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在创新与发展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阵地——谨以此文纪念“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20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卫兴华教授在新中国70周年之际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荣誉勋章,2019年11月24日获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卫老一生求实唯真、守正创新,正是基于这种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他成为我国经济学界成果最为卓著的经济学家,而且他的科学研究成果都能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他的一位学生在卫老师90华诞时亲自手书了《七绝——诗贺卫兴华老师九十华诞》:九十长卷为兴华,桃李芬芳映晚霞,任尔东西风南北,攀峰不止自成家。马凯在诗后对这首诗做了四点注解:第一句是讲老师的人生追求——振兴中华;第二句是讲老师的教育成果——桃李天下;第三句是讲老师的理论品格——求实唯真;第四句是讲老师的学术成就——无愧大家。这四句话正是人民教育家的品质。

卫兴华教授是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总编辑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卫兴华教授出版论著4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约1000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余项。1981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和1986年曾获两届孙冷方经济科学奖,2016年获吴玉章终身成就奖。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阵地

我和魏杰、李连仲有幸成为他的第一批博士生。在校期间他每周都指导我们讨论经济理论问题,给我们上《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课程,并合作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卫兴华老师给我们反复讲学风和治学态度问题。这就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风,不惟众,只惟实,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理,不能做“风派理论家”。

卫兴华在学术研究上不迎合、不拉扯,从不看气候表态。即使在“左”风年代,从他发表的论著中,找不到迎合“左”风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的一篇评价卫兴华学术观点的文章,这样讲:始终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即使在“左”的理论和政策盛行的情况下,也不随“风”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执著地追求真理”。

他还以李大钊的为人治学的事例激励学子,在一次给全校研究生讲话时,他引证李大钊的两句话,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说:“铁肩担道义,就是肩负钢铁般的担当意志,担当国家道义、民族道义、人民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要立志成才,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学问抱负的社会栋梁。”

卫兴华强调,搞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切忌用主观随意性削弱和取代科学性,应严谨治学。卫兴华认真研究原著,一遇到有疑之处,就反复查证原版,以求准确。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原著都持这种严谨态度。例如,过去有的论著中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鼓吹用战争和瘟疫消灭过多人口,卫兴华指出这不符合马尔萨斯原意。《人口论》有错误,是另外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将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权威性著作进行学习。当时卫兴华还是一位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对教科书上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货币没有阶级性;二是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商品经济范畴;三是认为固定资本的周转快慢影响利润率高低。他指出,这三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最终他的意见被国内学界认同。

卫兴华教授始终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经济学。在他从教60多年中,发表了一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分析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问题;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分析我国的价格体系问题、按质论价问题;运用按劳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工资制度的弊端;等等。

卫兴华在理论与学术研究中,始终不渝地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坚定的信念和立场,是因为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真知灼见是在学术争鸣中获得的。他认为学术交锋可碰撞出真理的火花。马克思经济学需要发展,但必须首先把握其本意,不能错解曲解甚至编造马克思的观点。故有媒体称他为理论界的“清道夫”“保洁员”。

1.对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解读。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2019年5月卫老师重病住院,还在抢救中。我去医院看他,他抓住我的手整整讲了半个小时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尤其是对《资本论》中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后重建个人所有制论述的解释,他认为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尤其是理解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理解不准确,他要正本清源。他特别讲,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他还不能死。讲过后,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转了,没多久就出院了,一出院,他就把2万字的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论文完成了。在文中他指出需要辨明是非的是相对立的两种解读:一种是解读为“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种解读是指生产资料由众多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的社会所有制。卫兴华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公有)。这个问题与我国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以什么原则改革国有企业的实践密切相关。因此,不应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学理问题进行争论。要联系社会主义实践来进行讨论。据此,卫兴华明确指出三点:第一,从总体上把握《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所谓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第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始终讲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社会所有制。没有在所有制中涵盖消费资料所有制。第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讲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和主要着眼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以及与所有制相联系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区别。划分社会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差异,根本不存在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重新建立”问题。卫兴华在作出这些解释后结合我国实际指出:当前,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已处于优势,它们的兴衰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兴衰,所以,对它们产生的经营中的各种困难,政府要伸手帮助解决,大力支持其发展。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两回事。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的理论著作。

2.关于生产力的要素问题。理论界长期流行生产力要素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简单劳动过程

三要素的观点,即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卫兴华于1980年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明确指出,这种三要素概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明确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科学、分工协作、管理、自然力等也是生产力要素,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会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加入。长期以来,把生产力的内容理解得很狭窄,致使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跛足的东西。例如,片面强调人的因素而忽视物的因素;在物的因素中片面强调生产工具的作用而忽视原材料、电力和其他能源等的作用,不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群众运动,而忽视甚至鄙弃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还不断批判“技术至上”“专家路线”和“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因此,明确认识和遵循马克思的生产力多要素论,特别是把握马克思强调科学的独立作用,有利于我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

3.对党的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的解读。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众多著名理论家用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生产力落后,还有原始生产工具等来解释主要矛盾。卫兴华发表文章大胆地反驳了这些观点。他认为,所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意是指随着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了。需求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有更高质量、更方便、更安全、更科技化、更个性化的消费品。虽然生产与供给的水平也提高了,但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供求双方新的不平衡。解决的途径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搞科技创新,建立新的经济体系等。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探索

