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与提升路径探究 1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量:26

王巧玲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本文从分析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历史形成与地域分布入手,探讨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与突出问 题,指出积淀太少、资源有限是限制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内部加强对文化 产业园区的管理和引入市场竞争; 外部增加城市整体人口吸引力、错位吸引人才、增强本土智造能力、转化地域和 产业的劣势等。

关键词:文化产业; 园区; 现状; 提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9311 /j. cnki. 1672-3198. 2023. 03. 010

1 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宁波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共 69 家,其中市级文创产业园区 34 家,市级培育园区有 35 家,其中被评为浙江省成长型企业共有 77 家(含培育 5 家);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31 家,重点项目 3 项;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2 个、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33 家,重点项目名单 4 项;浙江省重点文化企业 12 家(含数字文化示范企业 5 家),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9 家,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 10 家。从数量上来看,宁波文化产业园区有一定的基础,从发展上来看,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存在两点主要问题:

1.1 历史形成时间短,文化积淀不足

若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那么“园区+地产”的初创时期(1978-1990),宁波还一家园区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时期(1991-2000),宁波也只建了一所宁波保税文化园区(1992);综合性园区的成熟时期(2001-2010),宁波借着世贸的东风一口气设立了 16 家园区;复合型园区的提升时期(2011-2020)宁波井喷式产生了 52 家园区。这种扎堆现象虽然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但城市的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却不能一蹴而就,即使它们产生于“综合性园区时期”和“复合型园区时期”,并不代表它们都已经达到了相关的要求。所谓综合性产业园区往往是产业精细化发展的结果,衍生出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向生产制造企业周边集聚,开始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渐渐走向功能复合化发展之路。复合型园区则在发展模式上更进一步,除了厂房、办公楼、商务酒店等产业及商务需求的建筑以外,还有商业、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的产业载体共生出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上十年一个发展周期,宁波园区的硬件设施跟上了,但招商引资、产业链、配套服务等各方面的汇聚和连接,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积淀。宁波的很多园区还处在比较早期的“园区+地产”、高新技术产业园阶段,距离“综合性园区”或者“产城融合”还有一定很长的距离。

1.2 地域分布不均衡,资源有限难共享

1 基金项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宁波市文化创意园区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 JD5 - FZ24)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巧玲( 1979 - )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文化产业、文化创意

宁波中心城区人少,周边县市区人多,城镇化建设也多始于旧厂房拆迁或改造,最初的文化产业园区也多设置在此处,即老城区处。全市 69 个园区有 18 个在鄞州区,有 12 个在海曙区,8 个在江北区,老三区就占了 55%,其余则分散分布在各区县,北仑区 7 个,慈溪 6 个,宁海 5 个,象山 4 个,奉化、余姚、镇海都是 3 个,而老三区面积仅占全市 16%,人口仅占 33%,园区这种局部集中、边缘分散的分布,让其无法有效的利用宁波的人口资源优势,受新冠疫情打击,不少园区出现人流量稀少、企业关门较多等现象。

当务之急是让园区热闹起来,让它富有生命活力。一方面是招商吸引企业入驻,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游客来访。因为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能够提供办公、商业空间的写字楼的本质区别,除了地段、建筑密度、老厂房改造的环境风貌不同以外,最主要的差异就是带来的文化感受与体验不同,增强游客的独特体验是一条出路。因此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要依托不同的资源来发展,因地制宜。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2004)的设立是依托当年张纪中导演拍摄《神雕侠侣》基地;宁波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2007)的设立依托的是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与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合作共建;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2010)的设立依托的是北高教园区的高校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高校资源,抑或是政府的扶持和新兴行业的引领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机遇,有不可复制性,其他园区很难复制,有些资源也无法共享,这就导致园区发展日益两极分化,难以形成宁波城市发展的整体合力。

另外,宁波规上企业数量少且在各文化产业园区中分布极不均衡。2021 年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共 236 家规上企业,有 50%集中在三个园区中宁波国家广告产业园区(71 家)、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28 家)、宁波民和文化产业园(19 家)中,有 25 个园区的规上企业数目为零,两极分化现象非常明显。规上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龙头,关注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繁荣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生态是必不可少的。但 98.14%的宁波文化产业园区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要繁荣宁波文化产业仍任重而道远。

2 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内部提升路径

前文可知,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说已经度过了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少数头部园区达到要求,大部分园区还未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诉求。在这个阶段,“产业发展趋于平稳,质量提升成为首要方向。”要使得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还需先从内部管理入手。

