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逢贤: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意义、目标及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量:25

来源:《广东地方税务》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国发[2009]19号文指出:“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推进把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龙头的步伐。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土面积广大,达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人口众多,2008年达13.36亿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增长速度达9.6%以上,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GDP,总量达30万亿元,约4.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GDP总量的6%以上;人均GDP达22450元,约合3200美元,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

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逐步形成了四大经济合作区,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合作区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合作区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龙头,其面积不足全国面积的1/10,人口约占全国的1/5,生产的GDP却占全国的60%以上,人均GDP月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其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全国的10.8%,GDP占全国总量的21.35%,经济实力雄厚。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沿长江往西可直达四川、重庆,沿江有25个港口城市,内河航运畅通,辐射沟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沿京沪铁路直达北京、畅通全国,沿陇海是新线构成我国三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构成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以连云港为桥头堡的亚欧大陆桥,惯通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宁夏、兰州、西宁、嘉裕关、哈密、乌鲁木齐,并由阿拉山口直通中亚五国,远达欧洲和东北亚便于和这些国家交流与合作;沿着长江由上海港出口通达世界各地,汇聚世界各国优势资源,对于对外开放拓展世界市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中国在世界和平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建设,大力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其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对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上海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是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加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建产业新优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提高金融服务和国际航运服务水平和经营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有利于拓展上海市金融资源的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和国际社会的诚信度,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从而稳定上海国际金融大都市的地位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六是有利于强化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地位,更好地满足长江流域各港口城市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

七是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的形成,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使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八是上海市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崛起和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利于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将上海市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条件已经成熟,基础已经具备,前途无限广阔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历史视角看,在20世纪50年代前,上海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各国经贸活动的中心。

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先进而配套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国际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而高效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体系,其对外开放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上海市及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长江沿线有25个港口城市,其货物汇聚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自2007年起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首位,集装箱货运量也居世界第二位。上海浦东开发新区成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明确指出的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大都市。目前,各国金融机构已在浦东建立分支机构,并开展金融业务。

四是上海市及其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的人民,历来市场经济意识、强烈,对外开放度高,走出门口、走向世界、吸引外资、优化资源配置的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A股市场的运作经验丰富,吸引外国企业家投资于上海,其金融中心的基础已经奠定,其发达的经济、金融机制运作平稳,诚信度高。

五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进而服务于长江流域和中国经济。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条件成熟、基础具备、发展前景广阔、辐射带动作用强大,是未来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战略步骤。

三、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项目建设的灵魂,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向,也是科学发展的统领。为此,把上海建设成为上述两个中心的指导思想: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发挥优势,使上海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龙头,充分发挥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建立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领域;要在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优化资源配置,以高科技产业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金融及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发展中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发挥优势,合理完善科学分工,促进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的高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上海建设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是坚持处理好先行先试和制度规范、积累经验的关系,通过探索和创新,力D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运作奠定实践基础,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以金融业、航运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业态,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极大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四是坚持处理好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和完善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动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为国际金融事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创造新经验,树立新榜样。

五是坚持处理好推进上海自身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按照国家的科学定位和分工,加强上海市与长三角地区,以及我国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并不断加强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

一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是基本形成由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金融交易、货币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诚信度高的运作体系。

三是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金融行业影响力的公有制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是基本形成金融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充分发挥才能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和创新型人才体系。

五是基本形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信贷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使之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国际金融中心。

六是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保障,又能满足国际金融需要和稳定安全国际经济秩序的金融调控机制。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

一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聚集、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一流的航运中心。

二是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快速稳定发展的世界第一大港。

三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快捷高效、结构优化、拓展全球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港、国际航运大都市,实现海、陆、空、内河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综合型国际大港口群。

四是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现代航运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中国航运综合竞争力。

五、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对策措施

(一)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措施

1.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2.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3.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金融服务面广量大的优势,先行开展改革和创新试点。

4.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既附合中国国情,又附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的稳定和安全。

5.加强金融区域合作,实现金融优势互补,密切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二)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措施

1.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在继续加强上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全面整合长江流域及长三角的港口资源,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集中融合的港口新格局,增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2.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浙江宁波港协作,以扩大上海港的吞吐能力;推进长江流域内河航道、公路、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25个港口城市的运力,大力发展水水中转。

3.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以优质服务降低国际集装箱中转成本,引导我国外贸集装箱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运;充分发挥上海港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区位优势,以及上海的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航舶交易、航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航运服务功能。

4.完善航运服务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展深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发展上海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聚集区;引导和规范船舶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船舶交易和航运健康发展。

5.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借鉴发达国家的航运支持政策,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对建设“两个中心”实施政策优惠,一定时期内免征营业税,更好地发挥深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6.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一是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二是积极发展航运融资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四是丰富航运金融产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船运风险创造条件。

7.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鼓励境外大型邮轮挂靠上海及其他有条件的沿海港口,并为其提供方便的经营环境、提供金融服务,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1.以上海市及长三角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发展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其产业重点以汽车、机械装备、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主,提高其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优先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以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两个中心的能力。

3.在浦东新区开展以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4.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创业投资企业为建设两个中心而提供先进技术服务资金服务。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1.成立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指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建设两个中心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

2.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和解决在两个中心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列出税收优惠的明细目录和资金投入的倾斜政策。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上海市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两个中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4.淘汰上海市的落后产能和弱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营造有利于“两个中心”建设的环境。

5.特别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聚集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使上海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为“两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