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茶产业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量:17

唐震 蔡庆生  

(1.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孙埠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宣州 242052; 

  2.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种植业局,安徽 宣州 242000)


【摘 要】:宣州区是全国绿茶生产一类适宜区, 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 5000hm2 以上。境内土壤、气候、生态环 境条件优越, 茶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明显。当前该区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茶叶生产效益低, 茶园建设水平不 高, 企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三产融合深度不够。应优化茶园基地, 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 快三产融合发展,以实现茶业振兴。

【关键词】:茶产业 振兴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宣州区地处沿江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茶叶种植分布在丘陵岗地和低山地区。境内土壤条件、气候环境良好,是全国绿 茶生产的一类适宜区[1],茶叶种植区域远离城镇、工业基地、交通主干道, 生态环境良好。


宣州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带的安徽最南端, 紧邻江苏、浙江, 交通发达, 货运便捷。与上海、浙江、江苏人员往来密切, 资本 融合度高,中、高档茶叶销售优势突出, 发展茶旅融合,条件优越。

近年来, 宣州区与安徽农业大学、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安徽茶叶科学研究所,以及江苏、浙江的相关部门开展 了一系列的研究合作和技术培训,为宣州区茶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市场和资本支撑。

1 宣州区茶叶生产现状


1.1 宣州区基本情况


宣州区共有 26 个乡镇、办事处,土地总面积2533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 15.9℃,全年日照约为 2073h。 茶园土壤类型以棕红土、黄红土为主,有机质含量 1.5%~3.5%。地型多为丘陵岗地和低山缓坡,非常适宜茶树生长[2]。


1.2 宣州区茶叶种植面积与分布


宣州区是全国绿茶生产一类茶区,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 5000hm2 以上。2019 年,全区茶园面积 5347hm2,可采茶园面积4750hm2, 2020 年,全区茶园面积 5507hm2 ,可采茶园面积 4867hm2 ,2021 年,全区茶园面积 5647hm2 ,可采茶园面积 5000hm2。



1作者简介:唐震(1971—),男,安徽宣城人,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宣州区茶叶种植分布在南部的溪口、周王、新田等低山地区,以及中西部丘陵岗地的洪林、杨柳、黄渡等地,种植覆盖 16 个乡镇办事处,2 个省属单位。根据年报统计,2020 年,全区茶园面积 5507hm2 ,其中溪口镇 1326hm2 ,洪林镇 1000hm2 ,杨柳镇 1000hm2 ,安徽省敬亭山茶场 751hm2 ,黄渡乡 353hm2 ,新田镇 176hm2 ,沈村镇 174hm2 ,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 160hm2 ,狸桥 镇 149hm2,金坝办事处 100hm2,周王镇 83hm2,孙埠镇 55hm2,古泉镇 47hm2 ,寒亭镇 44hm2 ,水东镇 36hm2 ,向阳办事处 30hm2 ,飞 彩办事处 8hm2 ,澄江办事处 2hm2。

1.3 宣州区茶叶生产情况


宣州区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区),2012 年获得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区)称号[2] 。2019 年, 茶叶总产量 1.26 万 t,一产产值 2.85 亿元,2020 年,茶叶总产量 1.38 万 t,一产产值 2.66 亿元,2021 年,茶叶总产量 1.45 万 t,一产产值 3.14 亿元, 二产 精制茶加工产值 0.81 亿元, 三产产值 6.1 亿元。

全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 110 家, 其中, 省级家庭农场 5 家, 省级合作社 1 家, 市级茶叶龙头企业 5 家, 市级合作社 2 家, 市 级家庭农场 14 家, 3.33hm2 以上的种植大户 200 个。

2 宣州区茶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生产效益较低


根据宣州区统计分析, 2019 年可采茶园收入 6 万元/hm2 ,2020 年可采茶园收入 5.47 万元/hm2 ,2021 年可采茶园收入 6.28 万元/hm2 。茶叶种植效益明显较低, 一般茶园种植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9 万元/hm2 ,高收入水平是 12 万元/hm2。

2.2 茶叶良种覆盖率不高


2021 年,全区建成优质高效无性系良种茶园 1967hm2 ,其中白化品种 1167hm2 ,黄化品种 567hm2 ,优质高效无性系良种占全 区茶叶种植面积的 34.8%。

2.3 茶叶种植主体分散,标准化认证面积低


宣州区茶叶种植主体大部分为小农户。目前,全区现有绿色食品认证茶叶企业 3 家,基地面积 69hm2,占全区种植面积 1.2%。 有机食品认证茶叶企业 1 家,基地面积 70hm2 ,占全区种植面积 1.2%。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 家,基地面积 2867hm2 ,占全区种 植面积 50.8%。推广实施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面积 867hm2 ,占全区茶叶总面积的 15.3%。

2.4 企业规模小, 利润效益低


全区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年产值在 100 万元以下,没有省级龙头企业,不具备规模优势。仅有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 司等 6 家外销精制茶厂,年产值600~2000万元。 2021 年,总产值为 8100 万元。全区获得茶叶自营出口企业 2 家, 出口总值 52 万美元。

