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习近平健康思想与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7 浏览量:17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如何深层次解决社会生产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现实发展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正如《中国共产**程》总纲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3]

那么,根据新时代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追求、新希望,应当优先充分发展哪些方面的社会生产力?这就需要研究社会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运动规律。健康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既是人民福祉之本,又是社会生产力之基。解放和发展健康生产力,就是投资人民健康、创造社会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生产力加快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5.4岁提高至2017年的76.9岁[4],健康总人力资本(即平均预期寿命与总人口之积)从2012年的1020.95亿人岁,提高到2017年的1061.78亿人岁,五年期间全国新增加了40.83亿人岁的健康总人力资本。

为此,本文提出健康生产力的新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生产力理论的集成与创新,又是对中国特色健康发展道路实践的凝练与升华。作者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健康生产力,它回应了新时代哪些新挑战,体现了什么样的核心思想与发展理念?什么是健康生产力,其理论的实践来源是什么?如何充分发展健康生产力?如何用健康生产力衡量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成效?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人民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标志;第二部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在以健康为根本;第三部分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生产力理论;第四部分提出充分发展健康生产力的新战略。

一、新挑战:健康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凸显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长寿,这是世界现代化最重要的进展,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5]。全面建设健康中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现为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健康作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美好生活、幸福生活之本[7]。没有健康就没有美好生活。当前我国人民健康服务供给总量与差异化仍然严重不足,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健康服务供给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生产与健康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体现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健康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健康不公平仍然严重;二是健康生产与健康服务能力发展不充分,这体现为医疗卫生体系效率仍然不够高,健康服务种类仍然比较单一,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就决定了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战略重心必须要紧紧围绕人民健康新需要、新追求、新希望,实现更公平更充分的健康发展。

新时代是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黄金时代。首先,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这为维护人民健康、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健康素质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发展方式基础。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正从小康、富裕向富裕、更富裕迈进,社会发展从先富向共富转变,居民消费结构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结构升级,人民健康素养不断提高,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了广阔空间[8]。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蓬勃发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现代科技支撑。复次,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视角看,我国已经从改革兴国时代进入创新强国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进步,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强大制度保障。新时代中国发展新机遇、新趋势为改善全体人民健康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直通道”。

因此,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视角,以人的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把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健康中国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强国、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役。

二、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优先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之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不仅要比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力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而且要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下优先创造出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人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明确了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主体,是国家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分享发展成果的主体。习近平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如何使近14亿人民共同体能够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经验,提出指导具体民生工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大趋势、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基于对健康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健康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同规律、健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共赢规律等,统筹推进医疗保健、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全民健身、生态环境、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相关领域改革,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对我国健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了新实践,并形成了新时代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健康思想。习近平健康思想集中反映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之中[9]。概括地讲,习近平健康思想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1]。习近平健康思想不仅强调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加快缩小健康差距,还强调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创造健康财富,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习近平健康思想明确了改善全民健康的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战略步骤、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组织动员、文化传承、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2]。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的发展目标。提出“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的发展路径。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战略步骤[13]。明确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4],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套数应用”等制度保障[15]。明确了“给予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地位”、“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16]的队伍保障。提出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并重观念,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动员思路。提出“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健康养生、祛病健身”,“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7]的文化传承。提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18]的政治保证。

在习近平健康思想指导下,我国人民健康福祉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75.6岁提高至2017年的76.7岁,已经高于上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2—2014年维持在78.74岁,2015年、2016年出现连续下降。这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民的核心地位,而且也被中国实践证明是更具优势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

三、新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生产力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及管理、科学技术、自然力等要素。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是客体,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及自然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9]。依据生产对象不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产力”[20]、“物质生产力”[21]、“劳动生产力”[22]等概念[23]。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系列阶段化、层次化、碎片化的复杂社会活动,生产力理论需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需要与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产生出能够理论指导实践的特征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生产力理论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大国实践创新。邓小平同志先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4],后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5],从要素的角度对生产力进行了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6]这是对“人们征服、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一般概念[27]的重大突破与理论创新,也为我们进一步拓展生产力理论提供了先例和启示。

