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晖:高质量发展呼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7 浏览量: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2-09-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怎么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助益?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深圳又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近日,深圳特区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干春晖教授

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深圳特区报:如何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统一”一词应如何理解?

干春晖: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是“市场”,核心是“统一”。

首先,我们要加快建设的是“市场”,落脚点是市场经济,让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四五”规划建议更是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其次,我们强调要建立的是“统一”的“大”市场和“强”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让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就必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个“统一”,只有在空间上是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而不是地方、区域层面的,才是“大”市场;同时,这个市场应该是一个涵盖“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资源和要素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市场监管公平”的现代化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才是“强”市场。

网络上有人说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计划经济回归的信号,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计划经济的“统一”,是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由中央来统一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根据中央总体要求目标,完善优化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统一协调和决定资源配置的大市场,这和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

要建立这样一个有效市场,就是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壁垒带来的市场分割导致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市场信号失真,干扰宏观经济平衡,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地方或区域各自为政,层层加码的地方保护主义更是扰乱了地方比较优势,削弱了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因此,此次意见的目的非常明确,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各地方政策、监管和政府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破除地方性市场壁垒。

深圳特区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多”为“一”的过程。这就如同玩拼图游戏一样,要不断地把相邻的碎片拼接起来,才能拼成统一、完整的图景。在您看来,这块拼图应当怎么拼?

干春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从逻辑上来说就是“规范公平—高效流通—充分开放”的过程。强化市场基础制度的规则统一,可以看做是建立全国大市场的“制度性底座”,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基础,是建设全国大市场的“基础设施”,而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对内对外开放,则是为要素高效流动提供更强劲的“动力系统”。

在推动的步骤上,则体现为“就近原则”,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推进的步骤上看,顺序应当是“行政区划内的统一—跨行政区域的市场统一—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市场制度规则之间的就近原则,如我国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与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以及地区性基础性股权交易市场之间、交易制度之间的对接等;三是经济社会、法律法规和民生福利等之间的“就近原则”,比如一些省市在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对接等。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要素成为新的生产力,产业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趋势明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广泛运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更多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打造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技术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市场,将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自由流通是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深圳特区报:《意见》从实施保障角度提出“优先推进区域协作”,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全国大市场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应当如何打造市场一体化的“区域样板”?

干春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全新探索。

从湾区演进发展规律看,要素自由流通是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能否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有序自由流动,是决定湾区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大湾区内推动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特点是要服务“一国两制”大局,这是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最大不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内社会制度有别、法律体系相异:港澳和广东(内地)分别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适用三种法系(香港适用普通法系、澳门适用大陆法系、内地适用社会主义法系);港澳是单独关税区。上述因素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要素自由流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存在差距差异的现阶段,通关口岸等要素流通管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素流通管制的必要性和要素自由流通的重要性,构成政策张力,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是粤港澳大湾区通关模式创新的难点所在。

实践证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破了贸易壁垒,加快了区域间的商品、要素和技术的自由流动,通过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促进了大湾区整体区域经济增长。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大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功能分工,研发资本、人力资本与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显著增强,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缩小了地区差距,也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要继续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要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五大主要目标积极探索突破,为下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先手棋”和新发展格局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盘棋”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在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区域分工上,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同时更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全球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灰犀牛和黑天鹅频发的时期,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三是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方面,进一步探索劳动力要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技术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序流动,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圳特区报:《意见》提出,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同时提到,“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这两者矛盾吗?

干春晖:这是一个战略转换的重要举措。

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个系统工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内部先实现产业集聚和要素有序流动,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逐步形成了。

二是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要素和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由众多的局部区域市场构成,只有首先在局部形成统一市场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且区域一体化市场能够根据不同区域自身的特色进行探索,从而有利于形成既符合统一市场规则同时又充分考虑地方发展实际需求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三是在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中,长三角和粤港澳的作用尤其明显。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内部各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梯度不明显,而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要素流通,两者的探索突破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深圳应在打造制造业集群新优势上继续着力

深圳特区报:建立统一大市场,交易费用要更低,要能降低企业成本,营商环境要更透明,市场运行要更有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有哪些优势?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干春晖: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鼓励尖端的科研和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还需要优化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应该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高、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制造业发展质量高、营商环境好是深圳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明显优势,未来的深圳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着力:

一是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耦合,需要打破创新主体间的界限,做到充分融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深圳可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金、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组织官产学研用的合作力量进行联合攻关。

