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守贵:新冠肺炎疫情对养老行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22

来源:家庭服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各行各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其对养老行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养老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个行业中的多个环节是全年无休的刚性需求,即使是在春节长假期间,养老机构中无家可归的老人、因各种原因子女无法接回去的老人,身边都离不了人照顾。而由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原因,绝大多数老人都被隔离在养老院中。因此,在2020年超长春节假期,在许多行业因停工倍感焦虑的时候,养老行业则经历着另一种煎熬。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养老服务人员极度短缺。城市中的养老护工等服务人员多数来自本地农村或外地,1月23号(农历腊月二十九)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都已经回家过年。由于疫情的发展,不仅养老服务人员计划中的7天假期被延长,而且他们返回后还要被隔离一段时间。如上海将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9日,而且要求来自或途经湖北等重点疫区的来沪、返沪人员,自抵沪之日起,严格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情况的,隔离结束后才能正常上班。其他多个城市基本上也有类似规定。这意味着护理人员最长离岗超过1个月。根据本研究团队对上海红日养老院及亲和源老年公寓、杭州的万科随园等养老机构的在线调查,由于多数一线护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被阻隔在外地,整个假期这些养老机构的核心管理层全部进入一线处理各种事务,通常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目前仍在苦苦支撑。

其次,老人心理比较脆弱,疫情期间家人无法探视,导致照护难度增加。适逢春节,以往许多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会被接回家过年,或起码有家人来探视。而今年因疫情的原因,老人见不到家人,闹情绪或心理不适者大大增多。护理人员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花费大量的精力向他们解释并安抚他们。

再次,老年人属易感人群,抵抗能力差,疫情期间养老机构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增加了运营成本。本次疫情发生后,各养老机构高度重视,高价采购口罩、消毒剂、手套等,并加大公共卫生清洁的力度,导致运营成本大大增加。部分机构反映,疫情期间其日常医用消耗品的支出是以往的近10倍,日常餐饮成本也增加较多。与此同时,由于非常时期防疫用品紧缺,到处求购仍难解决,相关人员身心俱疲。

最后,养老行业属于微利行业,上述几点加剧了疫情期间全行业的运营成本。因此,与大多数行业在疫情期间陷入停业困境不同,养老行业在艰难的运营中受到财务收支状况恶化的严峻考验。

不过,这次疫情也显示出机构养老的优势,并凸显养老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由于传染病对老年人有更大的伤害,一旦遇到疫情,就会对居家养老产生强烈冲击。相比之下,疫情期间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了全封闭式管理,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日常消杀和风险防控都比较到位,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相比居家养老的老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努力保障对养老机构医疗资源的供给。养老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位列医院之后,居第二位,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人忽视。疫情期间,民政部门可根据对日常入住老人数量的分析及时掌握各机构物资需求情况,同时要求每家养老机构统计物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资源调配予以支持,而不是让各个机构到市场上去抢购。

第二,针对养老行业受疫情冲击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除了国家和各地近期出台的税收减免、租金减免等措施外,对养老机构应额外增加非常时期的财政补贴,确保养老机构不因疫情冲击而倒闭,避免这个特殊行业留下“后遗症”。因为这个“后遗症”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影响全社会一一养老机构倒闭后老人的安置将非常困难,对涉及的家庭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具体可对日常医疗易耗品的溢价部分提供补贴,补贴金额可根据入住老人的数量、工作人员的数量测算,亦可对养老机构的水电气费用适当予以补贴。

第三,对疫情期间坚持长期工作的养老行业员工进行心理干预。疫情期间超负荷工作的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处于应激状态,其心理问题可能随时爆发,这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也会对整个养老行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建议医疗卫生部门、志愿者及时介入养老机构的心理干预。目前部分心理干预已经介入疫期的医疗卫生人员,但尚未见到对养老机构的介入,需要引起重视。

第四,从长期看,养老行业需要一个特殊时期的预案。从国家到地方,现有的大量预案都是按灾害事故的领域制定的,而养老行业极其特殊,需要专门的预案。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养老机构制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的专门预案,针对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提出系统的应对方案。而每一家养老机构都应当建立或完善应急小组制度,设立相应的负责人分别负责员工安置与防疫、紧急上报、物资分配、资金调度,同时建立第二梯队负责人制度等。另外,还要不定期组织养老机构针对应急预案进行演习、培训,加强风险防控意识,且高效传导到企业末端的每一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