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06 浏览量:21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两个重点可以说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条件,目标是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实现高效率运行的重要机制。但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尚未到位,理应成为现阶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石,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改革可以以市场化改革来概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认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回归到了市场经济的本义。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为什么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根据价值规律作用分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有两大功能:一是市场选择功能,也就是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二是市场激励功能,即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市场上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不承认别的任何权威。优胜劣汰、奖惩分明,既是选择又是激励。市场机制的这两个功能是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实现的。

从总体上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涉及三个系统:一是进入市场的要素;二是在一定产权制度约束下的要素供给者和需求者;三是市场秩序。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就取决于这三个系统的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正是现阶段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的内容。

1.有效的产权制度

近期又掀起了是否需要消灭私有制的讨论。中国40年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这个理论框框:一是明确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要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会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任务。二是所有制理论的进展已经不再拘泥于公有还是私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明确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指的是公有资产,而不完全是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明确了包含私有产权的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在此背景下,人们更为关注的不是企业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而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关注现代产权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公有制不能同市场经济结合的争论,其实质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疑问。从理论上讲,纯粹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同市场经济是难以有效结合的。而中国改革的创造就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推进多元产权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条件下,即使是公有产权也可以同市场经济结合。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它是市场秩序的基础,是保障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也是保障市场预期的基础。有恒产者有恒心,只要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无论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就会有良好的预期,也会有长期的市场行为。具体说,有效的产权制度成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易就是所有权的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不仅仅是指人对物的权利,还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任何商品(包括资产)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市场价格机制也才能发挥作用,资源也才可能得到有效配置。

第二,产权被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市场配置资源不只是指资源流到哪里去,还涉及资本、劳动、技术、管理、土地等要素的组合。市场调节中决定为谁生产就是指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总产品中凭借所有权获取收益。各种要素的收益取决于在各自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并决定各种要素投入的组合,由此实现市场所配置的资源最有效率的组合。

第三,产权决定经济行为者的责任。为什么市场主体能够服从市场调节,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产权利益与其市场行为相关。就象马克思所说,W—G是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现实中经济行为收益同风险相匹配,最致命的风险是产权丧失,最重要的收益是财产增值。这意味着有效的产权制度要求明晰企业资产权的归属、控制、收益和风险。

第四,产权制度安排具有降低市场配置资源成本的功能。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制度性成本。现实中企业之间不仅需要为寻找市场支付成本,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需要支付成本。通过并购之类的产权制度安排,企业代替市场,就能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青木昌彦(2001)进一步指出:“交易作为一种自发秩序,很可能首先出现于拥有习俗性产权的人群当中。虽然旨在限制不诚实和欺诈行为的法律有助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拓展,但若没有产权和交易规范的同步演化,它本身是不可能创造或替代市场的。”这就是说,产权制度越是发展,市场交易成本也越低。

现实中,产权制度分为无效率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基于上述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关系的分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基于国家的职能,诺思(1994)指出:“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这意味着,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国家所要推进改革的重要方面。

2.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几乎是同义语。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和实现形式。如果要素没有市场化配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空话。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是消费者**、机会均等、自由竞争、企业自主经营、资源自由流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市场有四大机制在起作用:一是等价交换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含义,就是指个别劳动化为社会必要劳动;二是信息机制的作用,也就是买者和卖者交流沟通,并且产生横向信息反馈,市场的信息作用关键是横向的信息反馈,我们过去讲计划经济也有信息,那是纵向,从上到下的;三是竞争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四是风险和利益机制,竞争和风险相联系,经济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承担风险。由于这四大机制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就最为有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需要让市场经济这四大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四大机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何谓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其基本条件是什么?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相对于要素行政化配置而言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在讲到利润平均化的时候,就描绘了这种景象: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马克思还讲到实现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重要前提:一是社会内部已经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二是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从这点来看,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要素流动没有任何人为的障碍,打破市场垄断,没有法律限制,也没有行政限制,尤其是要打破要素配置的行政审批制度;二是要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顺畅的通道,包括各类要素市场,尤其是发达的金融通道。

