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为什么提出在上海建“国际人才特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7 浏览量:18

来源:中国人事报

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国际人才特区”的构想是我们近期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我们会提出在浦东新区建设国际人才特区,源于这么几个背景。

第一,去年中央明确了长三角的发展定位。上海就是国际化大都市,要起到带动作用,包括长三角要融入世界经济,提升竞争力也需要有上海这样一个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要有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必须要大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第二,我们在对比上海与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发现,彼此之间的差距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指标,就是在上海的人口当中,来自海外的人才、特别是真正的外国人规模很小、比例很低。而东京很多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乃至更多的跨国公司中,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在工作,反观上海很多地方看不到外国人。

第三,最近我们发现在上海工作的海外人员,特别是外籍人员工作事业在上海,挣钱在上海,但是落脚点放在香港,每到星期五晚上都飞到香港了。因为香港所得税低,香港也规定待几天就可以减税。城市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为什么香港能吸引这些人才,看来长三角还有突破的空间。

由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建立国际人才特区,就是在一些特定的产业领域和空间,以特别的政策、特殊的环境率先大规模引进国际人才,形成国际人才集聚特区,更好服务于浦东、上海和长三角的发展。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瓶颈需要突破。第一,国际人才的国民待遇。要健全绿卡制度,给予海外人才更多的国民待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权力放到地方上,每年给一个额度。

第二,国际人才的激励保障问题,比较多的就是税率。建议建立符合国际人才特点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人才的激励调节作用,可以灵活一点,根据人群,根据产业有不同的所得税政策。

第三,引进人才需要集聚平台。我们研究发现浦东现在缺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和研发机构,在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的引进上或者是发展上,现在还有不少的瓶颈和障碍。包括我们在金融危机当中派代表团到美国招人,招了人发现没工作给他们做,因为没有相应的平台和空间。

第四,推进人才中介、医疗、教育、货币汇兑等方面的国际化建设,搭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医疗,卫生机构能不能进一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多办一些医院。同时,要重视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引进,发展、营造多元的社会入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