2.5 品牌影响力小,缺乏区域公用品牌


宣州区名优茶品牌众多[3],除敬亭绿雪外,影响力很小。大多数企业各自推出自己的品牌,比如, 溪口镇有溪口云尖、溪口 兰香、天竺剑芽、塔泉云雾、狮峰云雾等品牌,缺乏区域公用品牌。



3 宣州区茶产业振兴的措施


3.1 优化茶园基地,实现绿色增效


3.1.1 稳定茶园面积, 提高产品质量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宣城市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结合宣州区实际, 统筹规划 茶园基地,稳定面积, 提高质量。全区茶园总面积控制在 5670hm2 以内,做到有进有退,种植条件差的地区, 比如周王、溪口等 地禁止在 25° 以上陡坡地开垦新茶园, 澄江、飞彩等种植面积小,品质差,效益低的地区逐步退出茶叶种植, 适度发展沈村、 狸桥等优质茶种植,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引导茶叶生产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作+基地+农户”模式, 加强茶园道路、水 利、电力和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茶园生态美化,立体种植, 茶园间作桂花、红豆杉、乌桕、油茶等乔木林,套种玉米、 花生、紫云英、鼠茅草等绿肥作物, 建设林、茶、草并存的生态茶园。

3.1.2 开展茶叶绿色防控, 提升品质


结合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推广选用优质抗病虫害的品种[4]。主要推广无性系良种。无性系非黄化、非白化的品种如:龙井 43、 乌牛早等,特异无性系良种黄化、白化品种如白叶 1 号、黄金叶等。

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一是运用好农业措施,根据茶叶生产要求适时采摘幼嫩茶叶,减少害虫在茶树上栖居和芽叶病 害基数, 同时做好茶园修剪工作,结合施肥、除草,翻耕茶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实行有机肥和无机 肥相结合,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的模式科学施肥,以有机肥、饼肥为主[5],适量运用复合肥进行深施。

二是搞好茶园生态调控。茶园套种杉树、马尾松、油桐和杨梅等防护林和行道树,茶行间种玉米、豆类、芝麻等作物,为瓢 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创造良好生活条件,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除恶性杂草外, 保留茶园梯壁及道路四周杂草, 有利于 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

三是开展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通过灯光诱杀、色板诱杀、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胶粘附, 捕杀茶尺蠖、茶黑毒蛾、茶 毛虫、茶黑剌粉虱、茶小绿叶蝉等。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 人工释放捕食螨以及保护天敌防止茶园害虫。

四是防除茶园杂草[5],采用人工除草、防草布覆盖, 小型机械除草,以及茶行间种植豆类、紫云英、鼠茅草抑制杂草。


五是适量选用化学农药。在茶园病虫害超过防治指标时,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每种农药一个 茶季使用一次为宜。

3.2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3.2.1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 提高茶叶品质


宣州茶叶生态环境优良, 种植历史悠久,名优茶种类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认证早, 全区共有近 20 家企业、 协会获得过标志认证。由于企业规模小, 发展速度慢, 标志认证对产品的提升作用有限,大多数企业, 标志使用时间短, 到期没有续展。因此要利用省、市、区茶产业振兴的扶持政策,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实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认证。力争 3 年内,全区茶业生产基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 80%以上。




3.2.2 创建区域公用品牌, 提升产品影响力


统筹协调企业、茶叶生产行业协会、合作社、种植户之间的关系, 发挥宣州区茶叶生产行业协会的作用, 通过加大投入、政 策引导、专业策划等措施, 打造宣州区域公用品牌[4]。按照“一个区域公用品牌, 一套制度, 一套标准,多个主体”的思路,推 进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规范使用。加速“宣州白茶”“宣州黄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注册“宣州白茶”“宣州黄 茶”证明商标。

3.2.3 加大对“敬亭绿雪”品牌的合作推广力度


“敬亭绿雪”品牌茶叶起源于明代, 明清时期被列为贡茶, 清末失传。 1977 年,在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的指导下,安徽 省敬亭山茶场恢复研制成功,曾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安徽省三大名茶。1977 年 7 月 12 日,郭沫若亲笔题书“敬亭绿雪” , 品牌影响力广,美誉度高。

多年来, 敬亭绿雪茶叶由于原料基地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销售数量少,没有充分发挥知名品牌效应。宣州区要积极寻 求与安徽省敬亭山茶场合作,建立扩大标准化茶园基地,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和能力, 充分挖掘“敬亭绿雪”品牌的潜力,提升品 牌的规模效益[1]。

3.2.4 支持品牌宣传推广, 提升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全国各地茶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做 好宣传营销十分重要。要利用各类宣传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网络、形象代理开展公用品牌和企业形象展示。每年利用 宣州区溪口镇、宣城市举办的茶博会、茶文化节、名优茶评比会、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等进行营销宣传[1],走出去参加杭州、合 肥、上海、南京、西安、广州等茶叶博览会、农交会, 全面宣传推广宣州茶叶品牌。