3.有效的市场

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是效率。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市场秩序。要素只有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配置才是有效的。市场经济理论对市场秩序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最早的市场秩序理论是强调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秩序,竞争越充分越有效率。其后的理论发现,市场完全竞争并不存在。完全竞争只是教科书中的假设,不完全竞争市场则是现实。后来理论又进一步发现,不仅竞争是不完全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交易费用理论又说明,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现实中的市场不仅仅竞争不充分,也可能存在“血拼式”过度竞争。现在“血拼式”过度竞争比比皆是,互相之间竞相压价,采取各种各样零和的竞争手段,竞争都很残酷,竞争费用居高不下。根据上面的认识,新的市场秩序理论开始转向建立有秩序的竞争。只有竞争是有秩序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成本才是最低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更为严重,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这就是说,中国要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也就是建立与有效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配套的市场竞争秩序,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有效的保障契约得以实现的秩序。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交易双方“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后果。”二是打破各类垄断,包括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三是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涉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等价交换、公平交易。与此相关的是建立诚信文化。四是改革市场监管体系,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二、以有效激励为目标完善产权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产权制度的目标是要解决产权的有效激励。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原来的市场经济理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选择理论,优胜劣汰、资源配置都是强调选择。在信息经济学产生以后,产生了新的理论范式,就是激励范式。这是针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而言的。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及相关的市场行为,就要在制度安排上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这更多的体现在产权制度的安排上。

产权是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利,涉及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的财产权。通常所说的产权制度,涉及产权界定、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等问题。根据英文单词,产权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Ownership)指的是所有权。强调财产的归属,突出所有权。从所有权角度研究产权就涉及到产权的保护、流转、转让、交易以及多元股权的混合等。产权的第二个含义(Property Rights)指的是产权的内部结构,包含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在内,是一束权利组成的产权结构。在产权结构中,财产权利可以分割为所有权、经营权。如国有企业的产权分割为所有权和经营权,股份公司产权分割为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农村土地制度中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根据产权的两个层面的含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在第一个层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第二个层面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回顾中国产权理论研究的进展,是先明确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过去公有资产只能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经营,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公有资产可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经营。后来进一步又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明确公有资产在股份制中可实现。这里面实际上有三个层次,要么是所有,要么是所在,要么是支配。公有资产在公有企业,那是所有的;公有资产到非公有制企业就是所在;公有资产在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就可以起支配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公有资产和非公有资产进入到同一个企业中,在同一个企业中共同发展。这样一来,改革的意义就非常明确,多元产权主体的混合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但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产权制度都要体现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处置有效、规范科学的要求。

在已有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产权制度是要突出产权的有效激励功能。对经济行为者所谓的激励,通常讲的是收入的激励。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财产权利的激励是更为重要的激励。产权激励是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源,产权的界定、配置和流转具有更强更有效的激励。产权激励制度把人们经济活动的努力和财产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活动的风险和财产收益联系在一起,这是稳定持久的激励。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激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哪一项改革不是财产权利的激励?其产生的明显效果人所共知。

观察现阶段三大活力经济,即私人经济、外资经济、上市公司经济,可以发现,这三大经济中都包含私人产权。含有私人产权的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就在于包含私人产权的经济有自身利益的关心,因而是最有竞争力的。长期以来公有制效益上不去,根本原因是公有产权没有自身利益的关心。基于这种考虑,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放弃公有产权,而是引入私有产权。资本进入企业是合在一起运行的,私人要关心自身的产权利益就得关心包含公有产权在内的整体资本运行。这正是产权的有效激励。针对中国产权制度现状,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产权的有效激励目标,完善产权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严格保护产权

保护产权是完善产权制度的重要环节。保护产权要以公平为核心,全面保护,依法保护。目前完善保护产权制度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公有财产和非公有财产“两个不可侵犯”的要求。现实中对此的要求:首先,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特别要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是在产权交易和改制时公有资产往往被低估。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特别是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和财产收益。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是侵犯民营企业财产问题时有发生。应该说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国家职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背景下的国家不能只是国有资产的代表,也应成为非国有资产的代表(代表不等于所有)。国家不只是保护国有资产,还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及其合法利益。国家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当然也有必要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产权制度建设的短板。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创新的动力,也是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的标志。知识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就需要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包括有效保护职务发明人的产权权益。没有这种保护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新知识新技术需要推广,创新成果对创新者来说还要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包括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转让、质押、投融资等制度的完善。

(3)构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这是中国目前产权制度所缺失的。根据“公地悲剧理论”,共有产权条件下,可能使人们不付报酬过度使用公地,导致公共资源的枯竭。针对公地的悲剧,明确产权可以使共有资源得到爱护和节约使用。中国现阶段根据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迫切需要明确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有偿使用制度,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从而使各类自然资源得到所有权的保护。

