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兼论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1-31 浏览量:72

摘要: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探讨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中介作用机制,基于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同时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应急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发挥了中介作用。因此,应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地区协同网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途径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增强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区位熵;

作者简介:李佐军,研究员,博士,所长,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人才发展研究;*叶燏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23-07-19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在2020年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1]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贯穿沿海和内陆,幅员辽阔,涵盖一半以上的国家城市群和若干都市圈,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应急产业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等。自《意见》发布以来,应急产业进入大众视野,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各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设立使应急产业逐渐呈现出集聚趋势[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创新要素流动性最强的经济带之一,增强长江经济带地区应急能力、提高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水平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减少大型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5月,上海举办了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和高质量水平,发挥了应急产业区域性合作创新的示范作用。如何进一步明确应急产业的地区集聚水平、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更好地服务地区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尽管有研究表示,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3],但关于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尚不多。故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应急产业集聚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究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效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既对厘清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为各地通过应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必要途径[4]。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许多学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程度测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关于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三是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关系的研究。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质量测度和地区间差异的研究。单一衡量维度难以满足研究对经济质量准确性和严谨性的要求,近年来构建多维度测量指标体系成为研究趋势。测量指标体系虽然根据学者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但其中包含的要素都有一致性。例如:任保平团队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方向深耕多年,他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度量包含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福利变化等方面[5,6,7]。胡晨沛等[8]在五大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对比。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出,构建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马昱等[9]基于2009—2017年全国省市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二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该影响具有门槛效应。王菡等[10]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和门槛作用。这些都为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提供了有益依据。

(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

李涛等[11]利用全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SBM-DEA模型,分地区、分产业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不同产业的作用途径、不同地区发展所依赖的产业都不尽相同。刘新智等[3]通过对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的数据采集进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得出研究结果: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经济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引入产业结构高级化[12]、城市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及财政干预[13]等门槛因素得出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非线性冲击作用。

(三)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Romer[14]提出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之后有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证明,技术创新能够对经济发展质量起到持续性的提高作用。张腾等[15]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证明了技术创新能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正向影响。戴玮[16]基于2009—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若技术创新能够结合当地技术优势,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技术创新的经济驱动力。

纵观以上文献可知,现有研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以及技术创新都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实证检验,但仍存在不足:现有研究中,产业集聚变量多为全产业或一些较为常见的产业(如金融产业、物流产业等)的集聚情况,关于应急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已有研究对应急产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探讨[17],但是对应急产业集聚与经济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仍较缺乏。基于此,本文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关系、机制及地区差异。

三、理论与假设

与其他产业相比,应急产业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和更重大的社会使命。应急产业是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保障民众和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安全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有着更强的正外部性。

首先,应急产业在地区间集聚并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18]。应急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多主体交互趋势,从而削弱地区商贸和信息壁垒,减少运输、信息交流等生产成本,加快产业的融合和产业链的成熟,增强产业集体黏合度和抗风险能力[19],促进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提升。其次,应急产业集聚一方面能够加快技术溢出,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员、技术、生产要素等条件[20],另一方面能够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速人口和生产要素外溢,同时将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扩散到邻近欠发达地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最后,应急产业集聚在扩大产品供给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居民消费潜力[21],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改变居民的消费认知和消费习惯,增加跨地区消费。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如2020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3年8月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等,都使得社会对于应急产业的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或者零星企业难以承担这些日益丰富的需求,长期供需不匹配会阻碍经济增长。而应急产业增强协同聚集共生性,能够加快实现产品高技术性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2],从而有利于缓解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应急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地区间集聚能够推动企业间的良好分工,形成企业协作网络;应急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的建立也为应急产业集聚带来大量科技人才,有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技术创新。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应急产业集聚能够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23],进而助力地区经济质量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2: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假设,为考察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参考吴传清等[24]的方法建立面板模型,其表达式为:(略)

