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浏览量:23

来源:财贸研究

一、引言

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这种特殊的区域空间形式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高等级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对于指导新的带状经济区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济带的形成常常以文化、自然条件或交通基础设施为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是以文化等因素连接若干区域形成经济带。以自然条件为纽带而形成经济带的情况则更为常见,如长江经济带以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为纽带。尤飞等(2000)、刘育红(2012)、马勇等(2017)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京广、京哈经济带等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经济带。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代淮河流域高密度的人口和不尽合理的产业发展状况使其具有较高的环境治理压力。行政区划分割和远离本省的行政与经济中心使得其内部各市(县)之间经济联系弱,加之在经济发展上也落后于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洼地。2018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8】1588号),这标志着淮河流域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淮河流域5省29市(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着重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问题,在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和发展特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

首先,经济带内部分属各省的区域经济总量差距较大。从整个区域内部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5省29市(县),这29市(县)中无省会城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城市,例如徐州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均处于江苏省内,其余市(县)在其各自省份中经济水平排名均比较靠后。图1反映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各省份经济总量占比情况,其中江苏省以44%的比重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的山东省各市总量不足其一半。湖北省仅有大悟县、随县和广水市三个市(县),经济总量占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总量的1%左右。

其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各市(县)经济发展差距大。从2018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总量最高的是江苏省徐州市,超过6700亿元,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唯一一个GDP超过6000亿元的城市。如表1所示,GDP高于3000亿元的城市只有8个,不考虑4个县级行政单位,GDP低于3000亿元的地级市有17个,其中徐州市的GDP是淮北市的近7倍。人均GDP超过10万元的城市有2个,分别是扬州市和泰州市;人均GDP超过5万元的城市一共有10个,超过一半地区的人均GDP在2.5万元~5万元之间,其中扬州市的人均GDP是最低的阜阳市的近6倍。

0da4de5d-8a76-484e-869a-577ee51dac96.png

图1 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各省份经济总量占比

数据来源: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表1 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9市(县)GDP及人均GDP分组情况

数据来源: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GDP(亿元)区间

市(县)数量

人均GDP(元)区间

市(县)数量

(0,1500]

9

(0,25000]

3

(1500,3000]

12

(25000,50000]

16

(3000,4500]

2

(50000,75000]

6

(4500,6000]

5

(75000,100000]

2

(6000,7500]

1

(100000,125000]

2

最后,产业结构方面。从图2可知,自2008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处于持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在2013年前后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在三次产业中仍然占比最高。由此可见,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空间。

59675d88-e836-454f-99f3-71ceee90e102.png

图2 2008—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三产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018);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外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淮河生态经济区与周围各市相比,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处于众多省会城市和经济强市的环绕之中,在整个大区域中处于经济发展的洼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地区。从图3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GDP总量低于上述两个区域。从人均GDP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均GDP不足5万元,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却在7万元左右。和长江经济带相比,淮河生态经济带所包含区域均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等较高,地均GDP高于长江经济带。

8e10fe3e-a2d3-4aa8-8b30-f54b83662d17.png

图3 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标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三、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特征分析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

淮河生态经济带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达海,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均流经其中。国家骨干铁路京沪、京九、京广、陇海均通过淮河生态经济带,又有长深、陇海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体系完善。水陆运输的便捷性是发展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淮河经济带毗邻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区域,具有较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二)淮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还有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约7000-9000年的漯河贾湖遗址、距今约7300年的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4300-4800年的尉迟寺遗址等,都说明了淮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先民对中国古代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说明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陆勤毅,1997)。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方面,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李修松,200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自信同样重要,应将文化因素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之中,和“一带一路”以及大运河文化带一样,走出一条以文化因素联结各区域间经济要素,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

(三)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

从2012年开始,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近年来各省市“抢人大战”层出不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淮河生态经济带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其发展的重要优势,叠加距东部沿海地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可以大有作为。