保护产权不仅需要国家法律之类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时需要有道德和伦理习俗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辅之,形成保护各类产权的价值观。这就是诺斯(1994)所说的:“如果每个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室内无人而门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被毁或被盗。”

2.产权顺畅流转

产权流转顺畅是完善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产权流转中实现企业产权结构重组、存量结构调整,不仅可以优化资产质量,还能激励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对产权流转,制度经济学家都有明确的指示。青木昌彦(2001)认为,产权的初始界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产权的交易和重新调整,“如果所有权可转让给出价最高的人,那么社会福利将趋于最大化。”Coase(1937)认为:如果产权最初被错误地分配了,那么交易就会发生,并持续到产权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拥有为止。在现阶段体现产权激励的产权流转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资本在产权流转中提高效率,尤其是国有资本。投入企业的资本不应是静态的,可以在顺畅的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长期以来,为什么国有企业长期亏损?国有企业资产效益不高?原因就是国有资产一旦进了企业以后,就死在那里了,就不动了,企业再亏损也不能流出,最后国有资产也就被毁掉了。这种国有资产不能流转的产权制度实际上造成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产权流转就要求国有资本在流转中保证国有资本的优质高效。与此相应,需要建立资本退出机制,促使企业承担产权责任。其路径包括:建立企业破产制度,企业出售,被兼并等。

(2)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做强做优做大。对国有经济来说,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对民营企业来说,其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单一所有者的资本达不到规模经济;二是单一所有者的企业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单一所有者的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家企不分问题,同政企不分一样,都会严重影响效率。私营企业通过吸收包括公有资本在内的其他法人资本进入,参与改造国有企业,收购、兼并公有产权,甚至达到控股,可以说是最为有效并快捷的做大做强的路径。在这里,谁兼并谁?谁重组谁?取决于谁的效率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谁的效率高,谁就是兼并重组的主体。由此使资产向高效率企业集中。就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一样,更多地需要通过并购的办法来处置,这样既可以降低处置成本,更能使束缚在其中的资产由死变活。

(3)在产权流转中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方面,国有资本通过吸收非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最典型的案例是近期联通的混改。阿里巴巴、腾讯等进入国企联通公司,不仅一下子做大联通的资本规模,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开发5G之类的新技术,一举进入该产业领域的前沿,国有企业也因民营资本的进入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民营资本也可通过吸收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其路径包括控股国有企业、进入国有资本主导的垄断行业。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各类资本都有所有、所在和支配产权的选择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使混合所有制经济产生更高的效率。

产权流转并非一定有激励作用。产权流转要有激励作用,就有有效和安全两方面要求:①产权流转一般在入股和产权交易中进行,这就有资产价值的准确估价问题。产权进入公开市场交易比私下交易对产权价值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尤其是公有产权与私人产权交易时公有产权往往被低估,原因是公有产权没有得到自身财产利益的关心。这表明产权在规范的资本市场流转最为有效。这就提出建设多层次的完善的资本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资本市场需要给投资者提供多元投资场所和多种投资工具,尤其是产权顺畅流转的机制和工具,既涉及证券市场,又涉及产权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机制,给进入交易的产权客观的市场评价(如竞价机制)。②产权流转的安全性指的是入股和交易的产权必须是安全的。就如诺思(1994)所说:“私人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契约转让的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必须是能行使的。”如果入股或购买的企业债务缠身,股价再便宜,也会因承接过高的债务而难以行使所获取产权。中国的一些企业海外并购,只关注购买的股价而不关注所购买企业的债务和员工权益,结果导致血本无归。

3.完善产权结构

产权内包含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其中的权益是可以分离的。现阶段完善产权制度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产权内部权益相分离的结构。

完善法人财产权。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还是混合所有制采取股份制形式,都存在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公司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关键是完善法人财产权。公司法人财产权是指法律赋予公司法人对自己的法定财产所应享有并行使的一切法定权利,其中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财产收益的分配权等。就其与出资者关系来说,出资者注入公司的资本与其他出资者注入资本融为一体,由公司法人支配,出资者既不能收回,也无权干预公司法人对自己的法定财产行使各项法定权力。这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司法人有足够的能力享有一切有关的民事权利,承担一切有关的民事责任,并尽一切有关的民事义务。有了这种权利,不论股权结构发生什么样变化,企业的存续都有了确实保证。在现阶段进一步完善法人财产权,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法人财产权利,防止股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要明确法人向出资者负责的责任,防止内部人控制,侵害股东权益。

