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山: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13 浏览量:24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一、引言

克鲁格曼获得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的高度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主流经济学没有将空间问题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在各个层面的地理空间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活动的集中现象(简称集聚)。最高层次的集聚是全球经济形成的核心外围结构。如在2006年,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2%,欧共体(15国)占28%,东亚17%。因此这三个地区集中了当年世界GDP总量的79%①。而在1980年,这三个地区占全球GDP份额分别为27%,欧共体为29%,东亚为14%,共计70%(Fujita,2005a),因此全球经济的集中趋势是不断增强的。而在地区经济中也大量存在产业集聚现象,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以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产生了全市4.7%的GDP②。那么集聚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两个没有资源禀赋差异的地区之间会形成迥然各异的经济结构呢?为什么在全球一体化加速推进过程中集聚趋势反而越来越强呢?

以完全竞争、产品同质、规模报酬不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对此提出满意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厂商的分布是外生决定的,严格依赖于地区之间初始的技术和资源禀赋分布。贸易是根据比较优势决定的:在一个两个地区、两种产业和两种要素的经济中,生产活动的组织基于某种产品的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而不考虑需求的空间分布。国际贸易主要根据国家之间产业之间的分工进行,一个国家根据自身的资源相对丰裕程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这意味着如果国家之间不存在技术和资源禀赋差异,那么国际贸易将不可能产生。然而现实是,当一体化深入推进时,贸易成本急剧下降,厂商却大量集聚在一起组织生产。尽管对产业间贸易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新古典框架不能解释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出现的大量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同时,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基本条件雷同的两个地区之间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产业区位选择模式。

而新贸易理论采用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框架(1977),试图克服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缺陷,解释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在引入了产品差异性、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等假设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实现规模经济进行集聚的厂商选择那些内部市场较大的区位以最小化运输成本(本地市场效应)。尽管本地市场规模(主要由本地工人数量决定)是唯一的外生决定因素,但本地化厂商的均衡数量完全由霍特宁模式(Chamberlinian Fashion)决定。当贸易壁垒很大时,经济趋于发散,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同时存在。然而一旦贸易成本下降,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就会集中在某个国内市场较大的区位以享受该地的金融外部性,产业内贸易也就产生了。

而Krugman(1991a)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NEG)充分继承了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在NEG模型中,假定劳动力是流动的,均衡的市场规模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完全是内生的。为了避免比较优势的影响,NEG框架假定两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是完全无差异的。金融外部性产生需求联系和成本联系,运输成本则以冰山成本的方式进入模型。

在最初的中心外围模型(Krugman,1991a)中,经济由两个地区、两个生产部门(农业和制成品)和两类劳动(农民和工人)组成。制成品部门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产品由一家厂商制造,工人作为唯一的投入要素。农业部门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下生产的无差异的农产品,农民作为唯一投入要素。工人在地区之间可自由流动,而农民不能流动且在两地均衡分布。贸易采用冰山成本形式。

如果大量厂商集中于某一地区,则该地区将生产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因此本地的工人比外地工人能更充分享受本地的多样化产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地的工人真实收入相对较高,因此获得效用水平较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工人迁移到这个地区。因此,工人数量的增加创造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本地市场规模(即本地市场效应),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更多的企业将在此集聚。因此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集聚由此产生,形成中心外围结构。

因此,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贸易理论相比,NEG模型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聚集产生的机理。但是,NEG早期的理论框架假设过于严格,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大大超越了NEG原来的框架。因此有必要总结NEG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分析了NEG的最新理论进展,第三节对NEG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说明,最后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指出NEG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理论研究进展

初始的NEG模型假定地区和工人是同质的,其均衡结果严重依赖于效用函数、生产函数和运输技术的数学设定形式。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多样性偏好集聚产生的动力,而运输成本是集聚的反作用力。而最近的研究放宽了地区和工人是同质的假定,采用了一些与初始模型不一致的函数形式和技术设定,同时扩展了集聚力和发散力的菜单。

1.工人的同质性

大部分NEG模型假定两个地区的工人具有同质性,即他们具有同样的偏好和同样的技术水平。Tabuchi(2002)和Murata(2003)等假定人们对住宅具有不同的偏好,所谓“各有所爱”,显然这是发散力的新来源。在他们的模型中,消费者偏爱于一些本地的特殊特征,而未必对两个地区的工资差异产生反应,如很多人喜欢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大连,尽管大连本地工人得到平均工资比北京低得多。

