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中国梦的智库表达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7 浏览量:21

来源:社会科学报

近日,“中国梦的智库表达”研讨会暨《张仲礼文献集》首发式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会议由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主持,全国人大代表、院长王战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人大原主任龚学平作了即兴讲话,高度评价张仲礼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所作出的贡献。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教授对张仲礼先生担任第6—9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的重大贡献以及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爱国情怀,表达了敬意;并对61个议案首次全部公开发表表示祝贺。

张仲礼先生192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曾担任第六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著名的“议案大王”和“一号议案”者。张老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前辈学者,也是值得智库从业人员尊敬和学习的楷模。他的格言很朴素:爱祖国、爱上海、爱上海社科院。

张仲礼早年就读于上海育才中学,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7年初进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深造,选定“中国绅士”作为自己的术业专攻。“当时图书馆里大量的清政府官方文献、19世纪重要官员的文集和奏稿,以及地方志、宗谱家谱族谱等资料,还没有什么人整理分析。”张仲礼曾经这样回忆。他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埋头钻研。1953年,张仲礼获得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在“二战”后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其后,张仲礼先后在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远东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副教授等职,主研中国绅士问题和太平天国史。

华盛顿大学的师长们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谈及导师弗兰兹·迈克尔教授时,晚年的张仲礼仍旧不无动情:“迈克尔教授发现我能坐下来追求学术创新,不仅非常看重我,还给我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学术研究一定要能坐得下来,要认真、严谨,还要对国情、世情、史情都能了解。这也成为我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座右铭。”1955年,华盛顿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张仲礼的学术处女作《中国绅士》。这部开山之作一举奠定了张仲礼在中国学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其学术影响力在近6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他也因此获得了大洋两岸的共同尊重。

在《中国绅士》中,张仲礼从特定的社会阶层入手,对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加以科学的实证分析。张仲礼认为:中国绅士是一个以科举制度为政治背景,以捐纳制度为辅助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其成员的资格由政府控制的铨选制度决定,这一制度设定了复杂的品级和学衔等级,使得绅士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他们的特权由法律授予并为社会承认。而19世纪末中国科举制度的崩溃,则是中华帝国社会结构蜕化的征兆。

《中国绅士》的出版,填补了当时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弗兰兹·迈克尔在该书的导言中评价道:“这些研究为19世纪中国绅士在社会中的地位勾勒出了一些大纲。”费正清教授在《美国与中国》所附文献选读中也对这本书赞赏有加:“《中国绅士》是一本从有功名的人的意义来研究中国绅士的最透彻的统计研究著作。”《美国历史评论》更是称此书是“一本对中国近代制度史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著作”。自问世以来,《中国绅士》一直是学界公认的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家属联谊会同张仲礼联系,希望他回国工作。华盛顿大学不想放走这样一位崭露头角的希望之星,竭力劝说他留下来。在他们看来,张仲礼是大有希望的亚洲研究学者。毕竟,华盛顿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批四本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图书——《中国绅士》、《太平天国史》、《19世纪中国重要官员的奏稿提要》、《中国绅士的收入》,都出自年轻的张仲礼之手。当时,在亚洲和中国问题研究方面,华盛顿大学远东研究所也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

尽管如此,张仲礼依然归心似箭。他完成了在美国的全部工作,毅然放弃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卖掉刚刚分期付款购买的房子,只用了三天时间整理行装,就和夫人带着三个孩子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195812月回到上海后,张仲礼就加入了成立仅三个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任经济所研究员,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张仲礼在上海社科院首倡“跨所结合”的团队研究方式。如上世纪80年代从事“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张仲礼牵头点将经济所和历史所的“十八位学术中坚”,综合研究了上海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成果全面完整,被业内一致评价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单个城市研究的代表作。50多年来,张仲礼本人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因为社会活动而中止:1978年之前,他重点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史和上海工业史,出版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荣家企业史料》等;之后,他把研究重点转到外国在华企业,合作的主要成果包括《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太古集团在旧中国》等;上世纪后期的十余年,他着力上海史和上海学的研究,推出了《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研究》、《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创新性著作。

张仲礼利用自己在欧美的影响,积极展开多边国际学术交流。“年轻学者多到世界各地去接触比较好的学院,接触他们优秀的教授,面对面地听课,参与他们的学术讨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都有帮助。尤其是学习国外是如何研究问题的,学习他们探究问题的精神,从而加以借鉴,对年轻人进一步开展研究绝对有好处。”同时,张仲礼也着力邀请国外学者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中国,加强合作。

张仲礼一直强调学术传承,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培养后备学术力量。在卸去院长职务后,他又捐出个人全部积蓄,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设立了“张仲礼学术奖励基金”,奖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谈到年轻学者的发展问题,他毫不讳言自己的要求:“不能不费多大工夫,也不进行多少思考,就开始写东西。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并且一定要有创新精神,有新的资料、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思路,才能开始写。东抄西抄、匆匆忙忙,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写,就一定要写有生命力的著作。”

张仲礼先生也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善于剖析现实问题的思想家,从他领衔的全国人大议案、组织的国情调研报告、撰写的政策评论和建议文章,以及他和晚辈社会观察者合作、对话的记录中,都能够了解其见解的精彩部分。

为了积淀上海社科院参政议政的智库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于20143月出版《张仲礼文献集》,主要收录张老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领衔的61个议案、本世纪以来撰写的文章和组织的调研报告,以及知名学者、晚辈学人和主流媒体对其社会影响的赞誉,时间跨度从1987年到2013年,内容则涉及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国际比较、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担当和民生事务等多个领域。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有关各界,尤其是上海市人大研究室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后辈智库人员继续为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