(2)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当年农村改革成功就在于从土地集体所有中分离出承包经营权,产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其中,延长承包期,给农民定心丸,激励其对土地的长期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推动了土地集中,激励产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将集中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和采用适宜达到一定土地规模的创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4.员工持股

员工持股实质是员工分享剩余。过去讲农村改革成功在耕者有其田,城市改革成功就在工者有其产。企业中员工持股获取财产性收入,不仅是实实在在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资产有了自身财产利益的关心。其对自身财产利益的关心必然体现在对企业整体资产的关心上。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员工持股的产权激励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即分享剩余。尤其是在创新型经济中,对创业团队的激励、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一般都要采取员工持股的方式。员工持股的产权除了以传统的方式即以现金或实物资本的投入数量来确定其所持有的股权外,还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层和员工的人力资本定价来确定。激励手段主要有股票赠与、股票购买计划、期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与员工持股相配套的是公司上市。美国硅谷的成功就在于,科技企业一旦上市,科技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持有股权的价值也就随着公司价值的提升而提升,因而对科技创新和创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三、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为目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服从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涉及到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市场决定资源流到哪里去;二是市场决定各种要素(资源)的组合。就是说,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这些要素在部门、企业中怎么组合?这也是一个要素的配置问题。这两个方面的资源配置都有效率要求。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效率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涉及多方面作用,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等。所有这些因素起作用的前提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针对中国现状,根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有效性的目标,要素要实现市场化配置有如下要求。

1.建设完备的要素市场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首先要求存在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从而使各种生产要素同等地进入市场。中国改革以来,虽然大部分要素市场已经形成并开放,但毕竟是从非市场的计划经济转化来的,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还存在以下三个短板,因而需要补市场建设的短板。

(1)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金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主渠道。包括银行和各个层次的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越发达,越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是重银行轻市场。由此产生的供给侧问题是银行贷款的数量太大,企业杠杆率太高,利息负担太重,因此,供给侧改革要去杠杆。但是去杠杆绝不意味着企业不要融通资金,而是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鼓励股权融资。由此遇到资本市场供给不足的瓶颈。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就是要给投资者、给企业提供多元的投资场所、多种投资工具。而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涵盖了各种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基金、期权,以及不采取证券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不但要建,还要规范好。

(2)规范土地市场。中国进入市场交易的是土地使用权,土地市场是包含了土地的出让、转让、租赁等交易内容的市场。土地市场包括两级:一级市场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划拨,二级市场是土地流通。土地市场建设的重点在规范。首先是一级市场上的规划和政策规范,严格转让使用权土地的用途,尤其是要明确建设用地和房地产用地、公益性地产还是商业性地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市也要有明确的规范。在此前提下,一级市场既然是市场就要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其次是在二级市场上不仅要充分竞争,也需要建立防止过度投机的监管机制。

(3)发展技术市场。中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突出解决科技创新成果(新技术)如何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技术转移的重要路径是技术交易市场。现实中新技术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需要的技术不知从哪里取得,大学科研机构创新的技术不知用到哪里去;二是新技术供给者为防止被仿冒而不愿公开新技术的完全信息,而新技术的需求者则因得不到完全信息而不愿购买和采用新技术。两者的脱节是技术要素的最大浪费。因此,新技术转移中两个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成为发展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一是技术市场本身的建设,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克服新技术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二是促使活跃的科技中介成为技术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强化技术市场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作,技术市场既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又要推动知识产权的运作,在许可转让中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

2.各种要素都要进入市场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必须要解决的是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对生产要素放得越彻底,要素的流动也就越自由。就目前来说,各种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是不平衡的。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需要打破体制性障碍。

各个要素市场充分开放。这实际上是要解决要素顺畅进入市场的通道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市场开放问题,主要是指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问题。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地缘行业的分割和身份性别的歧视,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不仅仅是要让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还要解决城市劳动力进入农村的问题。这个通道解决好了,城乡发展就深度融合了。二是大数据的市场分享问题,这是新问题。在信息社会,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数据成为通常讲的除资本、劳动、技术、管理、土地以外的新的发展要素,甚至要比石油资源还重要。现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的电商企业掌握足够大的大数据,依靠大数据垄断市场。正因为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的经济资源,就需要解决怎么进一步发挥大数据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大数据市场的充分开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专门研究大数据问题,要求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

