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乐: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知识图谱计量分析(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28 浏览量:17

来源:经济地理

4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演进,将流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随后以1992—2017年间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核心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发文作者、机构与区域,研究主题聚类,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最后得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长江经济带的相关研究已获得长足进展,但对该区域的发展研究仍存在很大空间,未来可以基于如下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①研究主体。从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来看,存在明显的研究高地,但区域间成果差距悬殊,尤其长江上游云贵两省的研究热情欠缺。与此同时,研究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东中西部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更缺少本土情境与国际视角的对接互动,国际化合作研究经验缺乏,这也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研究方法。早期流域研究以宏观战略为主的定性分析居多,最近几年虽然定量分析涌现,但相关研究大都选取宏观数据,而缺失一手调查问卷数据,这势必造成对微观内生动力方面的探析不够深入;与此同时,实证分析中大都采用一般回归分析因素间的线性关系,但仅就现实情况中出现的国家发展战略转移一个情境,就会带来影响因素间的阶段性关系突变。因此,基于流域情境的阶段化更迭,深入剖析宏微观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发展关系,是提高流域政策制订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③研究内容。大跨度流域经济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一直是热议主题。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使流域航运、铁路、公路等区间“硬连接”得到了持续改善,但“软联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前期集中体现在以产业转移这种跨地域实体经济的流动,促进流域间的协调,但不可忽视的是长江沿岸教育科技资源富集,为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流淌着以吴越、楚湘、巴蜀为代表的悠久文化。因此,聚焦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未来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软联接”,也是带动沿岸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潜在动力。

④研究视角。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不仅涉及地区间要素资源、管理模式等的横向联动问题,也需要从宏观国家政策,中观沿江企业园区,及微观居民员工等研究主体的纵向协同问题。如何构建多区域、多系统、多层面间的互动协作机制与路径,如何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导、以互补为方式、以共赢为目标,深入挖掘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内生驱动力,是促进流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尚清,薛永应,周明镜,等.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1985(1):69-78.

[2]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2):97-105.

[3]段学军,张予,于露.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783-789.

[4]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5]张璇,苏楠,杨红岗,等.2000-2011年国际电子政务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2,31(12):51-57.

[6]杨桂山.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地理科学,1998(6):510-517.

[7]王战.抓住机遇,重振长江流域经济[J].学习与实践,1995(9):11.

[8]王合生,虞孝感.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2):2-6.

[9]段进军.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7-31.

[10]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74-77.

[11]秦月,秦可德,徐长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1):1405-1411.

[12]赵琳,徐廷廷,徐长乐.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46-851.

[13]秦尊文.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3):351-352.

[14]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19.

[15]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61.

[16]岳咬兴.上海与长江沿江经济发展的关系[J].财经研究,1993(6):21-23.

[17]冯之浚,张冠生.关于加快上海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4(4):11-15.

[18]周振华.论四川及长江流域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8.

[19]杨荫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庆定位与策略[J].改革,2014(6):17-20.

[20]张悟益.长江经济带湖北区段经济发展探讨[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5):114-116.

[21]黄先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安徽机遇、挑战与对策[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0-13.

[22]杨凤华.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苏的发展方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23-30.

[23]张新华,濮存惠,肖元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长江流域开发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1996(2):15-18.

[24]王维,陈云,王晓伟,等.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489-1497.

[25]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711-1720.

[26]杨马林.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J].管理世界,1995(5):215-217.

[27]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2(3):294-298.

[28]张明举,周海军.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585-587,591.

[29]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4):323-326.

[30]汪克亮,刘悦,史利娟,等.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基于E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8):1522-1534.

[31]金凤君,牛树海,刘毅.长江流域交通发展问题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155-158.

[32]彭智敏.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架构[J].改革,2014(6):34-36.

[33]张迪祥.长江流域人口生态与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评论,1997(6):92-95.

[34]李晶晶,苗长虹.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35]张荣天,焦华富.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387-394.

[36]陈凯,郑畅.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969-975.

[37]靖学青.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8.

[38]陆大道,赵令勋,荣朝和.重视长江产业带开发的规划研究[J].人民长江,1992(11):4-8.

[39]陈雯,虞孝感.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J].地理科学,1997(2):18-24.

[40]翁恺宁.长江流域产业布局与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文汇,1998(2):64-67.

[41]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7(2):109-112.

[42]成长春,王曼.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遴选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8.

[43]滕堂伟,胡森林,侯路瑶.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态势与承接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6,36(5):92-99.

[44]丁婷婷,葛察忠,段显明.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388-391.

[45]张予川,石雨晴,沈轩.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梯度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51-58.

[46]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等.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82-87.

[47]邓宏兵.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的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77-282.

[48]王合生,李昌峰.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269-276.

[49]胡彬.长江流域板块结构分异的制度成因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6(6):60-67.

[50]陈修颖.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12):1265-1276.

[51]冯兴华,钟业喜,徐羽,等.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711-1720.

[52]郑德高,陈勇,季辰晔.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3):78-85.

[53]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等.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2017,37(7):71-78.

[54]陆玉麒,董平.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J].地理研究,2017,36(4):605-615.

[55]蔡来兴.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推动长江流域共同繁荣[J].财经研究,1992(10):3-8,64.

[56]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9-55.

[57]陈南岳.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2):113-116.

[58]虞孝感.长江流域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2):129-130.

[59]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60]伍新木.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157-1158.

[61]段学军,虞孝感,邹辉.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621-1629.

[62]成长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63]李杰,陈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64]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注释:

① 因长江经济带研究大都集中在国内,为数不多的数篇外文论文也都出自中国学者之手,故未选择外文文献。

② 因本研究更强调对大跨度流域经济带的整体进行研究,因此未选取以“长三角”、“长江中游”等以流域个别省市或区域为研究样本的论文。

③ 最早检索到的篇名有“长江经济带”提法的论文是1993年6月王一鸣发表在《中国软科学》上题为《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构想》一文。

④虑及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大学合并潮造成单位及系部更名,亦包括研究人员调动造成发文单位统计有偏差,所以对原始数据再次复核,最终发现这一客观情况对发文较多的单位与个人造成的排名波动甚微。

⑤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⑥2015年度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201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