而Mori等(2005a)假定工人存在先天的技术水平差异;产品具有差异性,更优质的物品需要更高技艺的工人进行生产;产品卖到外地需要付出冰山类型的运输成本和包含固定质量损失的信息成本。在此设定下,金融的外部性总是使得工人根据他们的技能水平进行空间排序,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选择在技术要求较高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就业,而低水平的工人则选择留在其他地区。

如果说技术差异和偏好差异是先天的话,那么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劳工保护标准则人为制造了工人的异质性。Naghavi(2007)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研究劳工标准保护的差异对企业集聚的影响。对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其劳动力供给弹性相对较小,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此企业可以采取减少工资支出的策略以提高企业利润。如果市场是开放的,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此集聚,进而导致本地的竞争效应增加,劳动力工资上涨。这种效应可能迫使跨国企业放弃低工资策略,离开那些劳工标准较低的地区。因此劳工标准相对较低的区域不一定产生集聚,集聚取决规模收益、竞争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权衡。

因此考虑现实中工人异质性产生的各种情况,并将其带入NEG模型,既能使NEG模型更加贴近于现实情况,又能得出不同的理论洞见。

2.区位的同质性假定

为了剔除比较优势的影响,大部分NEG模型假定空间区位是同质的,没有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因此集聚的区位单纯由历史、前向和后向联系的累计因果过程决定。但是,有些条件下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天然的比较优势可能与集聚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比较优势和集聚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是很重要的。

Martin等(1995)研究了国内和国际运输基础设施在国家之间不对称的情形。运输基础设施的非对称将冰山运输成本分解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组分。因此通过资本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提高工业区位的集聚程度。Behrens等(2005a)建立了一个“经济距离”(即关税或运输费用)在国家之间不对称的多国家NEG模型,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消费转移对于厂商集聚产生重要的影响。Behrens等(2006)进一步指出,不同国家固定的体制成本(setupcosts)影响全球的经济效率和区域之间的平等程度。由于可以获得的产品多样性范围取决于厂商的空间布局,市场导向的结果可能导致某些地区集聚程度过高,规划者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体制成本减少集聚程度。当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很高时,规划者可以减少体制成本进而提高当地的集聚程度。这对于我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发展思路,即通过简化手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可以吸引厂商到这些地区进行生产。而Greenhut(2006)指出异质性区域之间的产业价格和产出数量差异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运输成本给产品出售者向不同地方的消费者提供了价格歧视的机会。

因此进一步研究区位异质性的来源,并且将其与集聚作用进行分离,有助于我们制定合意的政策,促进某个地区的集聚或发散。

3.线性与非线性运输成本

初始的NEG模型以D-S垄断竞争框架为基础进行研究,再加上冰山成本的假定,使经济集聚的一般均衡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此框架下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为常数(等于替代弹性),且对所有产品是对称分布的。这导致产品的均衡价格与厂商和消费者的空间分布不相关。而且冰山成本假定意味着运输成本与产品的离岸价格成正比,即运输产品价格的任意增加将同比例地增加它的运输费用,这不是很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Ottaviano等人(2002a)提出了一个使用准线性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是子效用的二次函数,是运输成本的一次函数)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成功地体现了前向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如利润最大化的价格随着竞争性厂商的增加而下降,并有利于分析价格政策与集聚之间的关系。

在起初的NEG模型中,差异化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厂商出售其产品的前提是产品价格能够弥补其成本,同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而厂商的空间分布是不对称的,厂商分布密度高的地区的厂商出口到外围区(这些地区竞争相对较弱)能够获得正利润,而厂商分布密度小的地区的厂商出口到核心区(这些地区竞争相对较强)能够获得负利润。Behrens(2004,2005b)的研究表明,当运输成本足够高时,自给自足是一种内生均衡结果;而在运输成本下降的情况下,自给自足所导致的产业空间非对称分布导致贸易模式的非对称分布,这时候只有厂商分布密度高的地区的厂商才出口产品。