资本进出的自由选择。这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微观基础。要素怎么进入市场、怎么自由流动,是在资本的自由选择中实现的。资本自由选择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建立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审批和准入的制度安排阻碍资本的自主选择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通过负面清单的准入制度安排为资本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制度性保证。二是需要有效的资本退出机制。这里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方面是强化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解放束缚在低效率企业中的各种要素,使其退出后进入市场。如果没有退出,进入市场的要素一定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是灵活的资本市场退出机制。这对支持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特别重要,风险投资在资本市场及时退出,可以使风险投资源源不断。

3.要素价格市场化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其配置是否有效,关键看是由谁来定价?由国家定价还是由市场定价?如果市场配置资源,要素价格就必须由市场来定。马克思讲到:“竞争,同供求比例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归结到这个标准上来。”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要素市场价格的调节供求平衡并实现要素有效配置的功能。针对中国要素价格决定的现状,要素价格市场化需要突出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物质性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现在竞争性领域价格基本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但是,涉及水、电、气、电信这样一些垄断性领域中的物质性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对资源性产品和垄断行业试图通过国家定价办法来进行规制,目的是消除其垄断性超额利润,但政府规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往往是政府限价的垄断企业,要么产品供不应求,要么服务质量低劣。针对政府规制和部门的垄断造成的低效率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掀起了“管制改革”的浪潮。在科技进步和企业组织创新成果的推动下,某些受规制产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这使对相关行业的规制手段失去了现实必要性。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也改变了自然垄断的范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垂直一体化分工中有相当部分环节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例如,电力生产中的发电环节、电力设备生产环节就具有明显的竞争性。针对某些产业环节适合于竞争而其他环节适合于垄断经营的混合产业结构,规制改革的措施是,将竞争性业务从垄断性业务中分离出来,例如,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只是保留网络部分的垄断和国家定价,而把发电、电力设备生产、供电服务等环节作为竞争性环节交给市场定价。这样,政府定价范围就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同时赋予被规制企业以更多的确定商品价格或服务收费的自由度,使被规制企业更加趋于按商业原则经营。各种激励性规制方式使企业受到利润刺激或竞争的刺激,对于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2)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这就是各种要素的价格在市场上形成。例如,利率市场化就是在货币资本市场形成利息率。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市场形成的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这种要素价格比例不只是受供求调节,还对供求双方都起调节作用。要素供给方根据要素价格比例调整要素供给,要素需求方则是根据要素价格比例安排所需要素的有效组合,即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都看要素的市场供求及由此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因为这些要素有的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有的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时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企业依据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对投入要素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最低的成本使用生产要素。这是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重要体现。

(3)健全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报酬由各个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机制。企业和要素所有者能否对要素价格作出反应,就要看要素报酬多大程度上反映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各种要素的报酬。要素报酬实际上有三个含义:一是按照要素的投入来决定报酬;二是按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报酬;三是按照要素的市场供求来决定报酬。要素报酬应该是这三方面的综合。这里仅说明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对报酬的决定作用。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际上是要素使用者分别给要素所有者支付报酬,各种要素的供求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要素价格必然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这里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就是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也就是通常说的物以稀为贵。以此为准基点再考虑各种要素在企业中的投入和贡献就形成分配比例。从而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收入结构。这种收入分配结构是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落实。其效果不仅是促进企业根据要素报酬比例形成有效的要素组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能充分动员稀缺要素的供给。现阶段不仅仅劳动力是私有的,其他生产要素有相当部分也是私有的,如物质资本、技术、管理等。这些要素相比劳动要素都是稀缺的。依据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安排的分配机制,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加稀缺资源的供给。

以上指出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所涉及的主要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要能达到整体的效率目标,关键在市场整体有效。市场整体有效的关键在市场秩序和规范。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市场发育程度低,因此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更为严重,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推进以市场整体有效为目标的市场秩序和规范建设。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基于信息不完全建立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等,所有这些都是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周立群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16):386-405.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1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199页。

③“知识市场是市场的一种极端情况,在这种市场中买卖双方具有不对称信息,而且这种市场的行为方式与具有对称信息的市场的行为方式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买方在得到信息之前,并不知道卖方要出售什么,同时一旦买方获得了卖方的精确信息,那么他就不会再购买卖方的产品了。”(斯蒂格利茨,1998)。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