(四)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行政分割严重

淮河生态经济带是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带状经济区。在空间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分五省29市(县),很多地市处于省际交界处,远离本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行政区划的分割给区域间协同合作带来一定障碍。因此,虽然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处中东部的连接处,但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孙久文等(2017)指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应该解决空间效益和空间平衡的关系,在构建带状联通机制、空间平衡机制、绿色发展机制方面创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四、以生态经济推动淮河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定位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跃志等(2007)、杨桂山等(2015)、宓泽锋等(2018)、邓宗兵等(2019)认为生态环境在经济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淮河生态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一)以生态经济为导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GDP增长始终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环境治理的成本甚至高过牺牲环境带来的经济增量。在以“人类中心论”为发展哲学的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在长达几百年里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在工业总量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气候问题等不断出现。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全人类的重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就是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是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现实定位

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即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逐渐转变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经济关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路径。

把淮河经济带定位为生态经济带,具有重要的区位选择依据。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中国东中部,是国家东西和南北贯通的交通枢纽,特别是横贯淮河流域北部的陇海铁路有欧亚大陆桥之称,水运方面有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东西向的淮河干流。整个淮河流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发展“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理想区域。

把淮河经济带定位为生态经济带,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现实选择。淮河生态经济带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较为稳定,自然环境良好。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9.3%,高于全国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①。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发展是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应有之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时期,这些绿水青山就是本地区的金山银山,构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基础。

①根据各市(县)统计年鉴(2018)和市(县)林业局信息公开内容整理得到。

五、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联结东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淮河流域可以凭借区域发展的后发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沿海地区更是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区域。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地区发展导向逐渐发生转变,从经济主导的单兵突进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推进。此时,发展依旧是硬道理,但强调在更宽广的领域实现协调。淮河生态经济带虽然人均GDP水平并没有达到发展导向转变的标准,但是其在中东部地区所处的特殊区位决定了转变发展导向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处,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条件优越,毗邻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是中东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因此,发展导向要从经济发展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特有的“第一自然”优势。因此,淮河流域近30个市(县)应当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8】1588号)的批复为契机,在生态和文化上发力,提高区域影响力。

(二)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在于改变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发展之路。创新始终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源泉,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淮河生态经济带应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深度挖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创客经济等试点示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快发展智能产业,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从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量资源的扩大供给等多方面探索动作转换路径,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以全面开放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

(三)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区域协调发展对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全面和具有实质性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李强,201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要瞄准全球科技革命新方向、新趋势,围绕物联网、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跨地区协作,实现跨越发展。可依托淮河流域良好的交通条件,推进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构建沿淮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淮河一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发展生态养老、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促进其发展壮大。

(四)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重大创新,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重点不仅在区域中心城市,还应有乡村振兴。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总体要求分别代表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生态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民生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之间并不矛盾,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置于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架构中,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以实现乡村振兴(黄祖辉,2018)。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建设“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的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的同时,还要着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农业,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建设田园综合体等模式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可通过推进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培育淮安、盐城、徐州、蚌埠、商丘、阜阳、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城市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构建集约高效和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格局。应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组团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密切与郑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联系。

参考文献:

邓宗兵,宗树伟,苏聪文,等.2019.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动力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10):78-86.

黄祖辉.2018.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4):2-12.

李强.2018.产业升级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吗: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12):39-47.

李修松.2003.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6):1-7.

刘育红.2012.“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10):64-70.

陆勤毅.1997.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J].安徽大学学报(3):47-51.

马勇,李丽霞,任洁.2017.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0):215-220,227.

宓泽锋,周灿,朱菲菲,等.2018.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与互动关系变化:基于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J].地理研究(10):1915-1926.

杨桂山,徐昔保,李平星.2015.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1):1356-1367.

尤飞,韩增林.2000.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形成演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5):99-103.

周跃志,吕光辉,秦燕.2007.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生态经济脱钩分析[J].生态经济(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