3.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


3.3.1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用好省、市、区茶产业振兴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市级以上茶叶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做大做强, 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 实 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培育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 病虫害综防综治,肥料统配统施, 共同搞好市场营销, 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发挥宣州区茶叶生产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信息共享,标准统一, 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3.3.2 做大做强外销精制茶厂


宣州区已经建成 6 家外销精制茶厂, 分别是宣城市云雾山精制茶厂、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宣城市云顶山茶厂、宣城市 恒丰茶叶有限公司、宣城市杨柳镇连云山茶厂、宣城市周王振兴茶厂。 2021 年,实现产量 5750t,产值 8100 万元,自营出口茶 企 2 家, 出口额 52 万美元。支持精制茶厂的发展[6],开展茶叶“机器换人”行动,购置单轨运输机、小型履带运输车和清洁化、 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 建设标准化厂房、茶叶贮藏冷库等, 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升效益。引导精制加工企业更新设备, 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特名优茶生产能力。

3.3.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茶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宣州区的区位优势,引进沪、苏、浙技术,人才、资本, 投资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目前,上海、浙江的产业资本已经在溪口、周王等地投资建设高标准茶园,兴办加工厂。


2019 年,引进了宣城市艾德莱丝食品有限公司在茶叶主产区洪林镇制作茶饼,年产量达 5000t,产品主销新疆市场; 投资亿 元的安徽盛茗茶业公司,建成 1.6 万 m2 的标准厂房,生产的眉茶已经出口中亚五国, 少量出口中东及非洲国家。

3.4 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


3.4.1 茶旅融合, 促进茶产业振兴


利用丰富的生态茶园资源优势, 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4],做优产品, 做大规模, 做响品牌, 做活产业, 形成以茶促旅,以 旅带茶, 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 宣城市政府全力打造“皖南川藏线”旅游线路。位于“皖南川藏线”上的溪口镇,抢抓机遇,推进茶旅融合, 推广 “生态茶园+康养+文旅”模式, 开发茶旅特色村镇,实现产业链增值。宣城市十八湾景区旅游开发公司,在溪口镇投资 2 亿元, 建设旅游景点,打造高端民宿,设立溪口茶文化馆,让游客在景中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让游客享受沉浸式旅游。此外,为 游客提供良好餐饮住宿服务的民宿农庄还有宣城市五语堂农庄、宣城市塔泉谷农庄,地处茶山深处, 环境优美,是“皖南川藏 线”上的茶旅结合示范点。

3.4.2 茶文化融合发展,丰富精神内涵


研究宣州茶叶文化的历史渊源, 文化传承, 资源禀赋, 地域特征, 民风民俗和工艺特色, 挖掘茶的历史价值, 丰富茶的文化 内涵,擦亮茶叶品牌, 大幅提升宣州茶的社会认可度, 扩大宣州茶的美誉度[1]。


宣州自古名人地, 谢眺、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多次来到敬亭山、溪口镇等地, 宣州是文房四宝之乡, 塔泉云雾茶制作技艺 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挥宣州历史名茶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守正创新,弘扬茶文化,将茶产业与宣州特色 文化、山水生态资源结合起来, 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

每年举办好春季溪口茶文化旅游节和宣城市秋季农特优产品交易会,通过茶叶品牌宣传、茶叶展销,茶叶、文房四宝非遗制 作技艺展演, 表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3]。


3.4.3 茶研学融合,提升茶产业水平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宣州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研究、 试验、示范, 建立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圃[7],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 鼠茅草种植示范等。


宣州区农业部门、宣州区茶叶生产行业协会,每年组织茶叶生产主体到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地开展培训和观摩学习, 提升茶叶生产水平。

3.4.4 三产融合发展, 实现茶产业振兴


宣州区茶产业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从茶叶种植到茶叶加工,茶叶营销, 茶文旅结合的三产融合模式。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提高生态茶园绿色种植水平,拓展茶产品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 内引外联人才、技术、资本,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 茶食品添加剂、茶饮料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领域,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2]。进一步提升茶叶营销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直播、电商等手段,主动适应茶叶消费新形势、新生态。实现茶文旅有机融合, 产、供、销有效衔接,让企业、合作社、茶农共 同受益, 实现宣州区茶产业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艳芬.提高茶叶核心竞争力促进宣州区茶产业持续发展[J].茶叶通报, 2016,38(1):17-19.


[2]宋艳芬,史忠琴.加快推进宣州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J].茶叶通报,2014,36(1):34-36.


[3]史忠琴.宣州区茶叶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08,25(6):116.


[4]郭远行.宣州区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205,273.


[5]吴兴梅,屠继军,张道玲,等.皖南茶区大力发展新茶园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宣城市宣州区为例[J].茶叶通报, 2020,42(2):51-53.

[6]杨学武.宣城市出口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6,22(22):1-2.


[7]蒋正中, 屠继军, 吴兴梅, 等.宣州区“五彩茶园”建设方案对茶旅融合发展的启示[J].茶叶通报, 2020,4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