年巴西经济增长分别为负3.0%和负1.0%。此外,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多个石油生产国也受到重创,这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货币汇率随着风险链条的逐步传导和扩散,全球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产价格动荡进一步放大反过来又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增长必然受损。

 

  2.中国经济放缓以及对进口密集型投资需求依赖的下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举足轻重。2014年中国GDP达到636139亿元人民币,折合10.4万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13.3%,比201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主动放缓。IMF预计,2015年、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为6.8%和6.3%。IMF 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撒哈拉以南非洲受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需求下降、该地区各前沿经济体面对的金融条件收紧等因素影响,经济前景疲弱。IMF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2015年、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为3.8%和4.3%,较2015年4月该组织预测的4.5%和5.1%分别下调了0.7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尽管如此,非洲作为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

 

  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脆弱性。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前景减弱,全球需求会进一步下降,2015年绝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和主要发展中经济体都面临通胀紧缩的风险。为了刺激需求,各国都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提高实际产出,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和投资,但对于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货币的冲击,特别通过金融链条将风险传递到本国从而加剧本国经济金融的风险被不断扩大,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因此,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自身增长减缓下促进需求和在更为困难的外部环境下降低脆弱性的艰难权衡。显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脆弱性将使得其在艰难国际环境中增长更为困难。

 

  印度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例外。受益于国际油价下跌和国内经济改革的推动,2015年印度经济一枝独秀,经济快速增长。据印度新德里中央统计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印度经济同比增长7.5%,中国同期为7.0%。IMF在10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中下调了对印度增长的预测,2015年、2016年印度经济增长分别为7.3%和7.5%。我们认为,印度超过中国还言之过早,目前印度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且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包括国际油价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与印度从消费驱动型增长向投资型增长转变的互动影响。印度面临高失业率、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印度经济总量超过中国还要有一个非常长的时期。

 

        二、货币政策分化加剧

 

  (一)美国货币政策有望逐步趋于正常

 

  进入2015年,美国经济继续引领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经济复苏发展趋势基本稳定。随着美国经济稳步向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美元预期加息呼声提高。但是2015年9月17日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推迟了本该启动的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加息。美联储此次加息延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也是最主要的,2015年以来在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动荡下其他货币对美元已经大幅度贬值,尽管美元保持不动但实际已经升值。其次,从美国国内来看,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但基础尚不牢固。据美国商务部2015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素有“恐怖数据”之称的美国9月零售销售月率增长0.1%,低于预期;核心零售销售月率下滑0.3%,美国9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表现低迷;同时美国8月份贸易逆差创五个月来最高水平。可见,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低迷显示美国经济面临失速风险,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担忧使美联储做出了延迟加息决定。再次,美元加息及加息信号可能会造成世界经济的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比以往更大。2015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出台更加谨慎。而经济基本面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市场和学界对美国年内是否加息存在争议,美联储也表示可能在12月份加息。我们认为,美联储加息与否以及何时加息取决于美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而美国经济增长复苏态势基本明确,美元加息只是时间表而已,12月16日美联储公布升息25个息点,至0.25%-0.5%,美国近十年来首次加息“靴子落地”。

 

  (二)欧元区步入全面宽松货币政策阶段

 

  2015年欧元区走向全面宽松货币政策阶段,这是由欧元区整体经济形势所决定的。自欧债危机以来欧洲经济一直在增长附近纠结徘徊,由于欧洲各国财政政策协调难度大,货币政策成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的首选。自2014年12月以来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一直为负,欧元区陷入通缩泥潭,为了消灭通缩,刺激经济复苏,2015年3月欧元区启动了1.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即每个月购买600亿欧元欧洲国家债券的QE项目,直至2016年9月,以使通胀率接近2.0%的目标。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实现温和复苏,2015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较上季度同比增长0.4%。但进入8月份,全球股市暴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普遍下降,影响了欧元区脆弱的复苏势头。欧元区可能扩大量化宽松政策,2015年9月一项媒体对欧元货币市场交易商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六个月欧洲央行将扩大100亿至200亿欧元月度资产购买规模。接受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欧洲央行会在2016年6月前作出是否再次宽松的决定。

 

  我们认为,考虑到欧元区整体经济复苏态势,欧元区继续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挫了欧元汇率,未来欧元仍将持续贬值。在推出欧版QE之后,欧元对美元汇率重挫至近11年来低点。预计2015年欧元汇率达到1美元/欧元,2020年达到0.9美元/欧元。

 

  (三)日本或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日本于2012年紧跟美国推出了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帮助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走向正增长,政策启动后2013年日本经济的确曾出现半年的“复苏幻景”,然好景不长,日本经济不断反复陷入衰退泥潭,2015年日本经济在实现脆弱复苏后重陷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处于低位,日本还将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

 

