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在反思中促进供给侧改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19 浏览量:14

来源:《中国政府网》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的同时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必须对以往的需求管理理论进行反思,从而有效促进供给侧改革。

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的缺陷

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全面批判了萨伊定律,认为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即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就不能仅限于“守夜人”角色,而应采取相机处置的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减少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

凯恩斯理论存在如下五大缺陷:

一是过分强调需求侧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作用,相对忽视供给的作用。而实际上经济发展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里的供给不是狭隘的产品供给,而是经济发展的“供给侧”力量,包括主体培育、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结构优化、制度变革等。许多人分析宏观经济动不动就是“三驾马车”,我们不能说它完全不对,但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是过分强调短期分析,相对忽视中长期分析。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是短、中、长期相结合的,短期趋势是建立在中长期趋势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将中长期的发展趋势看清楚了,则不必太在意短期的趋势,“管你短期东南西北风,我自气定神闲”。而如果只关注短期数据,我们就会随着波浪起舞,其结果是晕头转向,不知东西。

三是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相对忽视市场的作用。凯恩斯理论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前提,那就是政府是理性的,总能代表全社会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故特别相信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实际上政府并不总是理性的,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也会受任期的限制而追求短期政绩,而相对忽视全社会的中长期利益。

四是过分强调宏观总量分析,相对忽视微观行为分析和结构分析。而实际上经济发展往往是宏微观相融合的,宏观总量是建立在微观行为基础之上的。宏观总量是个体的总和,只有看清了大多数个体的行为状态,才能科学把握宏观态势。同时,现实中很多问题并非都是宏观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凯恩斯理论对解决结构性问题并不适用。

五是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分析,相对忽视非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是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运用经济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其他学科的作用。

需求管理理论缺陷需要用“五个相结合”来弥补

当然,凯恩斯理论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我们一定要看清其内在缺陷,有针对性地弥补其缺陷,努力做到如下“五个相结合”。

第一,将供给和需求相结合。除了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外,还要重视供给侧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或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的作用,其中,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

第二,将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不仅要分析短期的经济形势,而且要分析中长期的经济走势。有时只有先把中长期的大势分析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把握短期的经济形势。

第三,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政府和市场职责分明,各得其所。属于市场职责范围的就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领域则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四,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一定要找到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所谓微观基础,就是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要通过引导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来发挥作用。经济结构是连接宏观总量和微观个体的桥梁,从结构分析入手往往能更好地剖析宏观经济现象。

第五,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结合。要善于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来分析和观察经济现实、预测未来。这里须指出的是,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交叉地带,比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等,就是两种因素相交叉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