准线性的函数形式虽然给模型提供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但是在效用函数中不能分析收入效应。Behrens(2005a)使用可分离的准效用函数,发展了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能够分析收入效应和前向竞争效应。在此框架下,利润最大化产品的价格随产出的边际成本和消费者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竞争性厂商数量的上升而下降。Gupta等(2006)分析了两种形势的运输成本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准线性函数形式的运输成本比冰山成本形式的运输成本产生的区位选择均衡数量要少。

Alonso(2007)进一步探讨了冰山成本形式和准线性函数形式的运输成本两个或多个地区框架下对集聚的作用。结果显示,这两种函数形式的运输成本对于两个地区框架的经济的集聚作用是相同的,但一旦扩大到多个地区的经济时,将变得很复杂。考虑需求拉动的城市成本时,如果运输成本很高或很低,经济都将发散。即运输成本逐渐减小时,经济先集聚,然后发散,这种钟型关系在两种形式的运输成本中都会出现。如果再考虑两个地区的工资差异(劳动力不流动),钟型关系仍然能存在,但是在运输成本很高时,发散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结果;在运输成本很低时,发散主要是由工资差异引起的。如果考虑到经济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联系相比,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作用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更大一些。但在多地区模型中,由于不同的离心力如房地产成本和通信成本的差异等,不同设定的运输成本对集聚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冰山成本在多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更大一些。

因此在不同的前提下研究不同形式的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在多地区框架下,不能单纯地说运输成本低就能够促进产业集聚。

4.多样化偏好与集聚

垄断竞争模型是以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种类越多,得到的效用越高。早期的NEG模型假定经济中的商品种类数是固定的,而且没有考虑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的强弱。现实生活中零售商场是商品种类堆积最多的地方。因此研究多样化偏好与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

Henkel等(2000)建立了一个以垄断竞争为基本框架的零售企业布局模型,当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很强烈时,零售商将聚集在一个市场上,否则零售商将分成两组,形成两个零售市场。但是Henkel假定消费者只是在一个商场购物,且零售商只出售一种商品,与现实差距较大。

Arakawa(2006)等则假定消费者可以在多个商场之间进行选择。首先两个开发商同时确定零售商场的空间位置,然后开发商决定商场的出租混合度,最后消费者对是否同时光顾两家商场或其中一家购物进行决策。如果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很强烈时,两个零售商场将聚集在一起,消费者同时光顾两家商场进行购物。这是因为零售商为了规模经济,搭竞争对手的便车以减少竞争。如果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很微弱时,两个零售商场布局在不同的地方,消费者只能光顾其中的一家商场进行购物,在这种情况下每位零售商建立了排他性的市场范围。

如果进一步考虑不同类型的产品如奢侈品和日常消费品需求弹性的差异,以及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偏好程度的差异,将使类似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5.厂商多元化战略和空间阻隔

大部分NEG模型假定厂商只在空间的某一点上完成它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大量厂商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并且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布局。分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各地在技术、资源禀赋或者要素价格等的差异,从而实行厂商在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Fujita等(2006)建立了两个国家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假定每个国家的每家厂商由总部(HQ)和生产区组成。HQs使用熟练劳动,而生产区使用由总部服务和非熟练劳动。每家厂商的总部(HQ)和生产区不需要位于同一个国家。产品交易成本的下降、总部(HQ)和生产区之间通信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球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引发了生产区在外围的重新布局。在此基础上,Fujita等(2005b)建立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一般均衡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通信成本的下降,生产低交易成本的企业倾向于将它们的生产区集中分布在工资较低的外围地区,而生产高交易成本的企业倾向于拥有多家生产区以服务于分割的市场。

由于生产分割代表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6.集聚和经济增长

初始的NEG模型基本上是静态的,一旦经济达到均衡,除非外生经济参数变化,均衡结果将不会改变。即初期模型没有考虑集聚对创新的影响,而创新反过来可能进一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福利的变化。因此将NEG模型动态化至关重要。