2.1 管理上需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政策和导向对文化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指引。201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2012 年宁波就出台了相关政策,2014 年建设示范性园区,2016 年列出首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名单,从此以申请评定市级园区和培育园区来引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2017 年开始统计了各个园区的实际建成建筑面积(万㎡)、发展文化产业的建筑面积(万㎡)、占比(%)、年度新增发展文创类建筑面积(万㎡)、园区计划总投资(万元)、年度完成投资(万元)等信息,侧重在园区的物理空间和场地等方面的建设;还统计了年度纳税总额(万元)、同比增长%,计划总投资金额和年度完成投资金额等情况,说明对资金的落实情况也非常重视。2018 年开始,表格中就侧重于对园区总产值、文创总产值、利润情况、企业总数、文创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方面的统计,说明此时各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基本建设工作已经完毕,资金、管理和运营团队都已经到位。2019 年表格中则新增了对“规上企业”的统计,说明宁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在不断进行提升和完善,具有与时俱进、逐步精细化的特点。但这还是不够的,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并没有纳入关注范畴,并对文化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统计,尚未实现数字化管理等都是可以提升的空间。

2.2 经济上需由补贴式向市场化转变

从账目上来看,84%左右的宁波文化产业园区能够保持正常盈利,少部分园区为亏损,但园区之间利润增长情况差距较大;2017 年 55%的园区保持利润同比增长,2018 年 78%的园区保持同比增长,2019 年 56%的园区保持利润同比增长,2020 年有 42%的园区保持增长,2021 年有 60%的园区保持同比增长。这些园区的利润情况与园区的总产值情况基本成正比。对园区来说,面临主要问题就是持续盈利的能力不足;对入驻的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2021 年度,宁波文化产业各园区规上企业共有 236 家,占全部文创企业的 1.86%,98.14%的宁波文化产业园区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希望降低入驻支出费用,降低租金及水电费等成本。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交由市场来解决。因为国有资产类园区本来就由政府直接运营,很多都在低租金或免租状态,不可能再低了;民营资产类园区或者出售给企业,或者租给了企业,其物业出租的回报率大致在 6%左右,可能连财务成本都覆盖不了;包租旧改类园区本身就是二房东,当前租金持续下降,空置率持续上升,他们也自身难保。所有这些都说明如果园区自身不能持续盈利的话,单靠政府补贴是不能发展起来的。例如宁波市 2016 年开始对文化产业园区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大部分园区在 2018 年的利润总额最高,2019 年不少园区利润有所减少,2020 年直接受到疫情的影响最低,2021 年不少园区的年度利润总产值已经开始回升,说明有些园区已经找到了应对疫情常态化的复工复产之道,但有些园区依旧萎靡不振,其发展不畅可能另有原因。

战略性规划缺失和专业性管理缺乏这两个方面阻碍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在政府扶持期过了之后就很难维持自身的生存就说明了这一点。不少园区只是满足于收取一点租金,基本的物业管理服务都打了折扣;不少企业不去求创新求发展,只求政府给补贴,是行不通的。园区运营者要有服务意识,要提高管理专业水平,提升经营模式,从“租房+多项服务”时代进入“租房+保姆式服务+举办创意交流活动”时代,要跳出“只是发展园区”的意识,从推动城市总体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问题,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健全发展,只有引入市场竞争,倒逼园区和企业去发挥自身能动性,寻找市场,寻找机遇,才能有新的转机。

3 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外部发展对策

3.1 加强城市人口吸引力

宁波位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带,《2020 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中指出沪、杭、甬、宁、肥等长三角五大城市均进入人才生态前 15 强之列,浙江省 2021 年人口净流入规模达到了 65.5 万人,是全国人口净流入规模最大的省份。宁波的人口流入也较明显,2020 年宁波常住人口增长率、净迁入规模、净迁入率分别为 4.15%、32.2 万人、3.85%,紧随杭州之后,排名全部城市第二位。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增加 12.4 万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宁波位于整体上都非常有竞争力江浙沪区域,城市自身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宁波的城市虹吸效应指数比较低,才 0.97,而在江浙一带的其他城市如上海 3.24、苏州 1.41、无锡 1.11、杭州 1.05、南京 1.05 等都排名在它前面,就是因为在这些地方,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给年轻人,同时岗位薪资较高,除此之外还有着较多的高新产业,金融业,IT 业,所以才会吸引很多省份无数的年轻人每年趋之若鹜前往这些城市,而弱一点的城市恰恰欠缺的就是这些。不过,之前各大城市抢人很多是归功于落户政策放松,但光落户并不能解决留人的问题,买了房才能解决教育、医疗等问题,甚至有时候人们落户就是为了买房。这样一来,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就成了阻碍。在长三角的城市中,宁波可以凭借低房价等优势,与大城市错位竞争,吸引人才的关注。

