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成都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14 浏览量:16

来源:成都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成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面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怎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历史课题,以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为新起点,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表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奋力探索一条富有成都特色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路。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深刻变化着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成都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出台一系列深刻改变成都发展格局的重大改革创新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让创新创造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领域之广、创新力度之大,必将对成都发展带来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深刻影响。

深化创新城市发展定位。今年3 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并将成都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总规划编制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据此,成都正借鉴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探索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寻求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在成都部署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改革创新任务。成都勇于承担国家改革的战略担当,善于开展结合成都发展实际的积极作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创新经验。充分发掘天府文化“创新创造”的文化基因,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让人人都有创新创业机会,处处都有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创新。成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重塑经济地理、提振发展信心等方面改革创新,出台了“产业新政50 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成都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大力推动企业运用创新成果,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得到全面提升。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着眼完善全国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特大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赢得全球城市竞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都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层次水平,继续发挥好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的示范作用。

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布局。成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 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发挥城乡协调发展示范作用。成都坚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成都主动服务服从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发挥好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城市间相向发展、功能共享、设施互通、环境共建;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拓宽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成都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大力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统筹好产、城、人三者关系。加快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征相匹配;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产业,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科学确定园区产业方向、环境控制、产出水平等准入标准,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契合;推动人口战略调整,促进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相适应、人口结构与产业功能相匹配。

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成都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三治一增”的决策部署,通过集中实施一批环境治理工程,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成都把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的中心工作,实施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综合施策。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成都坚持用新理念重塑对外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

以新开放观引领大开放。根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成都确立了“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新开放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突出制度创新和人才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更多在蓉国际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更多国际性企业投资落户成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新定位建设国际性航空枢纽门户城市,拓展“蓉欧+”联建度,已联接上海、深圳、武汉等10 个国内城市,联接俄罗斯、德国、荷兰等12 个国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

增强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注重发挥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叠加的政策机遇优势、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充足的空间载体优势和驻蓉领事馆和国际友城在中西部领先优势,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281 家在蓉落户的世界500 强企业资源,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成都坚持用人民至上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鲜明提出了“城市的核心是人”“不是‘为了城市而管好人’,而是‘为了人而管好城市’”等重要理念,始终坚持对城市的永续发展负责,对人民的安居幸福负责,城为民建、市为民享。

持续推进“生活城市”建设。成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进一步强化成都宜业宜商宜居的环境优势和城市特色,擦亮“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的金字招牌。紧扣人和企业两大主体需求,突出国际化、法治化、绿色化、品质化、便利化等特征,使成都越来越成为人才向往、市民热爱的幸福城市。

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动态增长机制,在产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公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公平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均衡发展。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

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生态圈。成都深刻把握当前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在理念上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模式上从“行政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的客观规律,探索建设宜居宜业的品质社区、创新创造的活力社区、绿色生态的美丽社区、友善包容的人文社区、良序善治的和谐社区,构建以人为核心、以社区为载体,建筑结构、城市面貌、自然环境等有形要素和文化特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无形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等各类主体良性互动协同配合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生态圈,形成有机统一、循环发展、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加快建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