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兼谈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0 浏览量:1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时的文化主要是文明教化的意思。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如国家、民族、企业、家庭等)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行为特点、精神风貌等为整个群体所共享的整体意识,以及由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人文社会活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于世界最本质的符号和特征。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也是最根本的基石。文化无声无息,却以民族性格、国家记忆的形式塑造出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的思维和行为特点。经济制度可以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而唯有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根性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不可摒弃、最需要珍视的共同财富。总结、提炼、弘扬和发展好具有中国独特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复兴的本质要求,是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所在。只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才能真正代表中国,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变革中走向复兴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风格,具有独一无二的延续性和统一性。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统一民族国家形式存在的、十几亿人口规模共同使用的语言;汉字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文化大国,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为推动人类多样化、多元化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力量。在近代经历了迅速的衰落之后,中国作为新型的文化大国伴随着、并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不断崛起。中国将迎来文化的伟大复兴,迈上文化强国的道路,为世界民族输送智慧之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九个时期:上古文化发生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的时期;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秦汉文化一统期;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文化冲突和融合期;明清沉暮与开新的时期等。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这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安居重土、重实际、求稳定的性格特点。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同时,也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以及个人自信心的缺乏等负面心理。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巨大冲击下,中国文化置之死地而后生,吸收西方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滋补了民族文化的血脉,浴火重生。新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生产了众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繁荣发展、大放光彩。这是56 个民族、十几亿人口共同精神家园的梦回,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重新崛起,是一个古老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

中国伟大复兴之根本在于中国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国之为国、族之为族之根本所在,是解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密码。那么,中国的基因密码为何?中国文化是否有它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为何?中国文化是否能继续绵延不衰,历久弥新,并且成为助力中国国际竞争的强大软实力?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许多研究文化史、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出了许多深刻中肯的总结和提炼。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团结统一、延绵悠久、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等特点。梁漱溟先生则说“中国文化个性殊强”,认为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主要有广土众民、同化融合、历时长久、没有宗教等特征。韦政通先生将中国文化的特征总结为十点: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观、家庭本位、重德精神。葛兆光认为中国文化有五方面特征:一是汉字;二是家国社会;三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四是阴阳五行的观念、技术和信仰;五是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这些观点各有所长,都十分精辟地指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它又有新的国家、新的社会、新的时代赋予它的新特点。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时,提出了我国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科学精炼地概括出新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引了新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

回顾历史,环顾世界,当代中国文化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传承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洗礼,并学习借鉴了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它的独特性表现为民族性、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三项基本特征,以和合思想为精神内核。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是其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的关键所在。民族的文化是有中国气质的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摒弃了封建迷信的文化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历史上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当代的再创新、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和理念。贵和、尚中、求实,倡导以仁者爱人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国人奠定了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的愿景。形成了中国人家国本位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务实求稳的经济观,勤政爱民的政治观,和谐仁爱的社会观,多元融合的文化观,尚和友好的外交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在各方面思考和行为的习惯。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处世原则,是中国人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我的独特视角,是明显的中国做派,具有中国文化气质。

民族的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不只是汉民族的文化,而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不只是现在的多民族文化,也是历史上曾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居住过的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它虽以汉文明为主体,但是,各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世界上最具经典的“多样一体”的独特文化。正是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生发,才使中国文化能延绵五千年之久而未曾中断,并且能不断重获新生,历久弥新。

中国文化具有将内部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包容创新的融合力以及将外来文化吸收再创造为自我所用,使其具有中国气质,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强大吸收力。这种融合力和吸收力是中国文化无与伦比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基础。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其次是人民的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是人民共创、人民共享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草根的而非贵族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是全体十几亿人民的而不只是几亿甚至几千万人口的。它由十几亿人民所共创、共享,又集体共有。人民性是中国文化强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智力基础和社会支撑。

中国文化是人民共创的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普及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教育,中国用两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素质从低人力资本(1949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向高人力资本(2010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年)提升的转变,为我国人民共创繁荣文化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及创新文化人才来源,并具有和显示出举国规模文化效应与效益。与欧美国家的精神领袖一般出自名门望族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许多文化英才都是出自平民家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因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形成了社会主义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人民共享的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中国文化创造的目的。并且,中国文化是大众的文化,雅俗共赏的文化,超级人口规模低成本分享的文化。全体人民享有共同享受中国文化的应然权利和实质权益。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还是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主义文化,追求大同小康的社会境界,有明显的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倾向。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为这种集体价值观和共同理想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性是中国文化扎根现在、走向未来的时代基础和先进性保障。

“民族性”传承于古代,是中国文化之根,寻找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之源;“人民性”创新于当代,是中国文化之主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当代特征;“社会主义性”指引着未来,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未来道路。有了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的民族性才能永葆先进性,永不衰败,历久弥新。三项基本特征三位一体,共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合思想

