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杭州钱塘江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30 浏览量:23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公众微信号

沿江经济带是以江河航运干线及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沿江或其流域范围内的大中小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通过流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一定分工协作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对于沿江经济带而言,城市是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区位条件是发展的关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先导条件,产业发展是核心动力。

沿江经济带打造不仅要重视传统的要素流动通道、产业集聚、区域联动开放经济等功能的再造,更要重视旅游休闲、历史人文积淀、城市形象、生态屏障等社会发展功能的构建。

目前,杭州钱塘江沿江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钱塘江的定位未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二是钱塘江沿江区域缺乏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定位尚待整合;三是沿江地区开发缺乏明确主题,绿色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功能尚需补强;四是支撑钱塘江两岸发展的交通体系尚不完备。

一、杭州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背景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从北源源头至河口,全长668千米,流域面积55558平方千米。主要干流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以下简称“三江”)的流经杭州市,长达231公里,流域面积约132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其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4%。三江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把杭州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沿线涉及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市、西湖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上城区、江干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区等行政区域,被称为杭州市的母亲河。

“十二五”末,杭州人均产出达到了1.8万美元,如何将发展的重点从杭州主城区和市区转向杭州全市域,形成全杭州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集聚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杭州市未来5——10年的所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突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制约,以钱塘江为纽带,推动沿江区域的双向聚合、高效紧凑和立体互动式发展,打造贯通全市域的沿江发展带使之成为杭州的市域空间增长极,形成城市提升发展的合力,是破解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杭州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空间布局

钱塘江沿江产业带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体制、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合作开发、协调发展;统筹谋划、重点开发;坚持标准、有序推进。

在此原则下,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以实现杭州建设世界名城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建设融通达、通勤、绿色、旅游、休闲、运动、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点对点的沿江综合交通体系为抓手、创新构建城市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分区导引、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的产业分工体系,将杭州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绿色发展经济带。 

具体定位应包括五个方面:(1)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功能核心区;(2)浙江省实践“两山”理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3)推动杭州市域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示范区;(4)城市绿色发展的生态廊道;(5)杭州地域文化展示区。

空间布局: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战略,系统推进“兴点”、“织网”、“带面”:完善点轴系统,紧密城市与区域以及城市之间的联系,促使城市沿“点-轴”系统发展。以城市为依托,干流为轴线,扩及腹地的“点—轴—圈”模式,逐步形成“一轴、三片、三板块”的空间发展布局,其中,“一轴”是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轴的集“产业、交通、文化、休闲、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发展轴带;“三片”是指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形成东起下沙开发区接壤海宁区域(钱江北岸)和大江东新城接壤绍兴区域(钱江南岸),西至钱江二桥的东段先进制造业集聚片区,东起钱江二桥,西至钱江一桥的中段现代服务业集聚片区,东起钱江一桥,西至建德新安江大坝的西段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片区;“三板块”是指市域主中心板块、富阳区板块、桐庐县-建德板块三大板块,作为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的核心载体,串起沿江节点城市,培育节点城市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区域经济生长点,向更广区域发挥辐射作用。

三、杭州沿江经济带开发的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开发沿江经济带,突出这一区域在杭州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坚持优化升级,培育沿江现代化化产业集群;坚持协调统筹,推进沿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建设沿江生态廊道;坚持民生优先,打造沿江开放滨水空间;坚持文化引领,构筑沿江复合型地域文化长廊。其主要任务如下:

1、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借鉴新区域主义的治理思路,构建具有多元协调、合作治理的沿江经济带发展治理模式。在政府层面,建议在杭州市域范围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整合沿江经济带所经各区市县和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构建自上而下、互联互通的“决策—协调—执行”体制机制。决策层可定义为市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担任组长,市各有关部门和沿江各区、县(市)主要领导为成员,实行例会制度,研究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制定推进沿江经济发展的措施;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其办事机构(即协调层),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有关决定,对沿江经济带开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执行层为沿江各区成立的相应开发机构,负责沿江相应区域综合开发的具体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推动沿江绿色经济带的开发运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官产合作开发体制,通过资本纽带,组建市、区合作的沿江开发公司,作为政府性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市级项目的投融资与建设,发挥在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建立后期长效管理机制。

2、构建综合交通廊道,实现集约发展。要充分利用沿江区域的空间通道,加强钱塘江两岸交通的立体化提升,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廊道,作为沿江绿色产业带的主轴通道,这一综合交通廊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沿江跨江快速通道系统、包括沿江跨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二是沿江跨江休闲运动慢交通系统、包括游步道的建设和自行车专用道、长距离马拉松跑道的建设等;三是钱塘江水上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三大交通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形成“多元复合、多向通达、快慢结合、绿色便捷”的跨江沿江综合交通体系。

要特别重视沿江融观光、旅游、休闲、通勤为一体的悬挂式或高架轨道交通的建设,这一交通系统的首要特点是具有内外观赏性,列车自身就是一个运动的观光平台,将沿江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同时列车及其轨道交通线自身将成为沿江景观的一道靓丽风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考虑在同一线路上设置直达、特快、准特快、慢车等多种车次,以适应乘车者的多种需求。

要重视交通枢纽的建设,实现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城际和市域铁路)、城市地铁、和公路交通(高速公路和市内交通)的零距离换乘,实现点对点和门对门的快速直达。 

3、构建网络化城镇体系。打造沿江经济带,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以沿江经济带为纽带,推进杭州全域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其主要抓手就是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纽带,在“三江两岸”地区形成核心圈层(市域中心城市)网络化、外围圈层(市域副中心城市)点—轴化的空间模式,沿江构建“主中心—副中心—地方中心镇—重点发展镇—一般发展镇”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结构。