其中,i表示样本省市,t表示年份,α0表示常数项,α1表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α2表示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μ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λ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AGGL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即应急产业集聚程度,采用应急产业的区位熵系数衡量。EDQit表示被解释变量,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熵值法衡量。同时,为了增强模型的可信度并减小误差,本文参照李太平等[25]、贾洪文等[26]、孟猛猛等[27]的做法,分别采用基础设施水平(BASE)、互联网发展水平(INTER)、人才环境(TE)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IPP)作为控制变量,记作Zit。为了避免产生异方差性,本文对模型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

在进行普通二乘法回归(OLS)后,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模型设定如下:(略)

其中,ρ表示空间自相关系数,φ表示空间回归系数,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用经济距离矩阵(w1)和邻接矩阵(w2),参考林光平等[28]的做法,设定w1=w2×Ε,其中矩阵Ε的元素(i,j)为Eij=1∣∣Yi¯¯¯¯−Yj¯¯¯¯∣∣ (ij),Yi¯¯¯¯¯表示样本省市i的人均实际GDP。

为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构建模型(3)和模型(4)如下:(略)

其中,Xit表示中介变量,即技术创新,其余变量解释同上。

(二)变量说明

1.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度,一部分学者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等单一指标进行测度[29]。但是,以单一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无法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部特征,且容易造成数据不严谨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少误差,另一部分学者建立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测度,采用规模、绩效、结构和协调4个方面的综合指标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30]。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兼顾效益和质量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31],高度聚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2],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指引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33]。因此,以集中形式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测量维度建立指数框架来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迹、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本文借鉴屈小娥等[34]、魏婕等[5]等建立的指标体系,将长江经济带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按照五大新发展理念细分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共计27项基础指标,使用正(+)或负(-)表示指标的属性,正负属性代表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具体的权重值,以此计算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略)。

2.应急产业集聚程度

目前应急产业并没有明确的行业划分。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1中将应急产业定义为: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本文遵循这一定义。为了满足社会愈发急切的应急需求,应急产业从传统制造业中萌芽并发展至今,具体而言,按照应急的不同阶段,应急产业在事前涉及检测仪器、电子预警设备等,在事中涉及物流运输,在事后涉及医药救援、消防设备、探测工具等[35]。故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考张庭海等[36]的产业划分方法,选取制造业下的医药制造业(C27),金属制品业(C33),专用设备制造业(C3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C40)这7个细分行业的总和,代表应急产业的总体情况。应急产业集聚程度用区位熵表示,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其中,ei,t表示第i个省市t年应急产业的就业人数,∑iei,t表示第i个省市t年全行业的就业人数,∑tei,t表示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的就业人数总和,∑i∑tei,t表示长江经济带全行业的总就业人数。应急产业集聚程度这一指数为正向指数,即AGGLi,t的数值越大,对应地区的应急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3.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的衡量,现有文献一般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故本文借鉴季良玉[37]的相关做法,从创新投入角度出发,用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表征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水平。

4.控制变量

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高低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保障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健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人才环境(TE)、互联网发展水平(INTER)、知识产权保护强度(IPP)和基础设施水平(BASE)4个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及其说明见表2。表2(略)

5.数据来源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应急产业蓬勃发展,对应急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故本文将2014年作为时间节点进行样本选取,将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2014—202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自2015—2021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采用插值法对缺失值予以补全。

6.变量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均值达到3.44,说明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很好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有显著的提升。应急产业集聚程度的最大值为1.01,最小值为-2.52,标准差为0.92,说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间的应急产业发展异质性较大,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应急产业更偏向于集聚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表3(略)

五、实证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与协整检验

各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除基础设施水平外,所有变量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关联的关系。对面板样本模型进行Pedroni检验,3项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都接近于0,说明模型强烈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 的原假设,即各变量间协整,可以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二)基准回归分析

5展示了不同估计模型下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检验结果。总的来看,应急产业的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表5列(1)~(3)显示未加入控制变量前,应急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1 %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应急产业在地区的不断集聚强化了产业协同作用,促进了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列(4)~(6)展示了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模型回归结果,从中可知: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应急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仍显著为正,虽然相关系数的数值较前有所缩小,但仍表明应急产业在地区的集聚确实能够促进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5(略)

