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实事求是”:当代中国的决策哲学(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30 浏览量:17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五、结论与启示

科斯指出,当代中国的主要经验在于“实事求是”。回顾五年计划的变迁,特别是从决策视角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可以发现:第一,“实事求是”的决策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第二,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做得好,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有可能遭受重大的挫折;第三,“实事求是”的决策哲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组有关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的思想**,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第四,主观能动性的波动持续影响着中国的计划决策,是决策成败的关键,要坚决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第五,决策应当坚持学习与实践的驱动。

我们应当警惕决策的实用主义倾向。实用主义不是中国的决策哲学:中国过去的成功,不是实用主义的成功;中国未来的成功,也不能借由实用主义而取得。尽管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带有“实践的务实主义”特征,但不能因此忽视当代中国决策哲学的独立内涵。中国的决策,既应避免问题导向,又应避免功利主义,应当树立决策哲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尊重国情,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动地、富有远见地、系统性地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

当前,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推动中国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仍在于坚持决策的“实事求是”。应当超越改革的快慢之争,树立科学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以学习和实践来驱动改革的稳步前进。应当认识到,随着改革深水区的到来,路径依赖的阻力d正在不可避免地增大,因此改革决策要借鉴“二五”时期冒进决策中主观能动性剧烈波动的风险,善于把握主客观的辩证关系,重视决策的主观能动性。既要防止陷入情形(C)的激进决策,也要防止陷入情形(B)的保守决策,做改革的“实事求是派”。同时,还应重视决策的机制建设,重视决策的参与平台和安全阀建设,特别是为民主集中制做好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更好地实现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辩证统一。

决策哲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潜力(德罗尔,1996)。“实事求是”的决策哲学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软实力,应当充分挖掘其理论内涵,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持续推动中国决策能力的建设,增强中国应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调整适应能力。历史证明,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坚持决策的“实事求是”,是中国的持续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陈云,1957:《加强商业工作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1957-01-09。

邓小平,1956:《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09-16。

———197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1978-05-30。

冯友兰,1996:《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12-12。

蓝志,2007:《问题与主义》,《胡适学术代表作》(下卷),严云绶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富春,1953:“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应注意的问题”,1953-09-15,载于《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北京:物价出版社。

李侃如,2010:《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国光主编,2006:《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30:《反对本本主义》,1930-05。

———1941:《关于农村调查》,1941-09-13。

———1943:《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06-01。

———1954:《宪法起草工作计划》,1954-01-15。

———195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06-14。

———1955:《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1955-03-21。

———1961:《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03-20。

———1991:《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武力,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北京:时代出版社。

许纪霖、宋宏编,2006:《史华慈论中国》,上海:新星出版社。

姚洋,2008:《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袁宝华,1996:“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中国当代史研究》,1996,1。

郑杭生,2011:“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11,2。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1954-02-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5:《陈云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央党史研究室,20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周恩来,1962:《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1962-02-03。

[英]阿诺德·汤因比,2005:《历史研究》,刘兆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2006:《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2006:《充分理由:能动的实用主义和经济制度的含义》,简练、杨希、钟宁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F.A.冯·哈耶克,2003:《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美]费正清,2008:《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美]理查德·A.波斯纳:2005:《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凌斌、李国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罗伯特·威斯布鲁克,2010:《杜威与美国民主》,王红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叶海卡·德罗尔,1996:《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船、尹宝虎、张萍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Pye,Lucian W.1978.“The Puzzles of Chinese Pragmatism.”Foreign Policy.31:119-136.

———1986.“OnChinesePragmatisminthe1980s.”The China Quarterly.106:207-234.

———1992.The Sprite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注释:

[1]费正清(John K.Fair bank)认为,对中国传统思想与制度的研究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我们了解最为具体的莫过于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我们了解最为抽象的则是儒家道德思想的经典论述”,然而“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是相对而言尚未探索的领域”。该观点对当代中国研究有借鉴意义。参见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2]参见《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3]胡适在《实验主义》中认为“经验即生活,生活即应付环境”。

[4]“实事求是”从词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书》,其中记载:“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5]参见《中国共产**程》(2007年10月21日通过)第二章第十条第五款规定。

[6]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参见道格拉斯·诺斯有关制度变迁的研究。

[7]“解放思想”既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此处强调了作为结果的“解放思想”。

[8]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9]参见《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12日)。

[10]1950年召开首次全国计划会议,此后形成年度例会制。

[11]中财委计划局设立了统计处,由狄超白担任统计处处长。1952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统计局。

[12]新中国第一届政府34个下设部门的109个正副部门负责人中,党外民主人士占49名,比例为45%,其中正职15名。党外民主人士在正部级以上领导人中合计占到40.9%。这一比例在新中国历届政府中是最高的。在党外民主人士担任正职负责人的部门中,包括了轻工业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利部等与“一五”计划密切相关的部门。“一五”计划是党外民主人士决策参与度最高的五年计划之一。

[13]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1954年2月1日)。

[14]根据2009年6月访谈房维中先生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