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鸿胜: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对我国区域战略布局的作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浏览量:17

来源:未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根据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要求,长三角要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率先发展。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首先,长三角一体化要成为率先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区域。其次,长三角一体化要在原有区域极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联动,注入新的动力源,成为创造持续的内在增长动力的引领区域。第三,长三角一体化要以区域综合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地域平台,逐渐演化为连接国内与国际经济实现双向互动的全球城市区域。第四,长三角一体化要成为代表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意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区域,率先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及水平型分转变,提高其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竞争力。总之,长三角一体化要在我国区域的战略布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带动我国区域的战略布局,提出了重要的内在需求:一是产业调整和优化空间需求,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向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拓展发展空间,进行产业调整、转移和升级。二是区域要素和资源流动的需求,长三角要打造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关键是形成高流量和高能级的资源要素汇集,这不仅取决于国际资源的流入能级,而且取决于对长江流域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三是对能源、资源和市场的需求,长三角要建立代表国家综合实力的产业体系,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和能源的战略储备和供给,而一带一路中国区域布局的贯通中西部、连接中亚国家的欧亚大陆桥,则提供了市场空间和资源保障。四是长三角区域自身合作范围不断深化的需求,国家区域战略层面的长三角规划,是以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联动的广大区域。

长三角在一体化的发展中,为推进我国区域布局战略,发挥好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区域的欧亚大陆桥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来考虑,在促进“桥带”联动发展上,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要根据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市场导向等原则,来明确“桥带”联动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

在总体思路上,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区域布局战略的部署,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中西部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强区域经贸物流运输合作,切实推进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区域联动机制上,应以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布局战略为引领,建立“桥带”联动发展推进制定长江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的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共赢机制,为“桥带”联动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联动原则上,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点线面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部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在产业合作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推进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强开发品牌和管理输出,引导部分产业向长江经济带进行转移,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陇海兰新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带动欧亚大陆桥沿线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业以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物流运输上,要以完善和提高宁西线和陇海兰新线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铁路和公路网,突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瓶颈"。在长江经济带信息化建设中,要实现与新欧亚大陆桥的对接,通过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推动区域物流运输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市场机制上,要努力构筑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打造现代商业网络与物流体系。要消除区域的各种政策壁垒,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扩大区域间商贸往来,加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跨省经营,形成区域间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拓宽领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远近结合,有序推进,促进“桥一带”经济带在科技信息、旅游文化、投资贸易、环境保护、港口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联动发展。

长三角在一体化的发展中,为推进我国区域布局战略,应该有哪些实现路径呢?一是推进跨区域的产业合作。确立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确保长三角的资源、能源安全。二是鼓励长三角的企业集团“走出去”。把握有利机遇,依托现有国资基础平台,利用资本市场,实施整体改革,围绕获取矿产资源、科技资源、市场渠道、国际资本四大目的,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桥-带”沿线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三是推动制造业内部服务的产业化运作。摆脱部门、行业分割,从"硬件(生产)”为中心的框架跳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服务)模式转变,结合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运用“集成”思维方式,以经营者持股等方式,发挥企业家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制造企业将散落于各企业内部的融资商贸、教育等功能,剥离出来,引入外部资本进行整合改造,通过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将成熟的管理、技术和渠道数字化产品化、社会化,衍生出服务性新产品,实现内部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形成面向广大市场用户的第三方服务业,为“桥-带”区域提供新工艺、新装备订制服务,

成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制造业应用服务提供基地。四是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有序引导部分制造业向"桥-带"区域进行转移,并深刻把握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服务业发展规律上的差异,区别对待金融、物流、航运、商务、专业服务等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布局特点,鼓励现有企业向价值生产“微笑曲线”的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以及与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下游环节演进,为长三角和“桥-带”区域提供良好的制造业服务。五是扩大上海金融中心对“桥-带”区域的辐射范围。目前长三角和欧亚大陆桥沿线地区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高辐射和服务能力抱有很大期望,都希望上海的金融企业能够在长三角辐射、提供各类服务。对此,应该深入研究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桥-带”区域的瓶颈,以及扩大辐射范囤的操作性措施,不断深化区域间在金融领域合作交流,真正提高上海金融中心对长三角的辐射和服务能力,并就此为上海金融中心辐射全国区域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六是实现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发展模式的向外复制。从促进长三角以及“桥-带”区域合作的战略高度,实施品牌化连锁经营,通过管理输出、联合开发、直营、合作、兼并和托管等多种形式,建立长三角区域的园区,缓解上海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瓶颈。七是加强社会服务领域的资源辐射。借助长三角的人才和高校教育资源,以合作办学、远程教育、合作攻关等形式,促进长三角与“桥-带”沿线区域在职业教育、技工培训、成人教育、科技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改变当地的劳动力素质。同时,围绕各地改善民生、关注健康的发展动向,以制度化的形式,打通长三角优质医疗、文化资源在“桥-带”区域乃至全国共用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