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加快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5 浏览量:17

来源:浙江经济

新时代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产业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浙江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并指出要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新的产业体系建设。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约十年,浙江在新时代产业体系建设上更要走在全国前列。

“新时代”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要求

“新时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使然,是生产力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改革开放近40 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预示着,我国生产力从落后达到世界中上水平、经济社会从短缺走向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出现了不同于以前阶段的质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持续高速推进,中国经济在2013 年左右进入新常态,而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浙江则更早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最后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工业化末期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速换挡——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调整——二产主导转向三产为主体、增长动能转换——从投资需求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三大基本特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点。

新时代面临着新问题与新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工业化进入最后阶段,处于即将跨入发达经济体的门槛。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特点明显,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区域性问题突出,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与阶层差距仍明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主要矛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同样,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领先于全国,但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与区域性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先进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代中介服务业相对于一般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浙西南与山区相对于浙东北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些需要通过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产业体系逐步解决。

率先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产业体系

“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产业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我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浙江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根据浙江的经济社会特点,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早日实现“富强浙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求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发展阶段观察,2008 年左右浙江已进入工业化最后阶段,目前正在跨越从工业化向发达经济过渡的门槛。由于劳动力与资源要素成本的大幅提高,实体经济大多出现经营困难现象,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外转移,多年来制造业增速下滑成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与此同时,大量游资开始脱实就虚,各种资本炒作泛起,经济泡沫出现,并随着实体经济的衰落而时有爆裂,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一阶段不少发展中国家由此跌落“中等收入陷阱”。如何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关键问题也是最大难题。未来10 年,浙江要十分关注实体经济走势,努力保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绿色农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协调与健康发展,通过监管、税收、政策等,减少金融与房地产市场等泡沫,制约虚拟经济的失衡发展。

新时代产业体系要求突出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产业体系要追求高端、高质、高效。高端既产品与服务技术与知识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高质即产品与服务的品质高、品牌亮,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高效就是生产与服务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高。从行业看,绿色健康的农业,高端设备制造、高新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设计创意、文化教育、管理咨询、金融理财、健康休闲、家政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应成为浙江产业的主导力量,要加快这些产业的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浙江要在中高端消费、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保持产业体系的活力与竞争力。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旧的增长动能衰退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才能突破资源要素与环境的制约,才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可以说,创新是新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浙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不断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不足;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大企业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对创新的带动能力差。在不同的创新中,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较强,生产方式创新与产品创新偏弱。新时代的浙江创新要根据新工业革命的特点与新时代人民需求的变化,重点抓好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组织创新,保进新产业的成长。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浙江在创新中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同技术发达省市及国外的技术信息交流,政府科研项目主要集中于基础性、公共性领域,要具针对性、公开性、集中性与时效性,避免撒胡椒粉,更要避免重复浪费;针对省内大企业创新弱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国企与民营大企业的科技创新,鼓励国企与民营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高层的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培训,推进众多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家转变,为创新提供核心要素支持。

促进现代金融的协同发展。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有高效的金融体系支持。浙江原有的以银行业及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新时代要求金融体系进行变革,推进金融深化。浙江要抓住新时代金融大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民营经济、金融经济、网络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促进金融更好地为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一要加快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与金融市场创新,借助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共享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二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根据创新与科技产业的发展特点,推进风险资本、共筹、产业链金融、创新金融等建设,促进创新发展与新产业培育;三要全面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新型金融机构与产品培育,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止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泡沫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的协同建设。创新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支撑,而科技创新依赖于人才作基础。浙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缺乏,对省外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的依赖大。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尤其是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员工素质仍与创新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浙江要注重现有人才资源的应用与人才梯队培育。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挖掘科技人力资源的潜力。加大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技术工人与工匠培育,逐步推行规上企业工人凭证上岗,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新时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