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疫情后人居环境新趋势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浏览量:21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长时间禁足在家的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居环境的重要性。疫情后人居环境可能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一是人口近郊化。人口近郊化是指城市中心区的部分人口将向城市近郊区迁移。城市近郊区主要包括处于城市近郊的城市新区、低密度大型住宅区、别墅区、特色小镇、利用新《土地管理法》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租赁住宅区和共享农庄社区等。虽然中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逆城市化”还有待时日,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大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近郊区迁移,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近郊区人口密度小,建筑密度低,吸氧、光照、通风条件较好,“离尘不离城”,“出则繁华,入则宁静”,感染病毒几率小,如深圳东部疫情发生率就较低。因此,疫后将有一些深受居住在市中心高密度社区之苦的居民开始换房向近郊区迁移。

二是小区全能化。以前人们买房主要看位置、价格和户型,疫后人们将更多地看小区环境。此次疫情使人们真正体会到小区环境和小区管理的重要性。一个居住小区就是一个抗疫单元,需要有较好的抗疫条件,如容积率小、楼间距大、绿化率高、活动空间多、人车分流等。居住小区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有完整的功能:除了要有传统的物业管理、安全保卫、环境管理等功能外,还要有防疫管理、健康卫生、配送服务等功能。因此小区的管理服务将越来越全能化,如防疫宣传、入口管理、进出测温、公区消毒、社区门诊、上门检测、疫情上报、社区关怀、垃圾清运、物质配送、代购代缴、动植物托管等都将纳入越来越多小区管理服务的范围。

三是楼房精致化。疫后楼房精致化将主要表现在低层化、绿色化、健康化三个方面。首先是低层化。过去,中国城市建筑呈明显的高层化特征,主要是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导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李晓江认为,高层住宅看起来是节地了,但它耗材多、耗能多、造价高、拆除难度高、居住心理压力大等,尤其是防疫消防应急不便,“非典”时期的香港淘大花园就是例子。因此,疫后政府、开发者和消费者都会利用实施新《土地管理法》机会更多地建设和居住低层住宅。其次是健康化。防疫对楼房通风换气有很高的要求。疫后人们会选择那些通风、换气、采光、除霾、消毒、杀菌等条件较好的楼房居住,故新风系统可能成为标配。最后是绿色化。“宅家生活工作”使人们越来越看到楼房内绿色的价值。疫后按照世界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屋顶有花园的新建筑设计内容的楼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等会受到重视和青睐。

四是室内健康化。疫后住宅的健康设计权重将逐渐上升,主打绿色健康卖点的住宅将渐成潮流。人们对“恒温、恒湿、恒氧、恒静”住宅、“零碳生命屋系统”、“净零能耗住宅”等健康住宅,以及能提供自来水过滤、直饮水系统、净水软水系统的住宅会兴趣大增。对住宅内不同功能区的健康设计需求会凸显:如需要有洗手、消毒、清洁、换鞋、换衣等功能,且污净分离、设有照明总开关、最好带个放行李和清洁用品储物间的独立玄关;需要有可放大冰箱、消毒柜、垃圾粉碎机等,通风性好的厨房;需要有通风窗户、双密闭防臭地漏、抑菌卫浴器具、干湿分离的双卫生间;需要有一个足够大、开敞、通风、可简易运动、晒太阳甚至养一些花草的绿色阳台。

五是功能多样化。疫情期间,以前主要用来居家生活的住宅变成了生活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多功能空间,“吃喝拉撒睡”、“学乐康安美”全在其中,在线学习、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成为家中新态。由此导致宅内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如:玄关除了换鞋换衣功能外,还要增加消毒清洁功能;

(1)民营企业依然将是新环境产业的核心

环境产业是以服务为基本业务内涵的产业,其核心能力不是资本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才是产业的核心,而创新和服务却是民营企业的天然优势所在。

新环境产业应该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理分工与配合,国有企业更具有经济实力,更应体现政府的意志和方向,而广大民营企业在优化自身的前提下,把技术搞好,把服务做到极致,形成环境产业对经济保驾护航和支撑的作用。

在新环境产业的“金字塔”中,中间和底层的基础应该还是民营企业,金字塔尖上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具有战略性布局和资本的特征。

(2)综合服务能力考验企业竞争力

新环境产业一定要强化和提升“软”的服务能力,将“软”服务能力和“硬”的工程设备能力更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软实力”的部分更具有服务特征和整体目标特征。尤其是环境企业,不能把“软”的部分理解为科研院所的责任和特长所在,工程、技术都是服务的抓手和工具,服务才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解决方案。今后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凸显软的竞争力和服务综合优势,所以“软”是环境产业更需要强化的部分。

(3)环境服务界面将深度数字化

无论什么类型的客户,其未来和提供环境服务的企业的交互界面和业绩结算界面多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业务沟通,环境质量考核界面以数字形式加以确认。企业服务的内容可以是不同的技术、设备和工程,但和客户的服务体系将会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开展。

(4)人才和合作将是新环境产业的难点

环境产业内人才的提升还缺乏有效的途径,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将影响产业链的形成。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的快速提升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链的优劣将决定综合环境服务能力的构建。

(5)数字化与核心技术是产业的支撑

数字化将极大地提升效率,尤其是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环境存量设施的产出效率。核心治理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要素,尤其是一些高端技术是解决环境疑难问题的抓手。如果“数字化”与“核心技术”这两方面都得到有效强化,环境问题的“点”和“面”就都有了升级的途径。

伴随着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环境政策与管理目标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作为供给侧的中国环境产业也势必面临多元调整。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关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强化环保产业支撑,,等明确的发展要求。在此指导下,以提升整体效能、突破治理技术难点、加速数字化改造、推进规模和实力优化及创新机制重构等为标志的“新环境产业”,势必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供给能力,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商业化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