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信任、声誉与产学研合作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3 浏览量:22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1 文献综述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当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应当将重点转向提升合作的层次。仲伟俊等[1]指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存在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既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也有长短期之区别;既有科技人员创办新企业,也有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此外,产学研各方可以根据各自需要实施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咨询服务等。学者对产学研模式存在多种分类方式,而关于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Este等[2]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的供需双方合作中,较少受供给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影响,其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Wright等[3]认为不同的产学研模式与所合作的企业所处的技术水平阶段有关,技术发明阶段应当采取联合开发等合作模式,技术适应市场阶段应当采用委托开发等合作模式,技术扩散阶段则可以采取创办新企业等合作模式。

可以认为,产学研的各类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在各类产学研模式中的联系紧密程度存在显著不同。卢仁山[4]在分析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时,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紧密程度进行了区分,其中,松散型产学研模式主要是指科研院所或大学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向技术需求方的企业进行转让,较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常包括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技术许可等几种形式。李梅芳等[5]分析了若干种产学研模式的使用频率,指出合作研发是主流模式,人才交流咨询、共建实验室与研究平台和委托研发模式等使用频率也较高,成果转化和创建新企业等模式则频率较少,而产学研模式的重心应由技术成果转化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转变。经过多年实践发展,毫无疑问的,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应当着力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科研机构与企业基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开展较为持久、深层、紧密的合作。

2 理论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和指导实践,同时借鉴卢仁山的分类,本文根据产学研合作的深化水平,认为科研院所或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大致可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3个层次:

(1)松散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将技术供给方的高校与技术需求方的企业相连接。这种合作方式通常是随项目合同关系的建立而产生,随项目合同关系的解除而解除,是一种有限时段的、动态的合作。具体来说,我们将松散型合作定义为技术转让、人才培养、设备共享或咨询服务3种形式。

(2)半紧密型合作主要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双方进行共同的技术参与,将具体的技术或工艺为纽带将两者联结。此时,企业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接受者和应用者,而是技术要求的提出者、技术研发行为的部分实施者,具体而言,可以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形成具有明确载体和制度的技术转化平台,也可以是双方根据开发需要建立非常态的研发小组,以企业具体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目标。在本课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将委托研发、合作研发这两种形式作为半紧密合作形式。

(3)紧密型合作主要是在半紧密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结合,以开发出的产品作为支柱产品,以生产、经营、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为实体,形成明确的股权或控制权的交叉关系,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创新。作者这种模式下,产学研各方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企业随着高校新技术的注入不断推出新产品。这种合作最密切,实际上是一种强强联合,也是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形式,在本课题中,问卷紧密型的合作模式表现为双方股权合作成立新企业。

在上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定义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产学研合作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紧密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信任是指交易各方自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脆弱性而获得不恰当的利益,这是基于一方对另一方行为意图的积极期望。产学研本质是一种合作创新模式,它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要求合作各方协作和信任,而信任能让各方资源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和整合,因而合作创新和信任密切相关[6]。若产学研各方锁定于某种合作关系,那么即使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各类分歧或者各方能找到更好的合作者,合作联盟的关系不会轻易解除。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关系程度加深的情形下,各方专用化投资意愿就会增强,因此可能采取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H2:产学研合作中技术供给方的声誉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紧密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Kreps等[5]采用重复博弈模型对声誉的激励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信息交换的网络环境下,合作方能够共享机会主义参与方的相关信息。在产学研合作中,因为企业方是有形资产投入的主体,因此作为技术等无形资产供给方的声誉对于合作的深度显得尤其重要。这一声誉不仅包含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组织声誉,也包括具体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声誉。也就说,产学研的模式是紧密还是松散与合作院校、合作团队的声誉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如果与一个良好声誉的合作方进行合作,那么企业将具有采取紧密合作模式的动力。

H3: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学研投入、企业规模大小等特征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紧密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产学研投入和研发投入。一般来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企业更大强度的资金投入,如企业联合院校成立新企业的模式,将对科技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总的注册资本和投资都将加大;而一般性的人才合作、技术转让则规模可大可小,总体相对门槛较低。

企业规模。一般而言,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大型企业具有资金、信息、R&D人员、设备等资源优势,为了保有其技术领先优势,大企业可能愿意通过更紧密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

H4:外部支持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紧密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外部支持表现为政府支持与市场化支持。对研发活动进行风险补偿是促进研发活动的有效政策。理论上来说,政府的资金支持可能能够分担企业产学研投入的风险,同时也会随之引入更好的政府服务,从而引导企业的产学研形式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其他外部支持方面,主要指的是外部组织或资源以市场化行为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行为。

