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22 浏览量:20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自2014 年李强省长倡导“特色小镇建设”以来,特色小镇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对浙江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都起到积极的推促作用, 也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浙江特色产业小镇建设重在“三大功能”:产业培育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力求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它与专门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观光小镇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隔。它突破了纯粹的行政区划与园区空间限制,注重宜居与宜创的融合,为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目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正得到强力推进,有关配套的政策措施相继制定,二批79 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正稳步进行。但也要看到,目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地方削尖牛角争名额图政策, 变相要地扩园区或造城搞房地产; 更多地方只是将原有的块状经济换新瓶。这些造成特色小镇主题趋于模糊,特色小镇过多过滥,资源浪费与投资低效率一再出现,需要引起关注。

未来我省特色小镇建设要在总结前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主题,聚焦“创新”,重点抓好特色小镇的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态完美结合。

突出主题,聚焦“创新”。特色小镇的目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所以特色小镇要有吸收人才的环境。它不一定需要有产业基础,可以通过宜人的居住环境,吸收科技人才与其他人才入住,从而带动创新与创业。诸如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就是靠专业人才的云集而“无中生有”。所以,特色小镇一定要适宜人才定居,有创新、创业的良好空间,除了空气、水等良好生态,又要有信息交通等便捷良好的设施, 所以特色小镇往往在城乡结合部,而不是远离大城市的交通偏远之地;另一方面,浙江不少村镇有着特色产业的基础,有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集聚基础与效应,但在交通、信息等方面的落后无疑会影响制约创新发展, 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在信息经济时代,只有将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才能推进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智能化,才能提升企业效率。特色小镇应该成为浙江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一个大平台与实践园。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互联网企业与人才向特色小镇集聚,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产业,拓展与优化产业链,推进浙江新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浙江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制约了城市化速度。而完全市场化基础上出现的“大城市集中度上升”趋势,也将带来生态环境、资源效率等诸多问题。在大城市周边的村镇, 依靠大城市,发挥宜居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小镇,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一条捷径。通过城市人才与技术的植入,促进小镇产业的转型升级,吸纳更多的人口入住,带来小城镇的新生与蜕变,同时也优化城市结构。

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态完美结合。产业发展如果对生态造成影响,就会破坏宜居,难以吸引各方面人才,产业升级就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主要产业有科学的选择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建设不差于大城市的人文环境,吸引人才、资本与企业,而产业高端化不仅不会破坏环境,反而促进环境的优化,实现“村镇如城市、城镇是乡村”的完美融合,实现产城的大集聚、小分散,避免大城市的“产居分离”、“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