针对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特别是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健康生产力的新概念、新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健康生产力不平衡,就会导致健康发展不公平,或是健康相对其他方面发展滞后;健康生产力不充分,就会导致健康投入产出效率低,健康生产活力得不到全面释放,合理健康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为什么中国需要实现健康生产力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发展?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健康生产力会产生巨大规模效应和较高总体收益;其次,健康生产力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征的生产力,实现健康优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在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使用世界较少的医疗卫生资源,达到健康指标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健康发展实践就体现了这点,详细分析见附录),中国健康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世界大部分国家特别是超过6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即如何在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有限条件下,实现健康水平优先改善;再有,健康生产力是习近平健康思想在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一次理论飞跃,对指导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是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理论工具。

那么,什么是健康生产力?健康生产力就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创造健康财富的能力,是以充分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生产力,是衡量健康发展事业的核心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产力,健康生产力重点在人,而不是物;强调健康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充分发展健康生产力,就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因此,提高健康生产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优先要求,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撑。

健康生产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是健康生产力区别于经济生产力的最大特点。这里尤其需要强调是指全体人民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健康生产力超越了经济生产力的概念范畴,充分发展健康生产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健康产品、公共健康服务、公共健康福利,才能增强发展的动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创造更多健康财富,共同分享健康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健康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之基、之本。所谓“之基”,即所有的生产力都依赖于健康生产力,属于源头生产力;所谓“之本”,所有的生产力最终都要作用到健康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与经济生产力类似,健康生产力也包括健康投入与健康产出两个方面,不仅可以量化分析,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健康投入主要指健康支出投入如卫生总费用、健康人力资源投入如医疗卫生人员等;健康产出最具代表性指标是“三率两岁”: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

健康生产力理论为客观评价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供了全新视角。已有研究表明,社会主义成败,不仅要用生产力标准去判断,还要以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去判断[28]。评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取决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即生产力标准,又取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满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即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不能只归结为经济生产力这一个标准。健康生产力区别于经济生产力,表现为理念价值、主体目标、发展方式、溢出效应、周期特征、边际收益等多个维度的差异性(见表1),其最大差异是健康生产力更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这体现在:

 

一是从产出结果来看,经济生产力产出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生产力标准是经济效率,这就可能会造成贫富差距等;健康生产力的产出是人均预期寿命,衡量标准是社会效益层面的健康水平和健康公平,健康差距过大健康水平提高缓慢,反之则反。而且健康指标本身也反映了社会进步性,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纳入为人类发展指标三大核心指标之一,也意味着健康重要性绝不亚于人均GDP。

二是从价值定位来看,经济生产力具有工具属性,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手段,最终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福祉和现代化水平;健康生产力是民生之基、之本,具有目的属性,更接近于发展的最终追求。

三是从发展主体来看,经济生产力的主体是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实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主体在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下发生行为;健康生产力的主体是家庭主体(或个人),主体数量庞大,各主体是在文化道德及社会政策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行为规范影响下进行活动。

四是从外部性来看,经济生产力可能会造成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经济持续增长,负外部性包括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等;健康生产力则绝大部分都是正外部性。

五是从边际收益来看,经济生产力边际收益递减,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广义积累率较低;而健康生产力边际收益递增,随着健康生产力提高,广义积累率仍然较高。

此外,从发展路径看,健康生产力需要经历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台阶式发展,从部分覆盖到全面覆盖,从差异性到均等化,从极度匮乏到充分满足,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数量满足到质量满足。根据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战略部署,促进健康生产力、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分别是:到2035年,优先实现全体人口全覆盖,优先实现从差异化向均等化转变,优先实现较高水平覆盖;到2050年,优先实现健康生产力均等化向均质化转变,优先实现高水平覆盖,实现健康生产力的公平发展和充分发展。

综上,健康生产力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9],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组成部分,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健康思想指引下的理论创新。它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国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于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健康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引导世界人民健康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四、新战略: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

