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象:东北要振兴主要靠什么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2 浏览量: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东北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制造业“微笑曲线”,提高核心装备和工序的研发能力,利用标准化和国际化标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将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外包出去,东北工业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

为了振兴东北,国家领导人多次专门到东北考察和指导工作,20148月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于东北工业具有双重二元结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强化功能,客观上加剧了东北工业的衰退。

破解双重工业二元结构困局

客观上讲,东北的衰退,不能完全归因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因素。笔者认为,历史上东北工业具有以国有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典型时代特征,东北工业具有明显的双重工业二元结构特点。一方面,与东北发达的国有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不发达的非国有经济;另一方面,比重较大且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重机械工业,与东北自然经济特性较为明显的小农业、小工业并存。正是这种典型的双重工业二元结构,使得东北的工业化过程在中国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洪流中,逐渐偏离了以开放为主旋律的成长轨迹而被边缘化,也使东北工业发展进程逐渐放缓。事实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且重机械工业的色彩浓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路径依赖,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内向服务、自我循环的经济属性使然。加上出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国防以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几乎在整个计划经济年代,中央和国家部委在东北布置了不少大中型重机械工业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具有很强的投资连续性,使得东北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就比较高,这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需要。

工业结构的二元特征还具有强烈的自我强化功能。一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决定了构成东北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财政税收,主要依赖国有企业。与之相匹配的是,资源的投向,自然也主要是国有经济。在制度创新如火如荼的今天,占据着很大经济空间的国有企业的自我强化机制,必然会压抑非国有经济的成长空间,窒息其他经济成分萌芽与成长的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长期运行,锁定了在此制度下生存的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市民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因而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条件,进一步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越来越不景气,进而使得外界对东北产生了一些片面的看法。因此,观念、思想和意识的刚性特征,确实曾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过东北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充分成长,也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因此,东北的衰退,一方面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结果;一方面是国际分工由产品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的结果;还有一方面就是东北工业独特的双重工业二元结构的自我强化功能,使得东北工业偏离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流渠道。

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东北有后发优势吗?笔者认为,一个事物的劣势往往就是其优势,关键要看如何实现转化。东北的后发优势,就在于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国际区位。历史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本是由一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大型企业支撑的,如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电站设备、机床、专用设备制造等。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东北的企业大而全,多数零部件靠自己生产供应。企业产品以军用品为主,生产采取军用和民用分别管理的办法。改革开放以来,军用品的需求量骤减,企业开工不足,加上空间布局和资金问题,缺乏研发能力,技术更新缓慢。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军用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军民结合。因此,发挥东北的军用企业优势,就在于东北除了要利用国家对重要的军工产品的补贴之外,更要考虑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结合,与各种研发机构结合,逐渐注入民用化元素。这不仅是东北重要的品牌优势,也是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而实现这些转变的关键环节,在于经营机制的灵活转变。国务院《意见》的出台,对于东北振兴无疑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从需求来看,在计划经济年代,东北的装备制造产品全部由国家采购,产品市场是卖方市场,改革开放后,市场性质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世界科技进步和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大型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生产要求与大企业主体发生纵向分离。如果东北制造业能把握当前国际制造业生产非一体化的动向,强化国际化标准,克服大而全、小而全,将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生产与装备制造业的主体生产剥离出来,形成东北特有的机械制造业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提高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东北工业的振兴指日可待。在此方面,国外汽车产业的集群模式值得借鉴。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就认为,发展国际化战略,首先要了解地点在竞争中的作用,其次才是考虑如何通过协调地区或全球网络疆界的活动,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东北工业在未来的国际制造业竞争当中,要将地点优势视为工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据点和节点来考虑。一方面要通过快速培育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保持和创造东北工业实质性竞争优势。当前的国际分工是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日益注重对产品的特定部件和工序的研发,注重营销投入。东北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制造业“微笑曲线”,提高核心装备和工序的研发能力,利用标准化和国际化标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将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外包出去,东北工业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乘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和国务院《意见》的政策东风,插上腾飞的翅膀,积极拓展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再布局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实现开放和再开放

分析东北工业衰退的原因,认清当前国际生产体系变革的新趋势,无疑对于东北振兴会具有借鉴作用。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振兴东北主要依靠谁?笔者认为,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托“一带一路”跨区域产能合作化解自身产能过剩的矛盾,同时要乘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东风,通过强化改革实现开放和再开放。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东北地区人口、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区位等支撑能力很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要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东北地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除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采购体系因素、国际分工由产品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的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因素之外,还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以及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东北振兴需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同时,东北振兴还要有更多的开放,开放也是改革。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根本的是要靠改革,要靠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2014年国务院《意见》的11个方面35条举措,不仅是为振兴东北量身订制的组合拳,也是东北实现腾飞的助推器。当然,振兴东北的工业,还要依靠现代市场经营理念,要靠东北人自己。东北需要充分利用和对接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让东北装备、东北特产走出去。只有先让东北的产品走出去,才能将优势的项目请进来。如果东北能够利用其优势资源,树立新的民族工业品牌,即使不谈合作,外部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也会纷至沓来。

值得强调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外部合作力量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在战略上,东北可以发挥其资源和禀赋优势,利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和成果,选择优势项目重点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培育东北工业新的增长点。东北的企业要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要敢于利用资本市场,甚至容忍资本市场的适度泡沫,通过资本市场和债券融资来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要大胆引入民营资本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功能,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纵观世界重点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几乎没有一种品牌的诞生和早期维护不是建立在国家和军队的强大采购以及本国消费的支持基础上。为此,振兴东北还要改革现有的采购体系和采购法,政府更要切实贯彻“首购首用”原则,优先采用东北制造的国产化设备,同时还要鼓励国内企业和居民优先采购和使用国产化设备,从真正意义上培育本土品牌的消费观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