显然空间和时间混同在一起对经济产生影响,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难度较大。但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都以垄断竞争为基本分析框架,两者的融合具有坚实的基础。Waltz(1996),Baldwin(1999),Martin等(1999,2001),Baldwin等(2003),Yamamoto(2003)等人探索了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Baldwin等(2003)提出了易处理的增长与集聚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能够分析国家的各种政策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集聚与增长模型假定劳动不能跨地区流动。如Fujita等(2003)建立了一个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将Grossman-Helpman-romer的内生增长模型与Krugman类型的核心外围模型结合起来,并假定产品是有差异的。具体来看,将核心外围模型置于一个动态框架之中,有一个使用熟练劳动的研发部门,为现代部门创造新的产品种类。因此经济的产品种类随时间而逐年增加。而Ottaviano等(2002b)在同样的框架下考虑了工人的预期与流动。研发部门的创新活动在熟练工人之间产生知识溢出,这会使本地区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加。因而越来越多的熟练工人在该地区集聚,提高了该地区研发部门的生产力。也就是说,当经济从分散走向集聚时,创新将使增长速度加快。如果由集聚带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足够强的话,即使是留在外围区的居民的福利水平也比处于分散状态时高。而Baldwin等(2000)认为,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强大的集聚力,而知识溢出则离散力。降低贸易成本的一体化政策鼓励经济活动向外扩散的同时,也鼓励了集聚。而集聚不仅有助于两地的经济增长,也减轻了外围地区的福利损失。

但是,当前研究规避了熟练工人跨地区循环流动的可能性。一旦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和价格水平差异,工人以平均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支出而预先行动。因此研究熟练工人的周期性迁移对于地区之间的知识或者技能的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集聚与发展经济学

大多数NEG模型假定人们对农产品和制成品的偏好是一致的,这意味着经济的最终产品的支出份额是一个常数。同时在标准的核心外围模型中,就业份额也是外生给定的,这极大地限制NEG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Murata(2002,2004)研究了在城市化或集聚过程中对农产品和制成品的非一致性偏好的作用,得出了消费支出份额从农产品到制成品转移的恩格尔法则和劳动力配置从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克拉克-配第法则的演化过程。Yamamoto(2005)的两地区模型中假定工业品可以由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进行生产,也可以由通过使用有差异的中间产品的现代部门生产。在基础上他演示了工业化的演变过程,如当运输成本足够小,以至于两地区的市场高度一体化时,制成品部门将发生技术转移,即从使用传统技术转移到使用现代技术。因此将经济结构转变与NEG模型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解释各国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而且能对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三、实证研究成果

尽管NEG模型的假定与现实的差异很大,但其深刻的理论洞见为经济生活中大量的集聚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产生了大量的NEG实证研究文献。他们主要集中于市场潜力和空间工资结构、集聚区、本地市场效应、循环累积和多重均衡等方面。

1.市场潜力和空间工资结构

NEG预示了空间的工资结构:越靠近市场规模大的地区的工资水平越高,某地区的工资可以内生地看作是其他地区收入和工资的函数。Hanson(1998,2005)对美国、Roos(2001)和Brakman(2004)对德国、DeBluyne(2003)对比利时、Mion(2004)对意大利、Kiso(2005)对日本、Pires(2006)对西班牙的实证研究比较典型。以Hanson(2005)为例,把建造房屋的土地价格作为离心力,研究了美国地区之间市场潜力与工资结构的空间交互作用,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ires(2006)表明西班牙的工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质。而且,经济活动的区域化程度和与中心地区的距离能解释区域之间的工资差异,大市场可能具有高工资。其他人的结果类似。

Redding等(2005)把德国在1945年和1989年之间的分裂看作一个自然实验,检验市场准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他们得出结论:城市边界的缩小可能完全是由于德国分裂造成的市场准入的损失所造成的,而不是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或战争破坏程度所形成的发展困难造成的。

Combes等(2005)使用法国工人的面板数据,将工资的空间差异分解为工人的异质性(即技能水平的差异),本地资源禀赋和本地化交互净效应(即就业密度、产业多样性和市场潜力)三部分。他们的结论是工资的空间差异一半以上是由于工人的异质性产生的。但本地化交互净效应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决定变量,与工人异质性大约能够解释就业区工资差异的2/3。Mion等(2005)也运用意大利的数据研究了工资的空间差异与工人特征以及市场潜力的关系,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集聚区及其空间协调