 

沿江形成核心圈层—网络连接—外围圈层的点—轴化的空间模式。杭州市区沿江经济带辐射源,打造高度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和世界名城。桐庐、建德作为沿江经济带副中心城市是市域生态屏障,产业布局和城镇开发沿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沿路(杭新景、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点轴式发展,重点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打造特色化、国际化小城市,承载杭州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生态宜居及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首先是打造均衡推进沿江产业带发展的核心据点,沿江绿色经济带,发展的重心应该是钱塘江转塘以西部分,厉行“两山”理念,充分利用三江绿色资源,构建杭州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对以往杭州市的城市东扩、旅游西进的空间战略给与再认识和战略修正。这一战略的缺陷是将城市扩张和旅游发展对立起来、把城市和产业对立起来,杭州国际化战略已经明确,包括休闲、旅游和国际会展在内的大旅游已经成为杭州打造世界名城的主要抓手,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些就是杭州未来发展的主要产业,也是沿江绿色经济带的核心产业。基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我们认为打造沿江绿色经济带的关键是构建沿江绿色经济带的核心据点,这就是打造杭州城市副中心。 

应该在杭州城西以杭州西站为中心打造杭州新的城市副中心,和沿江绿色经济带的核心区,随着紫之隧道的开通和杭州西站的建设,城西区域在沿江经济带中的中心地位开始凸显。杭州城西副中心应该超越原来的所谓“一主三副”的格局,而成为东京新宿这样真正的城市新中心。以提高杭州主城区向西辐射,带动杭州全市域均衡发展能力。在近期可以考虑以杭州西站建设为抓手,形成以城西——杭黄高铁为主的沿江绿色经济带点—轴发展格局,要以东京新宿站为借鉴,把杭州西站打造成为集国内、长三角、省内、市域、市内交通联网的综合性枢纽,沿江绿色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在中长期,将省级机关,包括省委省政府机构迁至城西地区也应该纳入规划视野。

 

4、打造协调发展、高端化集群的产业带。充分发挥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三条产业集聚发展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发展定位明确、特色明显、相互依托、错位发展的沿江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带;重点发展金融、电子商务、航运、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滨江区中心至钱江世纪城的钱塘江南岸高端商务金融湾建设及白马湖至湘湖区域的创新创业新经济增长区建设,努力打造体现杭州国际化都市形象的高端服务集聚带;挖掘水上和岸上旅游资源,推进景观建设和旅游码头建设,加强水陆联动和资源整合,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创新旅游产品,进一步凸显“三游”经济、观光休闲、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商务会展等功能,着力打造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体现国际大都市滨水特色的旅游休闲集聚带。

要建立分区导引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沿江经济带的中段区域,主要是作为辐射源的杭州主城区和萧山余杭部分地区,包括钱江新城、世纪新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区域、之江旅游度假区、滨江区、上城区、江干区以及城西科创园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区域等是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以发展绿色高端服务业为主。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内涵,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沿江经济带东段区域,以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依托,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示范区;

沿江经济带的西段区域,主要指杭州转塘以西区域,包括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区县市以发展信息产业、和休闲、旅游、会展、健康、运动、养身产业,结合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构建城市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沿江绿色经济带的主战场。以特色专业化城市和特色专业小镇建设推动沿江各区块产业内差异化发展。以小博大,优化、细化产业布局。

5、创新都市文化品牌。以G20和亚运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为历史机遇,将目前主要为应对两大国际会议的钱江新城国际会展中心拓展成为杭州打造国际休闲、旅游、会展中心的主要空间平台,使之成为杭州实现国际名城发展目标的主要抓手,以此带动钱塘江沿江区域成为杭州的国际经济发展带,东方文化展示带,绿色生态涵养带。

打造“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文化走廊。三江两岸地区,文丰史悠,底蕴深厚。突出打造以钱塘江为品牌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引领钱塘江两岸功能的品质化进程,使钱塘江文化成为继西湖文化和运河文化之后的又一张杭州国际名片。

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与利用。根据腹地功能、风貌形象和区位特点,形成主题统一、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特色区布局;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功能再植。通过功能延续、升级或置换,实现历史遗存综合价值的提升,增强历史遗存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表现力。对两岸地区范围内需要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保护要求进行外观修缮,并探索多样化的利用方式。对具有较优景观区位、建筑规整且适用性广的历史遗存,加强水岸设施与休憩功能、交通功能的有机结合,改造为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和办公的集中地。对具备一定特色且结构较好的仓库、厂房等部分建筑,在保留其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更新改造为公共建筑。

6、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分区指引。重点保护上游水源保护地和河口湿地。在上游地区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中游地区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隔离带建设,研究将部分非水源涵养林转化为向公众开放的生态公园,在保持沿江绿化连续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公共性,构建中上游生态屏障;下游地区形成贯通的滨江绿带;河口地区形成大型滨江生态绿地,保护河口自然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7、打造丰富多彩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加快贯通公共开放空间,加快沿江岸线功能调整,推进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向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转换,要打造滨江公共休闲带,通过绿地、广场、步道及各类休闲、娱乐、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空间构成立体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尺度亲切宜人、路径连续贯通、步行安全舒适的滨水环境。引入多元化功能,创造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层次分明的滨江公共活动系统,提升空间特色,满足市民休闲、文化体验等不同需求,形成吸引人流、凝聚人气的活力滨江休闲带。

营造富有韵律的滨江景观轮廓。扩展三江沿岸景观框架,构建以世界级地标建筑群为引领、以标志性景观区段为架构的沿江景观新轮廓,为全线景观脉络和功能主题布局奠定基础,为远期的局部景观细化和上下游延伸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