人民健康涉及到党和国家多个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多方面政策合力的综合作用结果。影响健康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宏观经济、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等基础条件,还包括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慢性病防治、全民健身等直接条件,也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教育培训宣传等外在条件,可以说涵盖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多个维度,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和谐、人身安全等社会进步程度。国民健康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我国正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攻坚阶段,衡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是否提高了健康生产力。为此,必须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实现健康生产力从不公平到公平、从不充分到充分的深刻转变:

(一)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遵循人的生命周期规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规划,家庭还是企业战略,都要以人的生命周期作为微观基础,这就要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持续、累积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全过程、涵盖不同类型的全人群、普遍惠及全体人口、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健康战略体系,形成“知、防、医、护、养”五位一体的大健康服务平台和网络[30]

(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平可及。坚守健康保障底线,补齐健康发展短板,保障和提高社会健康福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民行动的共建共享健康发展氛围。强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职能,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工作下移、资源下沉。充分挖掘公共卫生资源高效利用潜能,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形成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知识和技能。

(三)充分发展健康产业。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要全方位释放健康相关的劳动、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资本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使所有市场主体及各方面力量共同致力于解放和发展健康生产力,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激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维度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网络,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合力创造健康财富,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种类的健康发展需求。提高健康科技方面的研发投入,加快科学的发明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生产。

(四)全面提高健康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31]。牢固确保公立医院基础地位,深化改革审评审批制度,以强有力的监管制度杜绝医药领域乱象,完善医院药品、医疗器械等采购机制,推进中西医药使用相互补充,形成充分调动积极性、系统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运行机制。

(五)积极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世界上有40%的国家建立了全民健康覆盖网络,其中绝大部分国家在过去十年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医保水平,中国医疗保险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覆盖,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十几年来持续下降。未来还需要完善筹资机制,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继续提高医保水平。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整合城乡基本医保,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等措施,促进城乡和地区间一体化。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保障需求。

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是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发展健康生产力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SDG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健康威胁作出的有益探索。理论总结中国健康道路经验,向世界展现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有助于促进人类包容性发展[32],对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沿线国家健康领域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投资健康,就是投资人民,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就是保卫4亿家庭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健康生产力。这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最好例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是强国与富民相统一的政策落脚点。

 

附录 中国与美国健康投入产出及效率比较

中国与美国健康指标比较更能反映出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全体人民健康福祉提高[33]。2014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仅占世界总量比重的7.4%,为占世界总人口18.79%提供全民卫生服务。相比之下,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世界总量比重的38.28%,仅为占世界总人口4.39%服务。按照国际汇率法计算,2014年美国人均卫生总费用支出是中国人均水平的24.59倍。从产出来看,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75.6岁,持续提高至2016年的76.7岁,高于上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维持在78.74岁,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下降。这不仅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道路的优势,也显示了中国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高效率。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5版。

[2]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中国共产**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7-8页。

[4]系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74.83岁)和2015年(76.34岁)数据平滑推算。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王洪川:《新时代是健康中国建设黄金机遇期》,《中国卫生》,2017年第12期。

[8]“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 5101024.htm。

[9]“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 5101024.htm。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1]“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 5101024.htm。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25日,新华社。

[13]《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新文化报》,2016年8月21日。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370-373页。

[15]习近平: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严厉打击伤医暴力行为。http://www.sohu.com/a/111648734_178388。

[16]“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17]“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18]马昀、卫兴华:《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第46-5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6、370、372、400、649、666、830、83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52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96、120、350-353、355-357、376、381、395、398、403、408、428、446、449、450、507、552、558-559、563、568-572、574页。

[22]注意,本文的注释仅提供了这些概念的一小部分出处,比如社会生产力一词至少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12卷、第16卷、第19卷、第21卷、第23卷、第24卷、第25卷(上、下)、第26卷(上、中、下)、第32卷出现过。

[23]马克思指出:“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6]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2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而这种提法也是许多国内经典教科书的定义。

[28]卫兴华:《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29]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30]胡鞍钢、王洪川:《为人民创造健康红利》,《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6日,第1版。

[3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6年11月8日。

[32]王洪川、胡鞍钢:《包容性增长及国际比较:基于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视角》,《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4期。

[33]胡鞍钢、王洪川:《中国人类发展奇迹(1950—203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变迁和健康中国研究”(2016MZD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63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