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与关键环节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30 浏览量:33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导未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党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五大着力点

高质量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力解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用五大新发展理念来理顺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使其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功能性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就是这个经济体系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是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除要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开放体系建设外,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力。

第一,要抓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核心部件。传统意义上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是指要建设农业基础比较稳固、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门类齐全和发展迅速的产业体系,尤其要突出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其实这种产业体系,是把产业各部门分割开来看的,是为了制定和运用产业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它的优点是符合发展中大国经济结构非均衡的现实国情,缺陷是产业政策容易进一步割裂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更加非均衡发展的不良后果。党的十九大报告突破了这一表述的限制,从产业增长投入要素的角度,提出要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崭新的表述,除强调了科技引领、协同发展的总要求外,也着重体现了产业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各投入要素都要为壮大实体经济这一终极目标服务,即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第二,要抓高质量的市场体系建设。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准入通畅、门类齐全、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市场体系,才能够给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优良的环境,才能给消费者创造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空间,才能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微观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40年,国民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一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失衡,二是实体经济与房地产之间的失衡,三是实体经济内部的失衡。这是导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是我们仍处于转轨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完全做到,或做得还不够好。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商品市场和某些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问题,但是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深层次的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功能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资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软预算约束现象,决策的责任主体模糊、财务纪律松弛;同时,劳动力流动呈刚性状态,市场难以彻底出清。这样,当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时,企业或要素并不能正常地退出市场,往往会变成各种消耗资源、不提供财富的僵尸企业。二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功能完善的股票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因制度缺陷,财富增值功能比较弱,不能给社会主体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资产。结果,除限制了股票市场在激励高科技企业发展、调节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中的巨大作用外,也迫使全社会成员纷纷把原本用来居住的房地产作为资产增值的工具和手段。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巨大的房地产库存和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这些问题必将严重地影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因而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

第三,要抓高质量的分配体系建设。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激励机制,也是促进或推动产业体系走向供需均衡的动力机制。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把激励搞对。只有搞对了激励,才能发挥经济主体的自我发展、收缩和纠偏作用。同时,在追求效率的基础上,用分配和再分配工具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合理,逐步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化解产能过剩、促进内需扩大和消费现代化的主要办法。在追求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我们利用廉价生产要素渗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进行国际代工,一部分资本所有者和外国资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但是广大的百姓收入提升的速度,与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总体上并不成比例,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也有加大的趋势。这种不良现象除会引起社会分化和不稳定外,最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效应是影响消费扩大,影响内需崛起,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不能从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及时地转向基于扩大内需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因此,未来发展政策调整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利用分配体系的再造,提高GDP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真实发展水平的“黄金标准”。

第四,要抓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城乡区域发展总的要求是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适度、城市群落连绵、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生产力布局目标。按照“时空压缩、增加密度、减少分割”的经济地理重组原则,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设,关键抓三个方面:一是逐步放开对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这是振兴乡村的前提;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化尤其是城市群战略,吸收农村人口;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公共福利水平。区域发展体系的建设,要分区域制定分门别类的战略,如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要以公平原则动用国家力量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对有条件可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东部地区,可以为其创造条件优化发展。一般来说,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绝大多数地区都应该采取的基本政策取向。空间生产力优化布局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空间上加快若干个先进制造业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以此均衡地区发展差异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要抓高质量的经济体制建设。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并不是西方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尺度。推进高质量发展,未来要适当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加其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众所周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决策者必须受到硬预算的强烈约束。只有如此才能做出理性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决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松弛,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粗放发展、债台高筑、可能发生金融风险的基本原因。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把精力集中在缓解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也有利于减税降费、推进扩大内需,更有利于确立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

高质量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下,经济工作、经济政策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

第一,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一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国情,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要求,非常明确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就GDP增长的绩效竞争,一直是与不断深化的市场力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展开地方政府之间的增长竞争,是中国经济有别于其他转轨国家的重要特征。这一竞争格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也显示出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数量、粗放发展的不良倾向。现在中央要求把这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锦标赛,改为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体制,这种“指挥棒”怎么指、往哪里指,将成为引领地方和部门干部们努力的方向。如何建立指标体系,制定政策体系,确立标准体系,组织统计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直接关系到找准方向、促进科学决策、凝聚发展共识,是引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探索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发展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是未来几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千头万绪、纷纭复杂的经济工作中,这“三大攻坚战”是化复杂为简单,是纲举目张的工作。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是为了实现稳定协调发展;抓精准脱贫工作,是为了实现公平共享发展;污染防治工作,是为了实现生态绿色发展。因此,“三大攻坚战”贯彻的是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例如,防范重大的金融风险,需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实体经济内部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同时以这些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收益更稳的可投资资产;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部门的制度创新,利用现代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这种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发展,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的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使精准化的结构性政策有更大的作用空间,重点要在“破”“立”“降”三个字上下功夫。“破”“立”“降”三个方面,是建设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具体行动。“破”,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进行供给侧调整,促使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现代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同时要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立”,一是通过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高质量部门的供给;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其改造传统部门,降低对过剩部门的资源投入;三是以优质的技术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收益更稳可投资资产。“降”,是为了以此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增加其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当前要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和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刘世锦.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J].中国品牌,2018,(1).

[2]王昌林.扎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8,(1).

[3]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与管理,2018,(1).

[4]简新华.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几个关键问题[J].学术前沿,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