卫兴华教授的著述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准确解读上,更重要的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因此,卫兴华教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下列举几个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关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卫兴华教授研究最为深入、成果甚多的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学界存在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生产资料非商品论、全民所有制内非商品关系论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较早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1959年,卫兴华在《学术月刊》发表论文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认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他指出,否定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忽视了不同国营企业之间的独立权利和利益,只看重了它们的统一面,而看落了它们的矛盾面’如果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那么必然导向否认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生产中的作用”。[1]他还指出:我国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不能够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个过程。他曾写过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论文’当中央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他从中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的许多方面同他所认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致的,很快转向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新意的见解。1993年,他在《阵地》(现为《前线》)发表论文,肯定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他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不管是哪种经济成分参与的,都一样起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是统一的,不能按不同经济成分划分不同的市场和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当然,从市场经济主体来看,依然有社会主义经济与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差别。[2]但是,当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时,有些学者错解中央文件的原意,宣称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混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混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对此卫兴华发表多篇论文进行辩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广义、狭义之分。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但不能按照不同的经济成分分别建立不同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因为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从广义上构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资源配置上来讲,不管是私有还是公有,进入市场,对经济都起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卫兴华是国内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经济学家。1959年就在《学术月刊》发表论文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认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他指出,如果否认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生产资料是商品,“那么必然导向否认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他还指出:我国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不能够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在市场化改革开始以后,卫兴华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他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6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指出,在调节社会生产比例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经济的宏观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计划调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机制能对企业进行充分调节。卫兴华和他的博士生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发表的《论企业活力和企业行为约束》一文中提出,增强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必须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轨道。该文获1986年度孙冷方经济学奖。1986年卫兴华和他的博士生合著《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内第一次对“经济运行机制”概念作出界定,并明确提出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思想。后来被经济学界广泛采用。当时卫兴华和他的博士生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和论证“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被写进党的十三大报告。后来中央先后确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及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实际上都包含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卫兴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卫兴华研究组荣获201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就是对其原创性成果价值的肯定。

3.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卫兴华强调理论应是真理的喉舌,要为劳动人民、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讲话,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这种治学态度反映在他的收入分配理论中。卫兴华的收入分配理论从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开始。在我看到的文献中,卫兴华可以说是最早阐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观点的。卫兴华认为,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看,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其初衷是要让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地,成为社会的主人,过上有尊严的富足的生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初衷和根本目的的唯一途径。基于这种认识,卫兴华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不能等到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现阶段就要推进这个过程。其路径除了发展生产力外,再就是制度建设。卫兴华明确认为实行公有制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公有制、按劳分配都是服从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都是围绕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线运行的。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曾流行分配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卫兴华教授一开始就对这种提法存在质疑,并多次发表论文进行讨论。他认为,生产领域应是效率优先,但是分配领域不能效率优先于公平。社会主义应重视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有利于促进效率。重效率轻公平,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正是从初次分配不公形成的。因此卫兴华主张在初次分配领域就要处理好公平分配问题,不能等到再分配领域才去解决公平问题。此外,卫兴华对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宣称按劳分配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按要素贡献分配就是肯定要素价值论,并与这种观点展开了理论争鸣。他指出,私营和外资企业是实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也有贡献,但并不参与分配,因为没有被私人占有。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卫兴华教授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准确解说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体现了他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01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共计72万字。2019年10月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逻辑起点》一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逻辑起点。从已经发表的论著来看,有的认为主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的认为主线是发展生产力;有的认为应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主线;还有的认为应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等等。各抒己见。卫兴华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应该是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应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卫兴华明确指出,结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可以表述为: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公有制和公有制为主体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照的光”,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是非问题。早在2011年卫兴华就在《经济学动态》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一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他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理论是非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制度与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是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能混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不能混同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标准论与唯生产力标准论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邓小平提出的三条''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是是非非;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异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等。

卫兴华旗帜鲜明地反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摒弃所谓“传统社会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否定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从2008年起,他与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摒弃“传统社会主义”的学者展开了论战,论战延续到2011年,他发表交锋论文十几篇。对否定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他也进行了辩驳。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对立。

卫兴华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不同,后者是服务于革命的任务,前者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因此对马克思所讲的政治经济学对象要有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既要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理论认识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和混乱;同时,也要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是,生产力有两个层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比如怎样采煤、炼钢、织布等,这是生产力的技术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研究这个层次上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生产力的社会层面。比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中央提出的发展新理念等,要研究怎样更好地发挥生产力诸要素的能力。

3.关于财富论。卫兴华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的财富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引起学界重视和深入研究。财富论与价值论不同,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包括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但商品价值关系不是永恒范畴。马克思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将消亡,因而是历史范畴。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要继续存在并发展商品经济。可以预计,未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不需要商品价值关系插手其间了。马克思的财富论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更适用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曾预计,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消亡了,以使用价值为内容的财富将以实物形式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将最终实现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达到“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价值与财富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历史唯物论,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吃穿用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取决于财富生产的多少。社会经济越发展,社会的财富越增进;而社会财富越增进,人类社会也越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财富,会以产品的形式独立存在。这意味着,在卫兴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财富论将替代分析资本主义的价值论,成为基本的经济学理论。[3]

卫兴华教授是高产的经济学家,以上综述的只是他近期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最后用卫兴华在《学术前沿》2019年第6期《我怎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我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知马克思主义的初心。这样,党的初心,马克思主义的初心,烈士先驱们的初心,都融合于我的心中。不管顺境逆境,不管受过多少挫折和委屈,初心不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将继续为增进劳动人民的福祉'鼓与呼',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一份力量。”足见他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研究方法问题[J].上海:学术月刊,1959(11):27-33+40.

[2] 卫兴华.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J].北京:阵地,1993(6).

[3] 卫兴华.马克思的财富论及其当代意义[J].太原:经济问题,2019(2):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