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近零碳社区”样板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7 浏览量:22

“家里有不使用的东西,可以通过旧物回收换取碳积分;小小黑水虻成为减碳‘大明星’……”4月15日18时10分,大型生态文明纪录片《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其中讲述了深圳市大梅沙社区打造近零碳排放试点社区的故事。

  深圳作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也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22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处于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其中,面朝蓝色大海、背靠绿色森林的盐田区大梅沙社区正是深圳打造低碳城市社区的“新样板”。

  “近零碳社区建设在全国都没有先例,我们这里是第一个‘吃螃蟹’,也是一种探索。”盐田区梅沙街道党建办主任于凯介绍,2021年底,大梅沙社区入选深圳市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社区,在创建之前,进行了一次基底调研,发现这里的人均碳排放为0.68吨(每年),当前目标是降低40%,预计到2024年年底,达到人均碳排放0.4吨(每年)的要求。

  每年人均碳排放降至0.4吨

  0.4吨的目标,意味着居民每人每天只有1.1千克的碳排放量,也就是开车三四公里,或者使用15张A4打印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梅沙社区多角度出击,打出一套减排“组合拳”。

  为达到预期的碳排放目标,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大梅沙社区引入一项“黑科技”——黑水虻。

  黑水虻作为这里的“秘密武器”,个头虽小,却是“大胃王”,一天大概能吃掉2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短短8天,它就可以长胖4000倍,吃掉自己体重20万倍的厨余垃圾。据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杜涓介绍,减碳“大明星”的到来,为大梅沙社区的厨余垃圾带来了高效处理的新方案。此外,处理完厨余垃圾的小虫子,还会变成鸡、鸭、小鱼等动物的食物。

  据于凯介绍,大梅沙社区整个降碳目标是三年降低2800吨碳排放,仅黑水虻这一个“黑科技”一年就可以减碳970吨,相当于7000多棵成熟期的阔叶林木一年固定的二氧化碳总量。

  垃圾处理之外,能源利用也是大梅沙社区减少碳排放的重点。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大梅沙采用光伏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楼顶空间打造屋顶花园,为昆虫、鸟类提供避护场所;在社区闲置的工商业屋顶加装光伏电站。

  据了解,屋顶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约为71.06万千瓦时,可有效减排二氧化碳17711吨、二氧化硫533吨、氮氧化物266吨、粉尘4832吨。

  据悉,从2022年11月到现在,光伏发电共计85万千瓦时,其中一栋楼的年用能大概在100万千瓦时左右,使用清洁能源,帮助大梅沙社区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目标。

  擦亮城区绿色发展底色

  大梅沙社区是盐田区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一直以来,盐田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绘制碳中和发展蓝图。

  早在2015年,盐田在全国率先建立既体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体现人类改善环境所作贡献的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改变“唯GDP”的政绩观。

  继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之后,盐田还率先落地实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将盐田综合保税区内区位临近、行业相同、工艺类似的建设项目纳入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此类项目可不再单独办理环评手续,大幅压缩了企业开办、准入时耗和经营成本。

  除此之外,盐田区还大力宣传零碳理念,多样化开展“零碳社区”宣传活动:从2021大梅沙碳中和国际论坛到零碳示范区建设主题论坛,再到零碳进社区宣传活动,盐田区民众践行零碳生活积极性显著提升。2022年,由区领导参会发表主题演讲,盐田“双碳”成果在第二十七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精彩亮相。

  从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城市GEP”核算体系到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到创建全国首个区级SUC国际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盐田始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也让绿色低碳成为城区最闪亮的名片。

  2023年,《盐田区推进“双碳”建设八大示范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梅沙街道近零碳排放区域试点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印发,描绘出未来三年“双碳”路线图: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行动、公众参与模式,率先实施“八大示范行动”,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近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助力建设碳中和示范区。

  从蓝天碧水到公园环境、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蓝绿交织之际,盐田在改善绿色基建、完善绿色运营、推动绿色风尚过程中久久为功,向着更高的生态环境目标继续奋进。未来,盐田将继续在绿色低碳发展路上更加大胆探索,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盐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