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安:“十四五”新起点,企业应关注什么?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1 浏览量:20

来源:《上海企业》2021年05期

今年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十四五”新起点,我们面临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历史方位都不一样,机遇和挑战有新的发展变化。如何在变局中谋发展,是我们企业共同要回答的问题。

新时代企业发展应关注的五大挑战

“十四五”规划对中国很重要,对每个企业来讲也非常重要。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几个新现象、新挑战值得企业家关注。

一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中没有提出定量经济增长目标。五年平均经济增长预期性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并且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应该说,这是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把握我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等内外部发展环境和趋势作出的一次重要表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亿吨以上的约束性指标,也是规划首次设置的安全保障类指标之一,而1.3万亿斤粮食产量又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预期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提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他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应该说,粮食安全已经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

三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中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但回头来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主的核心技术缺失确实是一个短板,很多技术对外依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卡脖子”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安全。例如,由于受到全球疫情影响,进口芯片进不来,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加快科技创新必然成为了当务之急,并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以上。

四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中把数字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时代,因此能不能在数字化发展领域抢得先机,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相比有三种情况,分别是领跑、并跑、跟跑,由我国领跑和并跑的不多,更多的是跟跑,但在数字化这个新兴领域我国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探索。另一方面,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应用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也是有一定优势的。为此,我国要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两篇大文章。

五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即“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充分说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要扭转以往“脱实向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这些年来,上海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制造业比重一直保持在25%左右,说明上海在这个方面做的还比较好。

“十四五”时期上海发展的五大机遇

上海与全国一样,都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都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时代。因此,企业家不能“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天”。什么叫“天”?就是趋势。中国人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顺势而为”,下面跟大家解读一下上海未来发展的“天”到底在哪。

一是要聚焦“四大功能”。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都将紧紧围绕全面增强“四大功能”而不断展开,即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对于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来讲,增强这四大功能,就是要不断提升全球城市的功能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对于企业家来讲,企业发展不仅要围绕这些功能来拓展,而且也要为这些功能增强添砖加瓦。这样,企业未来发展与上海未来发展就可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是聚焦“五个中心”。到2020年,上海“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下一步,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提升能级和扩展功能,更好服务形成新发展格局。国际经济中心,需要进一步强化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国际贸易中心,需要进一步建设集散功能强劲,有形无形贸易统筹发展,高效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贸易枢纽;国际航运中心,需要进一步强化门户枢纽地位,提升航运服务能级;科创中心,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多元创新主体发展,构建高效顺畅转移转化体系。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一块是制造业,一块是服务业。上海确定了制造业的“3+6”。“3”就是三大引领性产业,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6”就是六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比如,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方向提升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和规模,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行业比重达到35%以上,实现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试点。上海汽车产业基础很好,但面临竞争也不小。高端装备产业,从历史上来讲上海这个产业基础很好,但也有竞争压力。新材料,对于我国来讲是个软肋,但上海发展空间比较大。聚焦服务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要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生活性服务业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四是聚焦“3+1”。就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建设好进博会这个重大平台。第一个任务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核心是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按照经济特区模式管理。第二个任务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对上海意味着什么?两句话,壮大上海证券市场的规模,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第三个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要全力推进。作为重大平台的进博会,上海要打造做成“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实现这个目标,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是一个突破口。

五是聚焦“五型经济”和“四大品牌”。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五型经济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特点、长板、优势,未来也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上海要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新时代要有新使命新作为的重要体现。

上海“五大新城”建设的特点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核心是16个字:“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如何理解这16个字?一是推动主城区综合功能升级;二是打造东部自贸区新片区和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西部打造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三是推进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五个新城建设;四是加快南部金山、北部宝山两个区的转型。当然,还要全面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在这16个字里面,“新城发力”将会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增长极。应该说,今天的新城建设需要遵循“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建设要求,因此,与昔日的新城建设相比,确实有了一些新的内涵和外延。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明确了新的定位。这就是,从过去只是中心城的“附属”转变为综合性节点城市,具有独立的城市功能。长期以来,郊区新城一直是作为中心城的“附属”而存在的。198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农村集镇”四级城镇体系,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以中心城区和郊区的11个新城作为“多核”带动上海大都市区发展,2006年上海“十一五”规划提出“1966城镇体系”(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600个中心村),“十二五”“十三五”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逐渐明确了作为郊区城市副中心的“5个新城”建设。一直到“十四五”才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推动5个新城发展,并且要建设成为综合性的节点城市。

其二,赋予了新的内涵。按照综合性节点城市来打造新城,使得新城具有独立的城市功能。人口规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新城建设的人口规模需要增加到80-100万人,也就是达到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综合性节点城市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和强劲的外部链接,因此新城建设可以借助中心城功能,但不依赖、依附于中心城功能;综合性节点城市需要具有完备的功能,因此新城建设需要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创新等功能,当然也应该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当然,五大新城建设还需要加强与上海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城市的联动发展,把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新发展格局空间战略支点,上海与江苏浙江毗邻的协同发展的示范点。

其三,拓展新的功能。围绕新城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仅会大大地增强新城的城市功能,而且还确实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在产城融合发展方面,要解决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互相依托、互相支撑的关系,促进城市和产业的良性循环;要解决好人们在新城就业、生活、居住的关系,使得这些要素配置在新城能够属地化和匹配化。同时,生态宜居和交通便利一定是新城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生态环境好了,交通又便利了,人们才愿意选择在新城就业、生活和居住,新城发展才能拥有强大的支撑力量。当然,五大新城建设也需要按照发展目标、区域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实现功能错位。

对于广大企业来讲,要高度关注和主动对接五大新城建设。从上海未来发展来看,五个新城将会进一步成为人口承载的主载体、各类投资的主战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当然也是上海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应该说,在五个新城建设发展进程中,必然隐含着一系列的新发展机遇,企业可以去发现这些新机遇,把握这些新机遇,从而推动企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