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不能把制造强国等同于提高制造业比重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24 浏览量:16

来源:文汇报 2023年3月10日

聚焦今年全国两会,制造业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及制造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不能把制造强国简单理解为制造业的比重提高,似乎服务业的发展,被理解成了是不是在跟制造业的发展抢夺劳动力?要摆脱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起来的思维,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变得越来越强,服务业的比重也会逐步上升。

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辅相成

陆铭指出,制造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来讲,制造强国了,反而制造的比重有可能是下降的。”因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制造业,它的附加值会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贸易,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是会给制造业带来一个强大的赋能作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制造业发展以后一定会带来国强、民富,因为任何的经济发展最终是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当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人们会爆发出越来越多的服务消费需求,这跟经济发展的早期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早期人的需求可能集中在吃和穿,但是到了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对于服务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养老,还有生活服务业的一些需求就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也会带来制造强国,最后体现在统计上的服务业的比重反而会上升。

而且,服务业发展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生产率并不高,但其实是在便利我们城市居民的生活,间接地释放出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正面促进作用。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越来越不倾向于在家做饭,有的时候就点个外卖或者到餐馆里去吃。比如收入水平低的时候什么事都自己做,收入水平高了以后,把家庭里的一些生产活动外包给市场,请家政服务员来照顾孩子、打扫卫生做饭等等,这些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消费,但其实它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来改进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释放我们的劳动生产率。

“我在社情民意里也讲,不能简单地把制造强国跟服务业发展对立起来,相反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它从几个维度上来讲,有利于我们实现制造强国、提高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新兴产业发展不要“大呼隆”一哄而上

“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很深。”陆铭说,有一位发言委员谈到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总书记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政策表达了自己的“亦喜亦忧”。喜的是我们这一行业走到了世界前头;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新兴产业,一定要搞好统筹规划,搞清楚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要防止一路所向披靡、孤军深入,最后却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党中央对产业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陆铭说,总书记对于产业政策的担忧,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国正从发展中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在一些战略性产业上,要采取一些国家政策去促进产业的发展,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一些前沿的产业要去发展,并不等于在一个国家内部,每一个地区都有发展这样产业的条件、各种资源的准备,以及人才的储备,最后可能会导致无效的投资和重复建设,这是一定要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机构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也是两会当中引起热议的话题。”陆铭认为,这次改革的总体精神可以总结为强调专业化、加强协调,尤其是强调自上而下的协调以及跨部门的协调。如新组建的科学技术部,还有对于金融方面的有关机构的改革等。

在原来的银保监会基础之上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强化对于金融的监管,为化解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打下一个现代化治理的基础。陆铭指出,这一方面可能会对中国未来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和金融风险的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