  日本启动的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使日元大幅贬值,据统计,2013年4月-2015年7月,日元汇率由94.0日元/美元贬至124.2日元/美元,累计贬值高达24%。从短期来看,日本政府在9月提出了安倍经济学“新三箭”,表明日本政府对日本经济增长良好愿景的需求十分强烈,日本或将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日本经济增长。市场也预期日本央行将进一步实施货币宽松,日元仍将持续贬值趋势。预计2015年日元汇率可能达到130日元/美元,2020年日元汇率可能达到140日元/美元。不过,从中长期来看,日本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前景都尚不明朗。

 

  (四)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新兴经济体汇率贬值或将成为常态

 

  2015年,强势美元,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等都通过金融风险链条扩散到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普遍下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整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

 

  2014年,俄罗斯和巴西逆势实施了趋紧货币政策。2015年情势发生了微妙变化,为了抑制滞胀,巴西央行2015年7月30日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4.25%,这是2015年该行连续第六次升息50基点,利率水平已达历史高位,然趋紧的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收效甚微,但对经济增长的抑制却是显而易见,货币当局为此陷入了两难选择。与巴西相反,2015年为了重振经济,俄罗斯先后多次下调基准利率,7月底俄罗斯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1%。之前6月15日,俄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2.5%下调至11.5%。此外,进入2015年随着货币贬值领跌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普遍减弱,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包括中国、印度、拉美等大部分国家的首要选择。

 

  总之,2015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本外逃、自身结构性瓶颈、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整体面临经济减速,经济下行压力使新兴经济体货币承受进一步贬值的压力,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或将成为常态。近期,新兴经济体24种主要交易货币中,20种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印度卢比跌至17年来最低水平,南非兰特降到13年来最低水平,巴西雷亚尔创下12年来最低纪录。

 

  三、全球贸易格局分化

 

  (一)WTO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在艰难中缓慢推进

 

  2015年9月4日,中国在日内瓦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了关于《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的接受书,成为世贸组织中第16个接受议定书的成员国家。

 

  贸易便利化的谈判启动于2004年的多哈回合谈判,但一直进展缓慢并一度停滞,直到2013年12月世贸组织终于在巴厘岛达成了涉及贸易便利化、农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总共包括10分文件的“巴厘一揽子协定”。按照计划2014年7月31日是《贸易便利化协议》生效程序的第一个截止日期,各成员需要在该日期前,根据共识通过相关议定书,将该协议正式纳入到世贸规则体系中。但印度的强硬态度和欧美国家拒不妥协的态度,让《贸易便利化协议》生效程序陷入僵局。2014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批准了有关落实《贸易便利化协议》的议定书,持续近4个月的僵局终被打破,这是世贸组织成立19年来正式达成的首份全球性贸易促进协议。有学者认为,这意味着世贸组织各方就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再次做出了坚定承诺,有效降低了世贸组织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我们认为,作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建立时的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到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其通过降低成员国之间贸易关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成员国和地区间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对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当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进展艰难且缓慢,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治理机制有局部替代世贸规则治理体系之势,但从世界贸易组织覆盖范围来看,全世界195个独立国家中,有161个是WTO的成员国,其中150个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贸易治理组织,对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制定新一代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美国主导的更高标准全球贸易规则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联合宣布,TPP谈判结束,达成基本协议。

 

  TPP是由美国主导,12个国家共同参与谈判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与WTO传统、单一、狭义的贸易协定不同,TPP包含了很多非经济元素,TPP成员不仅要受到新型贸易规则和机制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诸如商业模式、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和公众评判的制约,是一个现代、综合、广义跟高标准的新型贸易协定,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步骤,为美国以高标准向亚太地区贸易扩展和主导亚太事务提供了国际贸易平台和有效路径,也是美国全球经贸战略和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一环。因为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覆盖19.3亿人口,GDP总量达5.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是美国未来出口的重要战略市场。TPP协议达成将成为美国主导更高标准全球贸易新规则的战略起点,这必然会推动全球贸易格局继续发酵演化。

 

  TTIP是美国重塑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另一翼,是美国和欧盟双方通过削减关税、消除双方贸易壁垒来促进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贸易协定。2013年TTIP启动首轮谈判,按照原定计划,到2015年底,TTIP协议就应该达成。不过迄今为止,TTIP谈判一波三折,2015年2月、4月、7月和10月启动了第八、九、十和十一轮谈判,但双方在人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分歧巨大,欧盟反对呼声很高,10月德国发生了10万人规模的****活动以表达他们对TTIP会降低欧盟食物安全标准并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的担忧。从全球大趋势来看,当今世界主要大国越来越重视通过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新规则的制高点,从双方利益角度看,美国和欧盟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5%,贸易额占全球的40%,美欧TTIP在推动相互服务贸易和投资发展的潜在空间较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集团,美国自欧洲的服务贸易进口以及对欧洲的出口均占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约40%,投资方面,欧美地区互为最主要投资目的地。据欧委会预测,欧美协议达成有望使欧洲经济产出一年增加650亿欧元,相对于欧盟GDP提高0.52%。因此,尽管欧美分歧巨大,TTIP协议达成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除“一体两翼”计划外,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规则体系重构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轴心”,即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这是由少数WTO会员国组成于2011年底起成立的一个次级团体,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定,重建服务贸易新规则和新体系。TTP、TTIP和TISA都是美国21世纪全球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在多极化、多元化世界经济格局中重新塑造全球贸易新规则,重新掌握国家贸易领导权,重新构建国家治理新秩序的新平台。