3 实证研究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将研究变量界定如表1所示。其中,技术提供方的声誉从研发机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的知识水平3个方面进行评估合作方的声誉,在针对企业的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合同签订时,我们认为该研发机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知识水平)拥有良好的履约声誉”。在产学研合作主体的信任关系的衡量中,本文从信守承诺、努力工作、公平谈判、了解成员4个方面设计了问题。在关于信任和声誉的问题中,问卷均采用5级计分量表,由受访人对问题打分1~5分。

 

在具体的定量方法上,对产学研模式按照校企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进行赋值:将每种松散型模式赋值为1,每种半紧密型的赋值为2,紧密型的赋值为3;若企业存在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则将其各种模式的分值相加。声誉量表信度检验的Cronbach的a值为0.87;信任量表信度检验的Cronbach的a值为0.92,这两项量表用平均分进入实证方程。依据苏州174家开展产学研活动的企业调研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产学研模式的紧密程度与院校合作方的声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合作方之间的彼此信任也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我们的假设相符,说明政府部门通过产学研平台的构建形成产学研参与方的有效声誉机制、通过信息沟通增进参与方的信任水平将是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抓手。

第二,产学研模式的紧密程度与企业研发的整体投入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是一个颇为意外的结论,与理论有不相符之处。我们猜想,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的产学研投入相对于整体研发投入来说是小比例的,也就是说产学研合作尚没有成为企业研发的主导部分。为验证这一结论,我们分析了174家实施产学研项目企业的产学研投入占整体研发投入的比重,其中,这一比重低于10%的有58家,低于5%的有30家,平均值为18.34%。

第三,产学研模式的紧密程度与是否有风险投资进入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是与政府资助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以往企业产学研投入与政府资助之间关系的结论不相同,同样是资金投入,但在提升产学研模式和层次方面,政府资金的作用不及风险投资。政府资金往往可以起到引导企业投入的作用,但是我们的结论表明:政府在提升企业研发层次和思路方面难以发挥市场化主体的作用,此时,诸如风险投资等外部市场化主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为进一步分析各类信任和声誉因素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影响的差异性,在控制一方因素的情况下分析另一因素的影响(见表3)。具体方法上,先将信任因素的均值代入方程,分别研究3种声誉对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然后,将声誉因素的均值代入方程,分析4种信任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

 

表3的总体结论与表2基本相似,同时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第一,从技术供给方的3种声誉因素看,与企业对接的科学家(技术人员)的个人声誉、知识声誉比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的作用更为显著。这也说明企业产学研行为由“看重名气”转向更加注重实效。在我们与企业讨论过程中,多家企业指出:产学研合作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并非名气越大越好,而项目对接的具体成员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一观点与本文的实证研究是一致的。

第二,从产学研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看,企业对技术团队的了解以及相信合作方信守承诺和努力工作更为重要,而产学研合同的完备性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的原因在于,技术的合作交流并不是可以利用完备的契约所能完全规定,如果产学研参与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往往不是能够事先利用合同可以约束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决策时并不能寄希望于依赖合作契约的完备性来分担风险,而是根据对合作方的历史信息作出判断。

4 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因素对产学研合作深度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诸如政府资助在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方面,样本企业的数据表明并没有形成显著作用。这就提示我们,政府促进产学研的有关政策应当转移到制度建设上来。

政府在促进产学研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科技行”、“校企战略合作”等模式进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固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当今时代,产学研信息的沟通媒介已经非常发达,从微观视角上,看这一类的信息服务已经不是需求的主体,而本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院校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产学研双发合作融洽程度等因素由于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而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创新工作思路的重点可以是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和服务建设,努力消除现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合作双方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声誉甄别机制,在信息透明的条件下增进合作方信任,比如,为产学研合作的参与者建立诚信和跟踪记录、对实施的产学研项目的绩效建立评估档案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在产学研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此外,制度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产学研服务性中介机构的培育。一个产学研项目的成功涉及到市场、技术、营销等各个方面,有效信息的供给不是单单由企业或政府就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培育大量的诸如市场调查、技术评估、行业分析等中介服务机构来共同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2] ESTE D P,PATEL P.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 (9) :1295-1313

[3] WRIGHT M,CLARYSSE B. Mid - range universities' linkages with industry: Knowledge types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J].Research policy,2008,37 (8):1205 -1223

[4] 卢仁山. 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利益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17):95-100

[5] 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2012 (9):154-160

[6] KREPS D,WILSON R.Sequential equilibrium [J].Econometrica,1982,50: 863-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溢出效应的多维测度与我国创新模式的优化策略”(71273128)

作者简介:陈柳(1979—),男,江苏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和产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