不仅仅是NEG模型,其他经验研究也认为运输成本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于运输成本或运输距离来说,NEG的理论贡献在于为集聚区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每一种产业的集聚只有在某个特定的距离之内才能产生,此时集聚周围的区域处于该产业的集聚区之内,因此距离十分重要。而且不同产业的集聚的间距也不同,NEG框架阐述了不同产业的空间聚集并由于需求和生产的外部性产生锁定效应的机理。更多的本地化产业(小规模聚集)倾向于聚集在非本地化集聚(大规模聚集)的周围,从而产生聚集的层级结构。

Mori(2005a)提出了集聚区范围的检验方法。他先开发了一个统计方法确认每一种产业集聚程度,然后检验同一种产业的相邻集群之间的距离是否显著大于同样数量的集群随机产生所形成的距离。然后根据给定的某产业集群到最近的其它产业集群之间的距离,构造了一个测试产业对之间的集群的空间协调的检验方法。初步结果表示,市场导向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正的协调能力(他们的集聚相互靠近),而那些根据自然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协调能力较差。

Ioannides(2004)研究了集聚距离的作用和市场潜力对城市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影响。可能由于他们对于一些关键变量如距离和市场潜力的设定不够精确,他们的结论获得了少量的稳健性支持。如他们对于市场潜力的定义过于传统,没有针对某种产业具体化。NEG认为市场潜力是针对某种产业而言的,它解释了集聚区的不同规模和不同产业的不同集聚间距。同样,距离也是用的地理距离,而由于美国的地形不是均一的,因此必须以经济距离代替。

Mori等(2005b)基于区域数据开发了一个产业本地化的可分解的地理学测试统计量。通过计算本地化的地区分解数据,跨都市区的本地化程度平均能解释40%以上的本地化程度(以县为单位)。而且,他们还证明了都市区存在产业混合的层级结构(即位于小都市区的产业群可以大概认为是一个大都市区的产业子群)。Mori(2003)对层级结构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测试方法,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每个都市区的产业差异和每一种产业的集群数量以后,这种层级结构是稳健的。

3.本地市场效应

当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时,就存在将生产集中于相对较少的区域的激励。因此本地市场效应最先是指消费者相对较多的地区是产品净出口区,东道国占有规模报酬递增部门的厂商数量的比例相对较大。由于运输费用的存在,厂商选择的区位倾向于靠近大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因此,从空间上看,本地市场效应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个区域倾向于出口不仅在本地具有较大市场、而且与更靠近区域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Behrens等(2004)开发了一个多国家经济的本地市场效应的检验框架,对Krugman(1980)模型进行了拓展。他们的模型认为作为生产地的国家的优势不仅取决于它的国内市场的相对大小,而且取决于它与外国市场的相对靠近程度。为了消除各个国家世界市场准入的差异的影响,必须对产出和贸易数据进行修正后才能预测本地市场效应。修正后的世界贸易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存在较强的本地市场效应。

4.集聚与技术效率的研究

尽管关于集聚知识溢出的理论进展不大,但是许多实证研究表明集聚有利于知识在当地的外溢,进而扩大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如Tveteras等(2006)考虑了知识溢出的影响,运用挪威1985-1995年鲑鱼产业部门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集聚外部性对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技术效率有积极的影响。内在机制是知识溢出的本地化水平的提高,厂商外部性投入替代内部行投入的增加,减少了企业经营决策犯错的机会,因此相对于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说,技术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Bernard(2007)等运用欧洲的数据证明了研发部门集聚效应的存在。然而也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如Gordon(2005)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集聚没有必然的关系,伦敦周围的技术创新外溢是很有限的,但小企业可以获得创新的外溢收益。这可能是创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而作者没有将集聚作用与其他作用分离开来。WilburChung则运用日本电子厂商1980-1998年在美国的数据,表明电子厂商主要在原先投资的区位加大投资,其动机在于除了与竞争者合作外,主要是从规模递增、降低成本和技术外溢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5.循环累积过程和多重均衡

同质区的NEG模型中,历史和循环累积决定了经济集聚的区位的结果。某些条件下多重均衡可能是占优的。虽然不难找到路径依赖决定产业定位的证据,但是根本不可能找到完整的经济活动集聚或城市形成的案例。