 

  (三)中国加快构建全球自由贸易网络体系

 

  2015年也是中国全球战略年。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并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3月28日,中国政府在博鳌论坛年会上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被认为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区域发展的重大事件。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全球新战略,但与美国主导的TPP不同,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格局分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是在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金融和规则等手段将危机传递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未来10年里,沿线65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总量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重要的发展极。可见,“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考虑了各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致力于稳定和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构建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和发展需求的全球贸易新规则和新体系。

 

  四、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在震荡中下行

 

  据世界银行2015年10月发布的《大宗商品价格展望》显示,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持续低迷,自2011年以来包括能源、贵金属、金属、食品和原材料在内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全面进入下行通道。全球能源价格指数从2011年的129下降至2015年的67,累计跌幅高达48%,贵金属价格指数从136跌至92。

 

  此外,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彭博大宗商品指数跌至116.7791,为2009年7月14日以来最低点。8月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一度跌至86.79美元,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5年1-9月,原材料跌幅达7.1%,预计将出现连续第四年的年度下跌,将创下至少是1991年以来的最长下跌时期。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预计,包括铁矿石、煤炭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将在2015年下半年触底,2016年回升;而黄金价格到2025年仍将低于当前价位。

 

  2015年大宗商品震荡下行的典型是国际油价。在经历了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2015年1月下旬开始国际油价开始反弹,3月至5月初纽约油价累计涨幅一度超过40%,布伦特油价反弹27%,两大基准油价都突破了每桶60美元。此后国际油价再次下跌探底,8月14日收盘价一度跌破每桶40美元,连续刷新6年多来的低点。2015年10月国际油价在大幅度反弹了近10%后再次暴跌5.1%,国际油价呈现宽幅震荡格局,石油价格将陷入中长期低迷。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与金融市场动荡交织,对于许多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已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普遍受阻。究其原因,本轮油价下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本轮油价的下跌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全球能源供求结构的重大分化。从2010年开始全球原油生产大于全球原油需求,即供给大于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本轮油价下跌主要是由于国际石油巨头们并没有像以往一样通讨减产供府来维持石油价格稳定,石油供给大大增加。据石油输出国组织2015年10月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该组织9月份原油产量环比增长11万桶,至每日3157.1万桶,创2012年以来最高,比该组织2015年的自身原油市场需求预期高了每日近200万桶。此外,随着对伊朗制裁的解除,伊朗重返原油市场还会增加供给量。其次,长期高油价引发了对石油替代品的开发和投资,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和页岩油的开发降低了对原油依赖,美国是全球原油第一大消费国,但现如今其对原油进口依存度已从原来的60%下降到30%。另外,生物柴油或风能等新能源的兴起,全球能源供给呈现分化和多元化发展态势。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对石油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且受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尤其是作为全球能源需求大国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全球能源需求还可能会呈现阶段性下降。可以看出,全球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供给格局发生了重大分化。随着页岩气、风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的兴起,能源的供给方逐渐向西转移;而能源需求方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逐渐向东转移。能源供给结构分化,能源供给地不断增加,能源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将使得石油价格再中长期内维持在低位震荡徘徊。

 

  第二,与货币政策一样,国际油价的走势与经济基本面是息息相关的。全球原油需求随着全球实际GDP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因此,本轮油价下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球经济增长疲弱。2015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几乎所有的组织和机构都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普遍下降,从而降低了对石油的需求。

 

  第三,本轮油价下跌反映了国际油价与美元指数相关关系的微妙分化。美国是全球原油第一消费大国,所以美国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球原油市场。一般而言,当美国经济表现强劲时,国际油价会上涨,美元升值。2015年美国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复苏态势基本稳定,可是石油价格并没有随着美国经济状况的改善而上涨;另一方面,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美元的强弱始终影响着国际油价的走势,美元升值意味着石油下跌,美元贬值则油价上涨。2015年1月下旬开始国际油价开始在低位反弹上升至5月初,而同期2015年前三个月美元指数上涨9%,创2008年以来最佳季度表现,美元指数与国际油价发生微妙分离。

 

  总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美元升值预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大宗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15-2016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在低位震荡下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转变,能源供给地的多元化和能源市场的多元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将很难恢复历史高位,将长期保持在中低价格水平上徘徊。

 

作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陈文玲 颜少君

来源: 《经济要参》2015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