(三)地区异质性分析

长江流域范围广、所涉地区较多,本文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按地理区位分为上、中、下游3个样本组,然后进行地区异质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应急产业集聚的经济质量提升效应在中游以及下游较为显著,而应急产业集聚在上游不能明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原因是: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创新资源和区位要素“先天不足”,地区主要产业由传统型产业构成,应急产业发展较为“稚嫩”,应急产业集聚无法带来显著的正的外部效应;此外,低质量产业不断聚集导致规模经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造成“集而不群,合而无力”的现象[38]。

6(略)

(四)空间溢出性分析

为探讨应急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本文依据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实证模型并进行分析,在选择模型之前,本文先进行LR检验和Wald检验,最终确定以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开展实证研究。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Moran’ I指数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 可知,全局莫兰指数较大且P值远小于0.05,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邻近省市的影响,且随着时间推移,空间溢出性和依赖性也逐渐加强。

为保障结果的稳健性,表8同时报告了时间固定效应的SEM模型、SAR模型、SDM模型以及剔除样本的双向固定模型的估计结果。从表8的列(1)~(3)可以看出:无论使用哪个模型,应急产业集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程度提高的确能够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杜宾模型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应急产业集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影响有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长江经济带上某省市的应急产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还能促进相邻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果是真实可信的,本文进行如下两个稳健性检验:首先,鉴于上海市和重庆市属于直辖市,各项指标计算方式可能会与其他样本有出入,故剔除这两个地区样本后进行最小二乘法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核心变量的相关关系与显著性并无本质变化。其次,本文空间计量模型使用的矩阵是经济距离矩阵,将经济距离矩阵更换为地理相邻关系权重矩阵后重新进行模型估计,更换后显示的结果与更换前基础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通过上述稳健性检验可以证明,本文的核心研究结论是具有稳健性的,至此,假设H1得到验证。

8(略)表9(略)

(六)作用机制分析

为验证假设H2,下面进一步建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由列(1)和列(4)可知,在加入中介变量前后,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系数都显著为正;由列(2)和列(3)可知,应急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系数也都显著为正,故技术创新在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

表10(略)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长江经济带应急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促进作用在经济繁荣、产业结构高级的区域尤为明显,即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相比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质量提升具有更强的推动力。

第二,应急产业集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急产业的低质化集聚并不能对经济产生正向影响。

第三,从空间整体上看,应急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能够依靠规模效应引起的知识等要素溢出,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中心区域的应急产业协同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本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还能够在周边形成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这些示范地区在传输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互通,从而助力经济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应急产业,促进应急产业高水平集聚。

应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中下游地区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为依托,拓宽应急产业关系链,助力产业耦合,促进企业间非零和博弈,进一步实现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中下游地区要以自身优势带动上游应急产业发展,扩大应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鼓励欠发达地区承接部分成熟企业,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升级,形成独特产业链。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传统的上游地区应加大应急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应急技术创新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避免产业规模盲目扩张和产业低质量聚集情况的出现。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应急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

从实证结果可知,应急产业集聚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可以为应急产业赋能,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优化。一方面,政府应通过积极举措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出台赋税减免、专项资助等政策鼓励应急产业企业开展科技自主研发;同时应加大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保护应急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为应急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应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主体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增强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以更好地突破技术瓶颈,对接市场需求,促进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增强应急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

首先,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减少市场流通障碍,加快要素流动和创新链联通,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协调性。其次,要统一区域应急产业发展标准。目前各地应急产业标准不一,行业管理较为混乱,致使区域间应急产业的企业流动和合作较为困难。故要加快统一各地应急产业标准,尤其是统一各地应急产品安全技术标准,减少应急产业企业向合适区域集聚的障碍。最后,应加快建设应急产业信息网络,促进应急产业各企业信息互联互通,以大数据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增强经济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