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双控”政策解读与我国转型金融发展现状

来源: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26 浏览量:42

随着我国有关政策以及《G20转型金融框架》等国际共识的发布,我国在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对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机遇,同时总结了我国转型金融债券类、贷款类、基金类市场等的发展情况,以期为有关方了解我国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提供参考。

  一

  政策解读

  2024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以下规划及目标:“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

  从转型金融的角度看,《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可能使金融机构面临以下几方面影响与机遇:一是“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与“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的要求意味着地方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将逐步向碳效好的企业或项目活动倾斜,而投向未采取转型行动的高碳排企业或项目的金融资本或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摸排机构自身及投融资的气候风险,调整投资结构与风险管理模型,并将转型金融产品(如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由挂钩能效指标转为挂钩碳效指标。二是碳排放统计核算的规划要求意味着核算范围的扩大、核算精度的增强与核算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与有关方同步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包括加大核算能力建设力度,加强与第三方评级机构或数据平台的合作,完善碳核算程序与制度,优化碳核算信息披露等。三是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将受到集中关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相关行业或领域存在较大转型金融需求,这对金融机构而言不失为重要发展机遇。金融机构在实际推进业务过程中需结合国家或地方的重要战略与区域产业特色,找准服务重点与差异点,例如服务出口型企业转型、服务小微企业转型、服务供应链转型等,并不断探索复合性、综合型的股权类、保险类转型金融产品。

  二

  市场分析

  2.1转型金融相关债券产品

  根据万得数据,自2021年我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内陆累计发行转型类债券(包括转型债券、低碳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与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四种类型)186只,累计发行规模达1657.52亿元。由图1可知,2022年我国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与数量均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上交所该年修订发布的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文件为低碳转型挂钩债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子品种的规范发行提供了重要指引;2023年的发行数量与2022年持平,而发行总额有所下降,说明单位债券的发行额减少,这可能是因为部分重要转型主体(如中华国际、中国华电集团、中国能源集团等)已于2022年发行了大额转型类债券。2024年,转型类债券市场恢复增长态势。

  从债券结构看,我国最主要的转型类债券品种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各年数量与规模占比均超50%,最高为2021年的100%);最主要的转型类债券发行场所为上交所与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51.08%与43.83%);最主要的转型类债券工具类型为公司债与中期票据(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845.18亿元与670.5亿元);最主要的行业类型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累计发行规模均超300亿元,合计规模占比达42.15%;发行时票面利率在3%至5%的债券共有106只,不足3%的债券共65只,最低利率与最高利率分别为2.08%与6.5%;挂钩类债券的浮动汇率基本在5bp至10bp之间,少数为15bp或20bp;发行期为3年与5年的债券分别有104只与45只,合计数量占比超80%。



  图1  2021至2024年7月转型类债券的发行规模与数量情况


  图2  转型类债券的发行场所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万得数据整理



  图3  转型类债券的产品分布(单位:亿元)

   表1  转型类债券的行业分布



   说明:另有两只由新加坡企业凯德商用产业财资有限公司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可持续挂钩熊猫债券在万得系统中未显示行业分类,故不在本表的统计范围内。

  另外,部分转型类债券同时具有其他类型的标签,包括其与绿金委中欧绿债、社会债券、绿色债券等标签的叠加。例如,全国首笔“绿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三贴标普通中期票据,即“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十三期绿色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乡村振兴)”,由建设银行牵头承销,农业银行联席承销,债券发行金额20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计划全部用于碳减排、乡村振兴等绿色项目。

  2.2转型贷款产品

  我国的转型贷款产品以可持续发展挂钩为主,贷款规模因融资主体特点等差异较大。由于目前无官方统一的转型贷款统计,所以本文结合部分银行的ESG报告及其他公开信息,整理了2023至2024年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转型贷款产品,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行业分布呈现分散化的特点,除了早期较为集中的能源等行业,新的转型贷款产品还涉及造纸行业、化工行业、钢铁行业、交通运输业等,可能是因为已出台的地方转型金融目录结合了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且更多的行业企业关注到转型贷款产品。二是参与的金融机构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徽商银行、桂林银行等城商行,以及中国太保产险等保险机构单独或联合推出了转型贷款产品,或许是出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与激励,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三是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基本包含两个及以上的指标,且不乏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因素的综合指标,同时已有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要求由第三方依据国际性原则等验证融资主体转型目标的合理性及转型实践效果。另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少数银行在ESG报告中披露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数量及规模:兴业银行33家分行在2023年共落地碳减排等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291笔,融资金额共87.25亿元;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截至2023年末为11家企业发放15笔碳挂钩贷款,合计3.07亿元。除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公正转型贷款也在我国逐步落地。邮储银行于2023年推出了全国首笔公正转型贷款,贷款发放对象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贷款金额为1亿元,贷款中的部分资金将在公司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用于为员工提供轮岗培训、操作资格培训等。

  表2  2023至2024年我国部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3其他产品工具

  我国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政府积极联合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在国家层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自2020年成立并获得885亿元首期资本以来,通过由项目类投资、股权类投资与子基金投资形成的多元化投资组合赋能长江沿江省市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4年7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开展44笔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超110亿元(该金额不包括只披露认缴股份数额的4笔投资与未披露金额信息的2笔投资)。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联合中国宝武集团、建信金融资产公司等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聚焦钢铁及相关领域的碳减排,于2023年12月完成基金封闭且认缴规模超百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赣州市章贡区政府共同发起策划的赣江源三江六岸生态系统治理及产业提升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已于2024年3月完成首期出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2023年12月以约1382万元参与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B轮股权融资,以推进建设重型卡车的大型共享充换电基础设施。在地方层面,多省市经由地方产业基金支持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同时山东、山西等省份探索设立地方性转型专项基金。例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采用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三层架构,截至2024年6月底共设立相关基金145只,累计投资项目1619个,实现投资2078亿元;其中,在济南市设立基金58只,基金认缴规模793亿元,数量居全省首位。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基金管理机构及产品标题中包含“产业转型”的基金机构/产品有31个,包含“双碳”的基金机构/产品有20个,包含“低碳转型”的基金机构/产品有5个。整体看来,相关领域基金具有以下特点:从区域分布看,主要涉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广州等省市;从产品类型看,主要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两种产品;从基金管理人类型看,基本为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与资本管理公司等;从托管银行看,主要为国有银行与大型股份制银行,少数为浙商银行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银行;从产品周期看,基本为3年至7年不等,个别不限期。另,由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官网上并未披露以上所有基金的资金规模,故仅可查询少数基金产品/机构的注册资本或实缴资本。例如,于2022年成立的“湖北省双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均为2亿元。

  表3  2023至2024年我国部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



  我国金融机构已创新推出其他类型的转型金融产品,但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在已有实践中,兴业银行落地金租行业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租赁业务,为造纸行业客户绿色产业升级提供5亿元资金支持,根据节能减排类指标完成情况差异化设置利率优惠,帮助客户有效提升绿色转型动力、降低财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