Davis等(2002)检验了美国轰炸日本城市的效果,发现一旦战后经济完全恢复,轰炸的破坏程度对城市的人口规模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战前的人口规模能够正确预测战后的人口规模,与战争中遭受的破坏程度无关。因此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临时冲击(轰炸)具有累积效果,这与NEG模型预测的相反。Davis等运用更加严格的方法对2002年的研究进行了重新检验,仍然没有发现多重均衡的证据。但是如果空间不是均质的,这并没有违背NEG模型。如果某些区位具有诸如自然港等天然优势,因此在这些地区出现经济集聚现象是毫不奇怪的。而Rhode(2003)发现了累积循环的证据:二战期间太平洋海岸的经济繁荣将加利福尼亚和西部推进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均衡,自二战后一直持续至今。

四、未来的发展趋向

从近几年NEG发展来看,理论假设越来越逼近于现实,实证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NEG只是一种方法论,将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将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框架纳入空间分析之中。因此如何实现三者的统一,同时关注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集聚形态的微观机理,将不同的运输技术和知识外溢考虑进来,将使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

1.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统一

虽然三者本质上处理的都是空间现象,但当前人们把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二者的差异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离心力的来源不同。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住房(和通勤)的土地租金是离心力。这些模型中的城市是一座“孤岛”,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没有实现一体化。实际上,两地区框架的核心外围模型(Helpman,1998;Tabuchi,1998)已经把城市住房(或通勤)的土地租金是离心力,当制成品的运输费用足够低时,产业将重新分散对外围地区。但如果空间不是连续的,则很难区别这种工业发散到底是许多城市形成(Fujita等,1997年;Fujita等,1999年;Krugman,1993a),或工业带形成(Mori,1997),或大都市的郊区化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地区之间的空间结构是对称的,简单地合并这些地区也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为了研究空间集聚的模式,有必要假定空间是非对称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相邻的。

而NEG的早期模型(Krugman1991a,b;Fujita等,1995)认为不流动资源(如土地)是离心力,并因此着重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抽象掉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如把城市看作一个点空间)。为了研究城市成本对空间集聚模式的影响,我们需要统一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上研究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

第二个差别是城市经济学模型开发商和市政府的作用较大,而NEG一直关注于空间的自组织作用,而相对忽略开发商和市政府的作用。显然下一步的工作要关注这两方面的作用。

而区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之上,研究经济空间活动规律和经济秩序和区域组织的应用性学科。因此NEG应该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旦NEG具有更好的现实性和更强的政策含义,区域经济学可以视为NEG的应用。

Combes等(2005)用图表的方式描述了将城市经济学和NEG统一在一起的粗略框架,并且试图分析各种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而Stelder(2005)则将NEG模型扩展到具体的空间维度,模拟了欧洲城市的形成。从长期来看,集聚经济和运输成本能够解释城市形成的规模和位置。Partridge等(2007)则用集聚理论解释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城市形成模式的差异。

未来的研究要将各种各样的城市特点(如土地和房地产市场、通勤、运输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移植到具有地方政府的地理学模型之中去。然而在模拟城市时要注意大部分城市的政府和开发商实际上权力非常有限,在选择政策时预期很重要。因此,用演化博弈论而不是纳什均衡来研究城市政治过程(如选举)可能更合适。再次,我们必须把城市看作为知识产生、发散和积累的发源地,这对于创新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将政府纳入NEG的分析框架,同时研究区域政策对于集聚的影响。

2.集聚形态及其空间分布

为了简化分析和计算,NEG模型的维度很低,主要以二个地区和几个部门框架为主。但集聚的空间布局问题如集聚的数量、规模、位置以及空间合作和集聚的形态问题如郊区化、大都市形成以及城市的离散布局等还没有在NEG框架中得到有效的处理。如在两地区的框架中,不可能定性地区分集聚和发散形态的差异。

尽管Simonen(2006)建立了一个三地区的区域集聚模型,考虑了在什么情况下集聚稳定均衡的存在,并认为区际之间的规模经济大于区内之间的规模经济。利用计算机硬件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的改善,也许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可计算的集聚形态的一般均衡模型。

为了获得更有意义的政策含义,必须超越当前的二地区二产业的分析框架,建立关于贸易和地理的多地区多产业的非对称的模型。目前多数模型的框架维度过低,一旦扩充到多地区多产业的框架,就不能进行数值计算。一个合意的NEG模型必须在低维度框架下可以解析,而且可以扩充到高维度也能够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

