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头部企业招引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来源:江苏农村经济2022.12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量:15

朱铁夫 金天浩/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孙苏杭/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找准发展定位,坚持把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压实招商责任、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和全程跟踪考核等方式,集聚各方资源要素,连续招引益海嘉里、卫岗乳业等一批高质量的重大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2 年,淮安重特大项目招引“突破成势”成效显著。全年度计划投资 90 亿元,已完成 90 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 100%。

营造浓厚氛围,完善政策举措,凝心聚力谋项目

淮安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加快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连续两年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重特大项目攻坚,旗帜鲜明地倡导,坚定不移地落实,使之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中的最强音。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中印发《2022 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明确全年必须招引总投资 3000 万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目标数分别为 150、120、90 个,同比增长 8%、9%、7%,明确要求新签约、新开工项目中农副食品加工项目占 40%以上。着力搭建优质平台,全面唱响农业招商“四季歌”。2022 年举办了春季“云聚淮安·共促振兴”和夏季“诚意满淮·钟厦而来”两场农业专题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 64个,总投资额 195.9 亿元;秋季依托第五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引进 5 个预制菜重点项目。各级分管领导坚持带头招商,促成不少重大项目高效落地。着力优化招商模式,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驻“闽三角”招商专班和招商小分队,印发了全市《闽三角地区农业驻点招商工作方案》,专攻农副食品加工类项目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产业”项目。

强化分类指导,联动产业发展,筑巢引凤调结构

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是淮安重大项目建设定下的风向标,全市成立产业集群建设与农业招商工作专班,统筹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及招商工作,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以洪泽区、淮安区、金湖县、盱眙县为主体,里下河地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稻米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种源筛选和绿色生态技术应用,引进了益海嘉里、百斯特、明天种业等龙头企业,提升稻米育种、深加工能力;以盱眙县、洪泽区、金湖县为主体建设小龙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江苏省小龙虾产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盱眙龙虾产业研究院等“三院一中心”,实施小龙虾种源科技攻关,引进叮咚买菜、中农联等流通平台公司完善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加工能力,扩大“盱眙龙虾”竞争力;以盱眙县、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为主体,建设规模畜禽特色产业集群,引进了双汇集团、卫岗乳业等链主企业,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健康养殖,提升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做强做优淮安规模畜禽全产业链规模;以洪泽区、淮安区、盱眙县、金湖县为主体、“四湖”沿线为重点,建设螃蟹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质扣蟹繁育能力,扩大优质基地规模,发挥洪泽食品产业园平台作用,引进 3000 吨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 6家,突破即食与肉制品等加工链,做大做强洪泽湖螃蟹品牌;以淮阴区、清江浦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为核心产区,建设绿色蔬菜特色产业集群,推广粮菜轮作套种等技术,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引进了施尔丰国际菌种研发、紫山集团等龙头企业,提升工厂化食用菌育供苗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集聚资源要素,雪中送炭促投资

在全省率先运行“拿地即开工”审批管理系统,将“拿地即开工”作为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用思路创新促进改革提效,用制度创新推进审批提速,用机制创新推动服务提质,重特大项目建设持续加速,市场主体获得感、认可度持续增强。通过推行“并联审”“容缺办”审批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审查改革,制定“免审清单”,推行“政技分离”,将原政策性审查报审要件从 16 项缩减为 3 项,对社会投资的生产性厂房、仓储类项目,按照重大项目主动服务、一般项目优化流程、低风险项目简易审批和小型低风险项目信用承诺的方式,实施精准审批服务。立足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需求,第一时间建立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全程服务帮办机制,切实破解项目在招引、落地、建设中的卡点堵点,提升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如为满足益海嘉里的货物装卸、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需求,全市同期同步实施了黄码港提升工程,其中黄码港作业区益海嘉里专用泊位预计 2023 年 6 月底前便能投入使用。建立重特大项目用地指标全市统筹机制,开展生态环境集成创新试点,成立要素保障工作专班,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48.32 亿元,向乡村振兴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要节点集中投入,精准提供土地、生态环境容量等多方面要素保障。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清理处置闲置、零散、低效用地。2022 年以来已收回镇区 3000 多亩建设用地、6.96 万亩一般农用地,让“项目等地”变成“地等项目”。精细做好服务跟踪,召开党政亲商会,广泛收集企业家提出的问题,办结率达 96.58%,满意率达 93.33%。

健全考核机制,全程跟踪管理,落地生根见实效

项目没产出效益,等于“白招商”。淮安市印发《淮安市 2022 年度重特大产业项目攻坚考核办法(试行)》,对新招引项目、新开工项目、新竣工项目、项目实际有效投资等 4 个方面进行考核,制定了《淮安市农业重大项目攻坚考核办法》,强化对农业重大项目招商活动开展、新开工项目质态和新投产等方面的考核,重点突出农副食品加工项目占比、五大产业集群项目占比、10 亿元以上项目 3 项指标权重得分。实行“一项目一档案、每月一调度、每月一排名、每季一观摩、全年一考核”的“五个一”项目督查推进机制。每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农业重大项目调度会,市农业农村局每月根据项目签约、开工、竣工等方面情况对各县区进行日常考核排名,并予以通报,排名第一的县区交流发言,排名末位的县区表态发言。年底以项目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签约率、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等指标比贡献、论成败。建立健全签约、开工、在建、竣工项目库,入库项目动态调整,完善项目基础信息资料、新开工及新竣工审核材料等档案,按序时上传图片、视频,定期更新。健全重特大项目督查提醒制度。对签约 6 个月未开工项目,将下发提醒函,并给予 2 个月整改期限,经提醒后 2 个月内仍进展缓慢的,移出项目库,并要求书面说明原因,报市主要领导。构建项目诚信履约机制。既加强对项目投资主体的履约监督,又坚决防止出现“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做到一个项目配备一套服务班子,难题有人“接”、有人“盯”、有人“解”。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后,适时建立服务转接机制,助力重大项目投资方申报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精准有效的举措助推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