3.2 错位吸引各行业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人才,文化产业的园区人气不旺,人流量低,与人口分布不均衡,缺乏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各类人才有关。但不同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杭州和宁波在人才选择上就是有差异的。杭州侧重吸引高科技产业人才,宁波可以侧重吸收制造业人才等 2019 年杭州人口流入最多,但人口主要流入了余杭区,在阿里巴巴、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等高能量平台或引擎的带动下,大量高知、高薪人才涌入余杭,近三年的人口流入一直保持在 10 万人以上;依托奥体钱江世纪城、萧山科技城、空港新城等大平台,萧山区也保持了近三年每年 4 万以上的人口流入速度,2019 年达到 7.5 万人;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区,数字经济最强区,拥有着众多的 500 强及高新上市企业,也吸引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余杭、萧山、滨江三个区,瓜分了杭州 2019 年净流入人口的八成以上。可知,杭州大多吸引的是数字经济相关的高科技产业人才。

2021 年宁波市常住人口增幅最高的两个区为北仑区和鄞州区,则分别偏重制造业人才和教育人才。北仑区的发展说明了宁波最大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和港口。北仑区背靠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汽车、石化、装备、钢铁、能源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拥有 800 余家规上企业、18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更有申洲国际、海天精工等一大批“隐形冠军”,且北仑区名列首批省级7 个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中,未来前景光明,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北仑 15-59 岁的人口占比高达 73.44%,排在全市第一,且人口抚养比、60 岁以上比重均为全市最低,这意味着北仑的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较小,年轻人多。鄞州区则胜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每 10 万个鄞州常住人口中,就有 2.86 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这一比例不仅在宁波遥遥领先,还和经济发达的深圳(2.88 万人)、高校云集的广州(2.73 万人)旗鼓相当。这与鄞州区的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三产业有关,鄞州是宁波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超过 70%的区县(市),也是宁波科教、金融、商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中心。鄞州区地处宁波中心城区,东部新城的各大银行保险总部、遍布南部商务区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等都对都市年轻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在整个宁波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地区中,鄞州区 11244 件也是排名第一位的。总之,杭州等大城市增速放缓,也变相也给宁波等中小城市提供了空间,人才优势是发展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

3.3 加强科技智造优势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科技创新的大背景。宁波位于具有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的浙江省地区,对发展其文化产业也有地域优势。浙江省凭借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20 年,宁波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 987.75 元,占全市 GDP 的 8%,其中文化制造业增加值达 215 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说明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之一就是文化制造业。宁波规上工业企业增长较好的前十均为制造业,分散在不同领域。2021 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重点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宁波有 59 家企业入围,占全省总量的 29.5%,排名全省第一,比第二位多 12 家。这些都是宁波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独特优势。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土壤。发达的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所以宁波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强项。

目前宁波在科创人才、科创活力和科创绩效方面提升显著,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均位列全部城市前六位,文具产业获评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打造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做大做强重点制造行业,并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作用就是编织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价值网和产业网,让其中的企业和员工都获得深度链接和发展。不仅在功能上全面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还打造了宜居环境,更加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4 转化地域劣势和产业劣势

宁波在城市虹吸效应方面的劣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域劣势和产业劣势,很难吸引到优秀头部企业入驻,但宁波靠近杭州、上海,可以接受大城市很多科研力量的赋能,等这些强势城市形成一些集群效应之后,通过经济的辐射、文化产业的外溢等可以获得城市二次升级的机会。宁波具有务实的个性,2000 年的时候宁波的金融业十分发达,经济发展迅猛,但错失互联网的机会,被杭州直接拉开差距,如今奋发追赶,发展最快的是电商等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产业园区。2020 年,宁波各文化产业园区文创企业同比增长的有 35 家,占比 53.8%,文创企业中增幅比较明显的五家园区依次是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 872%,博地影视产业园区 257.4%,北仑海享文化产业园 106%,美博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93.73%,贝发文创产业园 87%,都不同程度上与互联网经济相关。当前各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化,宁波也有后发优势。如杭州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需要更多跟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而宁波民营经济的硬核力量有目共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体经济基础,发展数字化阻力更小。例如,贝发文创产业园仅有 1 家规上企业,就能够把规上文创企业总产值做到最高 181542 元,跟拥有文创企业数量最多(3428 家)的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 119882 元总产值相比,还高出 61660 元,比其他 55 个园区的年度总产值还要高,相当于超过了 85%的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产值,这说明,相比于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质量才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内外发力,成立历史短、文化积淀少需要加强管理和竞争引导,人气不旺、发展乏力则需要对外加强人口吸纳和强化自身制造业优势。宁波整体上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未来融入数字化变革浪潮之后,园区定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君.从零开始打造产业园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3-4.

[2] 叶朗,向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

[3] 顾江.长三角文化发展蓝皮书 2021[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89.

[4] 陈章旺,何惠玲.新时代民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