3.运输技术和集聚

产业集聚经常出现在主要的交通节点上,如许多大城市坐落于高速公路网络或火车站的附近。即使交通成本在下降,重要的交通网络也能够持续地吸引各种产业到本地区集聚。工业集聚和交通网络的吻合来源于二者之间相互的自我增强的过程。厂商节省运输费用的动机吸引这些厂商选择在交通网络附近布局。Anderson等(2004)估计,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成本如果用税率来衡量可能高达170%,其中运输费用占21%,贸易壁垒占44%,地方零售和配送费用占55%。

源于产业的大规模集聚,交通网络的使用效率由于运输需求的增加而大幅提高。随着集装箱、高速火车和波音飞机等大型高速载体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激励了集中运输的发展,加速了干线和运输节点的发展。而干线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循环累积效应。如果某一交通节点上运输服务比较频繁,说明该地能够满足大量的运输需求,因此大量的发货人就会在此集聚,这反过来推动了节点上运输服务更加频繁。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推动了干线节点和运输网络的内生发展。当运输的规模经济对每一个地方的运输优势产生作用时,主要的运输节点可能自发地出现在任何一个具有较大运输需求(如工业集聚地)的地方。上述机制可以称之为运输密度累积循环因果经济。

当前研究产业区位模式与运输网络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当存在经济密度时,第一类文献把交通网络设计看作是交通部门规划者存在的主要问题。然而,原来的模型假定两地之间承担的运输流量是外生给定的,因而规划者无法解释运输网络结构对产业区位模式的作用机理。第二类文献主要研究在给定的运输网络结构下推导出最佳的产业区位模式。但是,他们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对运输网络结构的影响机理。

Takahashi(2005)首先明确将运输部门引入NEG框架中,描述了在一个两地区模型中运输部门由于交通密度经济而内生形成的微观机理。然而在本模型中空间位置的两头没有网络节点,因而集聚模式和运输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NEG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区别空间贸易的两类不同阻碍因素———商品的运输成本和空间商务联系的通信成本———是很重要的。Fujita(2005b)认为这两类成本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作用不同。

因此,全面研究关于运输活动的作用机理并将之模型化应该是NEG深入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

4.创新与知识传播之间的空间联系

到目前为止NEG大多数模型,集聚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和产业之间联系的金融外部性,忽略了知识外部性和信息溢出等其他所有可能的集聚力。因此有些观点认为NEG的理论关注范围过于狭隘,像旧贸易理论一样忽略了很多现实情况。

但是,NEG设计的框架过于狭窄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现代工具,为地理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这并不必然意味着NEG建立的模型和关注的问题主要限制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相反,它的框架是极度开放的,可以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创新与知识传播在人们之间的空间联系有待深入发展。而且“知识产生”必须是明确地与“知识传播”或“学习”进行区分。此外,新观念的产生对于不同类型的人们之间的合作产生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通过信息交流和迁移,某地区的人口差异性也在随时间改变。因而知识外溢的本质特征是动态的,要完全理解必须建立一个动态框架。

最近关于知识溢出的动态模型已经有一些,但它们主要是基于非空间的。如Jovanovic等(1989,1990,1996),Auerswald等(2000)和Keely(2003)已经为K联系建立了微观模型,他们主要关注于知识的垂直差异性的变化。而Berliant(2003,2004)则关注于知识在产生和传播的合作过程中不同知识分化的变化。Dupont(2007)假定本地化溢出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认为集聚将加大企业之间的学习外溢,进而提高企业的济绩效,缩小了区际差异。基于这些前沿的工作,知识溢出在空间上的微观基础的研究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取得进展。

5.关注非经济因素如制度、政策等重要性

由于当前的NEG模型中没有将政府纳入分析框架,因此不可能进行制度、政策分析。同时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不仅提供基础设施,而且进行直接投资。因此缺少政府的穿针引线,导致NEG的应用性大打折扣。但是,不考虑政府的NEG模型本身已经相当复杂,如果在目前的框架中加入政府的话,将使模型难以操作。因此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上对NEG模型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和政策分析,将使NEG更加完善。到时我们就可以说,NEG就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了。

注 释:

①根据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World Bank,2007)整理得出。

②北京统计年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