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创新与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5 浏览量:18

来源:群众

 

        “小康”是中国人古老与美好的梦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小康之家”、“小康水平”、“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成为中国人民不断进取与追求的奋斗目标,将世世代代的梦想转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在史无前例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直接推动理论创新与发展,同时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带领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关乎各国前途与命运的世界潮流。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将中国直接引进和融入这个潮流。其中,已经出现四次重大突破,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次重大突破,是提出中国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两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按照国际流行看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起始与基础。中国四个现代化,不仅仅包括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后者是振兴中华民族所必须大力推动的短板。因而,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这一突破当时的实际进展甚小,被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文革”动乱打断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是贫穷与落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国情出发,现代化“两步走”的时间表、路线图需要调整,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邓小平同志首先站出来提出反思,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务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提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得低一点。”

        第二次重大突破,是把“小康”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同志认为,“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比,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是“小康之家”。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从贫困向温饱、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邓小平同志曾经对“小康的状态”进行了描述:到本世纪末,国民收入人均水平达到1000美元。西方学者评论,达到这个水平是中国经济开始起飞的标志。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实现这个目标,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把它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次重大突破,是把基本现代化作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阶段。这一突破具体体现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1987年,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三步走”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对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继续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次重大突破,是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国家方略、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包括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鲜明特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保持“连续性”。发展目标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描绘了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新要求是对一些具体指标的调整和深化,而不是另起炉灶新搞一套。

        更具“针对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三不”问题,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强化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达到“更高水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立足“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广泛领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以政治建设为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文化建设为灵魂,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以社会建设为条件依归,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最佳人居环境。

        实现“人群全覆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个战略举措,首先是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转变职能,带头改革。重点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释放经济动力、社会活力。核心是破除利益的藩篱,更加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全面依法治国是第二个战略举措。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推进治理现代化,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第三个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必须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反腐倡廉,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组织保证。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的动力、保证与基础。“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三、顺势而为,实干兴邦 

        面向未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家庭,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是培育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常态不是被动等到的,而是主动争取来的。从有关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经济换挡往往是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很快即转变为中速增长阶段,停留在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时间比较短。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罗通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跨国大样本数据进行的研究测算,认为在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过后,年均收敛速度为2.5%左右。日本、韩国在一段时间内回落30%-40%。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比一般国家更长。中高速增长阶段,也要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使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保持5年、10年,以致更长的时间,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新奇迹。

        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强国建设。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已进入后期。从工业规模和产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第一大国。但从工业附加值和水平来看,中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为此,必须奋起努力,加快建设工业强国。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一个工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内涵。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工业化后期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阶段叠加。这使我国工业化进程增添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是我国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次成功演习。“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必须高度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且要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列。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能否领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三,是切实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找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力点,推动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并进。提高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指标过低就会脱离群众,指标过高就是说空话,不要搞超前许诺,应尽力而为。给群众以稳定的民生预期,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新时期民生工作更高的目标,来自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来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的期盼,概括为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七个方面,每一个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好。

 

【来源】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