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鸿胜: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9 浏览量:21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一、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区域创新中心是区域创新系统内具有引领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某些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系统内达到临界规模的创新子系统,相对于整个区域创新系统,这些创新子系统处于一个“极”的位置,扮演了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角色。区域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活动密集的复杂网络系统,是区域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有机融合。

区域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创新投入高。研发投入、科技经费支出均较高。其中,研究与发展资金(R&D)投入占G D P的比重都在2%以上;2.创新产出高。拥有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尤其是拥有一批核心发明专利;3.创新资源集聚。拥有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是创新资源集聚地;4.科技进步贡献大。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具有较高比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一般达到70%以上;5.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6.创新服务强。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普服务以及科技信息共享等创新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特征:1.创新性。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能够带动城市群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层级性。长三角城市群内由一个或多个创新中心构成,形成创新中心、次级创新中心的多个层级;3.网络性。创新中心存在于特定区域内,即长三角城市群域内,创新中心与次级创新中心,乃至与周边地区构成复杂的创新活动密集网络系统。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功能结构:从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出发,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包括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服务创新中心和制度创新中心。具体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中心;以企业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中心;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服务创新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创新中心。

二、上海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态势

在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体系中,创新机构主要包括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上海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特征有:

(一)以各类企业为主要创新主体

区域创新体系中包括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上海作为长三角首位城市,央企及跨国企业集聚优势明显,形成了以企业为主要创新主体的态势。

(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正在形成

近年来,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上海加快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的发展。上海着重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吸引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塑造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区域化、国际化经济增长中心。从而可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产生更大的知识外溢和技术外溢。

(三)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发展

上海密集的贸易、金融和信息资源的聚集,增强了上海要成为区域性高端研发中心的动力,通过对江浙地区各种资源的吸纳,形成了区域性高端研发中心的多个网络节点。开放的上海已经集聚了证券、期货、航运、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商品等7大国家级要素市场,160多个国家、省市、部委级实验室、130多个企业研发中心、34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各类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企业及其吸纳的中高级人才已经成为上海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动力。

(四)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上海以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为重点,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鼓励发展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集聚海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专营服务机构,促进投贷联动,鼓励信用互助、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提高张江高科技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紫竹科学园区建设。鼓励区县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支持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健全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基础支撑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

(五)区域创新中心带动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

上海区域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创新的产业路径优势,通过建设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专业服务供给,降低研发创新、科技创业的成本与风险,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的合作,提升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率与效益。带动长三角区域增强创新能力的软实力和长三角区域营造增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三、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功能与布局设想

(一)总体功能

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构建研发平台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在未来发展中,上海区域创新中心主要构建三大系统,即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管理服务系统。

1.科技资源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有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大科学工程、研发基地等;依托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其种类涵盖医学诊断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天文仪器、特种检测仪器、计量仪器、核仪器、海洋仪器、工业实验设备、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地球探测仪器、大气探测仪器等4 000多种仪器设备。信息资源主要有科技基础数据、科技期刊、专利标准、科技管理信息等。信息资源服务以协作、共赢为基础,联合上海市图书情报资源等优势单位,集成各类文献与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全文下载、中英文全文传递、电子图书在线阅读、科技查新、情报信息等。

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条件资源利用率低和大量科技条件资源尚未实现社会化共享,而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活动条件支撑等难题。上海区域创新中心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建立新型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资源,打造和完善以面向企业创新创业为主的基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基地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交流、共享、互动,用有限的增量财政资金撬动上海丰富的区域创新中心科技资源。

2.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查询与专题科技咨询服务;仪器设备共用和行业检测服务;委托研究、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等。

上海科技创新服务系统,依托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采用行业资源分类集聚模式,重点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重大装备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着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服务于上海乃至长三角优势产业。

3.科技管理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观念创新与引导、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创新市场监管与科技评价等。

上海科技管理服务系统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性宏观管理与协调引导。一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围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基地管理,突出资源共享服务,颁布实施相关政策办法。如《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等。二是政府深度扶持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与扩散。针对创兴服务系统中的功能缺失,建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机制,解决创新服务功能缺项问题。

(二)总体布局

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优势,依托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外资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机构,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上海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建设。

1.实验室

实验室是从事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上海共有实验室160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0个、部委开放实验室3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1个。国家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从主要功能上看,国家重点实验室要紧密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目标,积极承担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重点关键科学问题。

部委开放实验室。是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上海区域创新中心主要创新群体。上海市部委开放实验室已达到38个,主要分布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部委开放实验室主要功能是激活国家部委科技资源,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上海高校、高科技企业相结合,促成科技项目在上海产业化。

市级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与上海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技术平台。

从功能上看,上海市级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上海市发展战略目标,要根据上海市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创新型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上海市科技地位,提升上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上海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2.企业技术中心

上海企业技术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是上海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主体之一。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定位为瞄准国际行业的先进技术,以全球化的标准发展核心技术,带动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必须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实现核心技术能力。上海产业技术发展,要注重“二次开发”和原创技术,注重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上海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必须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重视创新,形成支撑企业高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突破实现人才集聚和培养。在人才建设上形成适合上海本土市场化的、科学的人才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的项目责任制度,集聚人才,培养队伍,构筑上海人才高地。三是突破实现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里大力推进产学研联盟;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中实现行业技术联盟,制定行业技术发展的标准;在建立信息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及重点实验室上,提高区域产业技术的能级,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3.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科研开发实体,是沟通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具有市场价值的重要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的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着力于将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需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增强产业实力,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未来发展中,上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依托工程研究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向全社会开放,从事科研成果的工程化研究与开发;重点推进信息、模具技术、医药等领域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积极与企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评估,加强科技成果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促进科研成果向规模生产顺利延伸;面向市场和产业,向全社会开放。

4.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上海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创新主体,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目前,上海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个,其中国家级15个、市级96个。从研究领域看,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医药、化工、农业、能源、信息与通信、材料以及海洋等多个领域。

5.外资研发机构

外资研发机构的形式可以是外国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方式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也可以是设在外商投资企业内部的非独立法人的独立部门或分公司。外资研发机构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特别是高科技和社会公益性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包括为研发的中间试验)的机构,研发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目前,上海拥有外资研发机构已达到343家,是上海区域创新中心的主体,占上海各类创新主体总和的44.8%。从投资主体来看,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为主,主要集中于计算机、信息通讯、电子技术、生物医药、化学化工、设备制造、汽车及其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