二是打造制造业集群新优势。发挥制造业基础性优势,加快构筑科技创新生态,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等加大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探索大中小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生态链“链长”制度,参与配套协作的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上游产品供给、下游产品需求、产品质量及流程标准等信息支持,制定出台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的政策法规,以经济合同的形式把大中小企业产业链协作固定下来,同时对于参与大中小企业配套、生态链构建及运行效果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融资、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持续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深圳要坚持在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中,促进区域内外要素便捷流动,共同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和规则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圳特区报:2020年上半年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战略,今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战略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

干春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言,其基础在于内循环畅通无阻,关键在于内外循环的有效联通和有机转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通当前市场分割带来的经济循环断点、堵点,打破因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造成的无效资源配置,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通过增强中国强大市场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从供给端形成更强的“产业链垂直分工效应”和“产业创新和跃升效应”

深圳特区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挖掘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起到哪些正向作用?

干春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挖掘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供给端形成更强的“产业链垂直分工效应”和“产业创新和跃升效应”。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生产中资源要素配置的空间范围,降低要素资源流动的成本,形成产业链上的“分工组合成本优势”和空间集聚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最优生产规模,降低平均固定成本进而降低总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运输成本,强化纵向和横向协作,发挥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组合,形成技术创新加速效应和“技术外溢”联动创新效应,由于市场的统一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企业很难在全部产业链环节上形成完全垄断,因此更容易从产业链上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进行研发和技术的单点突破,抢占价值链附加值的高点,推动产业不断向上游价值链突破,实现产品、产业和价值链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从消费端形成更强的拉动和“虹吸效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了消费市场的容量,进而构成一个需求更加庞大、供求更加多元、创新更活跃、拉动力更强的内需市场,市场越统一,形成的消费容量就越大,消费部门的总价值就越强,市场的稳定性越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越能形成对各类资源和要素“虹吸效应”,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对消费的引领示范效应,带来更强大的需求激励,从而形成消费与供给之间不断促进的因果循环累积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形成更高的市场效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市场交易规则、标准、制度等方面的统一,进而加快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商品等在国内市场的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从而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并将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快速转化为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效率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双边市场格局下,网络外部性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能够迅速形成市场供求之间良性互动,进而缩短创新周期,实现在某些前沿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在尖端技术领域快速实现突破,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

破除国内市场分割和要素流通不畅问题

深圳特区报:统一大市场建立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利好,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干春晖:统一大市场建立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利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产组织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带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要素市场、资本市场、能源、数据和技术市场等,进而使得企业能够在原料采购、设备研发生产、产品生产组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更强的配置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产能效率。

二是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壁垒,在充分竞争的大背景下,推动企业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增强规则意识,遵循全国和全球统一的规则和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能够打破消费市场的壁垒,打破各行业企业间壁垒,破除不当市场的竞争和市场干预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消费市场良性发展,进而促进行业内企业理性竞争。

四是能够将产品运输、终端销售、服务环节等放置到全国的统一大市场中,从而更加广泛地参与产业链分工,实现制造业中上游补短板,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获得更强的市场比较优势。

目前需要破除的障碍包括:一是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交易的市场和监管规则上差异性较大,需要进行统一和对接。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部分地区存在的本地企业的区域性垄断、本地资源占比以及招投标隐性排外等,需要破除这些国内市场分割和要素流通不畅问题,促进更大范围内货物、要素和资源的流通,实现要素之间的充分竞争。三是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需要在监管标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建立一套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体系。四是物流成本高,现代物流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断头路、跨行政区域增加收费等都不利于资源跨行政区域流动,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起到阻碍作用,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以统一。五是市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还存在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深圳特区报: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在提升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深圳当何为?

干春晖:一是强化创新引擎。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化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引领科技自立自强,为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提供生命线。

二是培育国际企业。要充分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业人才、研发人才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联合招商、优惠政策互认、研发平台共建共享等方式,一方面“请进来”,帮助企业搭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和产业链孵化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深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重点企业“走出去”,加强深圳优质产品推介,境外展览重点支持项目。

三是聚焦核心产业。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药已成为全球新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粤港澳大湾区的着力点可以放在这三个方面,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链式创新”,加快从全球靶向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

四是强化标准建设。围绕着核心产业,推动建立开放、透明、包容的创新科技产业行业标准,寻求行业发展的全球共识,推动建立开放、透明、包容的创新科技产业行业标准,防止经贸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助力构建公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