民族性、人民性、社会主义性三大基本特征从外在特征的角度阐释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究中国文化之精神内核,和合思想则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基因密码所在,是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向前推动历史进步,不断为人类贡献思想智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获得独一无二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根本驱动力和文化哲学。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和合文明。

和合而归一,和合而生万物。和合,乃是千差万别之事物互尊互重、互济互补,对立依存于一统一和合体中的理想状态、发展机制和存在哲学,是相容相生、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和合”促进了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合思想是天地万物生成、存在、发展之真谛。中国的阴阳太极图则是和合思想的最佳体现。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精神内核,是这个国家的思想、民族的灵魂,构成了中国气质的核心。

“和合”是包容的、和谐的、统一的。它已经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和合思想是至善善治的治理哲学,为破解人类各方面的重大矛盾提供了极其独到而智慧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深远影响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包括总道路和具体道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和平、统一、协调发展,是和合思想在当代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指导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合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乎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合二为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奠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周易·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合一。以和合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道路,从“黑色发展”转型至“可持续发展”进而“绿色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发展观,也超越了当代的发展观,树立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人与自然对立斗争转变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将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的平衡,最终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促进大自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以造福人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处理经济发展重大矛盾上,和合思想要求我们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同时并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和实生物的经济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化事业,迈向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和合思想指导下同时并举,发挥不同事物的优势,相互融合,相互激励,取得最适宜的、次优的,而不是不存在的最优的经济发展效果,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经济道路。必须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共同发挥作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发展;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同时调动;国家和人民创造力共同发挥,等等。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观追求自然——经济——社会三维系统的高度整合,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按照团结——批评(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稳定、统一,奠定了和衷共济的政治观。以和合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和合政党”是团结民主、集体领导、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现代政党,追求政党之间、机构之间、领导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合思想推崇“和而不同”,重视异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内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得以妥善对待与各民主党派、各机构、各领导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和合思想的“和衷共济”观念,倡导各方群体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这使得中国各政党、各机构、各领导人虽存在差异与矛盾,但始终能够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集百家之言,取百家所长,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互敬互爱,奠定了仁爱和谐的社会观。和合思想“以人为本、尚中贵和”,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驱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缔造公平和谐、共同富裕的和合盛世。“和合盛世”是追求机会均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全新盛世。和合思想推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得中国立志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与超越,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社会主义因素特别是民生因素,创造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公平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和合盛世不仅以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作为评价标准,更重要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升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和合思想宣扬“尚中贵和”,提倡以“中庸之道”保证各方利益的无过不及和不偏不倚,保持其内在稳定性,才使得中国得以通过建立合法的、顺畅的公众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复杂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目标,保障“和合盛世”的持久稳定。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不同文化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生发,奠定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以和合思想为精神内核的中国文化以“和合共生、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在尊重不同文化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共长、不同社会的协调发展,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进而与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在日益变化的世界文明环境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吸收力形成中国独特的“和合文明”,并掀起一场全新的、全球性的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文化与价值得以向世界传播,实现中华民族“和合文明”的伟大复兴。

在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和合思想告诉我们“得道多助”,要求我们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奠定了和平共处的外交观。传统超级大国的崛起常常以打压甚至欺侮其他弱小国家,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对外强制输出本国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以和合思想为指导的“和合众国”则是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大国。正是由于和合思想推崇“和以处众”,才使得中国始终坚持“和谐世界”、“大同世界”的价值观念,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中国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引领中国实现全面的伟大复兴。以和合思想为灵魂的中国伟大复兴将打破“盛极而衰、盈满则亏”这一历史规律,创造出一场持续调整、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和合复兴”。它以和合思想为精神内核,以“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和衷共济”、“贵和尚中”、“仁爱和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和以处众”等思想为主要内涵;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人与人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谐,民族与民族的尊重,文化与文化的会通,政治局面的祥和,以及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等为基本目标,体现出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及和谐理想。作为中国文化基因密码的和合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茁壮生命力!

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含义。这种双重重要含义在于:

对于中国而言,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丰富的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保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来源;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为民族和国家基因密码的中国文化塑造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决定了中国特色。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决定了立于世界的中国气质。

对于世界而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世界文明生态中璀璨的一元,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原创性的文化创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合思想(中国文化)为世界各国解决人类各项重大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哲学,具有辐射全球的正外部性。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生发中,不但自身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而且也为世界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又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当代中国。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正在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中国人民将带着民族文化自豪感走向世界、迈向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强、越走越远,走向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方克立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章、第四章。

②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绪论。

③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一章。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章。

⑤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二章。

⑥葛兆光:“中国文化的五个特征”,《文摘报》,2011 年11 月24 日,第6 版。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 年10 月15 日),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36 页。

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举行第31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文化的独特性,认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力的一个源泉,同时也是维护精神世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