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与南京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8 浏览量:14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生产性投资)。但在这轮利用外资中,南京并不领先,吸收的外资明显少于上海、广州、深圳等许多省外城市,在省内也落后于苏州、无锡等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再将研发(R&D)机构局限于母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研发资源。基于这一背景,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及市场潜力的释放,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必将大量增加,这对拥有丰富研发资源的南京来说是吸引外资的难得机遇。

一、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

1.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的现象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普遍,跨国公司为避免技术泄露失去核心竞争力,一般都将研发职能保留在母国,集中于母公司,很少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将研发活动延伸到海外开展。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跨国公司都通过设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以及与其它跨国公司或东道国研究机构进行研发合作等形式,将研究和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它地区,尤其是有生产投资的东道国,把加大对海外研发机构的投入作为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1)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支出显著增加,占公司研发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支出从1987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147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比在国内的研发支出增幅高一倍;同期,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研发支出也大量增加,从65亿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年均增长11.7%,明显高于各自在母国的增幅。(2)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分支机构数量日益增加,研究人员本土化。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截至1997年底,已有24个国家的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了715家研发机构,公司和机构数分别比1994年的306家和645个增加了22%和10.8%,在当地雇佣了11.57万人[1];美国有86家跨国公司在海外22个国家建立了186家研发分支机构。(3)海外研发分支机构专利不断增多。根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各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获得的专利不断增加,如1991至1995年期间,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美注册的专利有11.3%是在母公司以外的海外研发机构研究获得的,其中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跨国公司的比例超过了50%。

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从微观上看反映了企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生产※对外投资研发”全球化经营的逻辑步骤,在宏观上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近10多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生产性投资)发展非常迅猛,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735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3.6倍。

2.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特点。研发活动处于跨国公司价值链的最顶端,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相应地,研发活动对人才、技术、信息等也有很高要求。因此,进行海外研发投资,选择区位,就是跨国公司的重要决策内容。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在区位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生产投资分东道国国别看有逻辑相关性,但在一国国内的不同地区间两者相关性不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发投资与其在该国的生产性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跨国公司生产性分支机构多的东道国,其吸收的研发投资一般也多。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发达国家,这与生产性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发达国家较一致。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有150家研发分支机构分布在西欧、日本、加拿大,占总数的81%,日本和欧盟公司在美国设立了667家研发机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1991-2001年,全球FDI大部分流入了发达国家,比例达到70%以上。

但是,就一国国内的不同地区或城市而言,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相关性却较弱。如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全美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外国跨国公司生产性分支机构多的城市,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并不很多。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研发机构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分别是:加利弗尼亚州188家,新泽西州67家,俄亥俄州41家,密西根州40家,北卡罗来纳州34家,马萨诸塞州34家,都较纽约市所在的纽约州、芝加哥市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为多。在中国,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地区分布与生产性投资的地区分布也不一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分支机构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外商生产性直接投资并不算多的北京,而许多生产性外资较多的地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却很少。这说明,跨国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会对研发投资产生需求,生产性投资情况也就是需求因素是研发投资时必须考虑的[2],但这种需求并不只限于已有研发投资的小区域(如城市),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如所在国)都有效。

其次,跨国公司研发分支机构较集中,大多聚集在东道国的知识高地。在美国,上述外国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较集中的各州都有美国的知识高地,如加利弗尼亚州有硅谷,新泽西州有普林斯顿大学等,北卡罗来纳州有研究三角园区附近的三所名牌大学,马萨诸塞州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大学群。在其它国家也存在类似现象,如英国剑桥大学周围,计算机及软件领域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相对集中;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也吸引了很多软件产业的研发机构;中国目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集中地—北京,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人才资源丰富,也是知识高地。这表明,跨国公司在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时把研发资源等供给条件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应当说,由于研发活动对人才、信息、知识等有特殊的要求,人才等集中的地方是东道国的知识高地,能为跨国公司开展研发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再次,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研发投资具有较明显的行业集中性。尽管各国吸收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行业并不相同,但具体到一个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往往集中在少数行业上。如美国,1997年外国跨国公司研发分支机构就主要在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工业等3个行业,3个行业研发支出合计占全部外国公司在美研发支出的60%。又如印度,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就集中在软件产业,世界主要的计算机和软件公司大多在班加罗尔建立了研发机构和软件生产工厂。中国的情况也类似,目前在华的82家跨国公司研发分支机构中有58家系IT行业,占总数的70%。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国家在研发供给方面(如科研能力、人才资源等)以及研发需求方面(如跨国公司生产性投资规模、市场大小等)的条件并不一样,而跨国公司能凭借其全球经营背景,利用有利条件,将研发投资集中在东道国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少数行业。

二、跨国公司在宁研发投资的现状分析

1.跨国公司在南京的研发投资现状。南京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仅有少数外资研发机构。据了解,南京现有6家外资研发机构,分别是普天王芝、神州家美医药研究、利亚科源新药研究中心三个独立研发机构,AO史密斯、华飞、爱立信三家公司内设研发部门,此外,还有作为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三大分支机构之一的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

2.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南京在吸收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据中国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调查,截至2002年8月底,至少有65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82家研发机构,这些跨国公司中有31家是世界500强,它们在华设立了55家研发机构。这82家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其中北京最多49家,上海15家,深圳5家,苏州3家,等等。

3.南京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条件分析。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方面,南京的区位条件也表现为需求和供给两类因素。从需求角度看,最主要因素是跨国公司的生产投资和当地的市场情况。目前,南京本身已利用了相当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截至2002年底,南京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到75亿美元,在宁投资的外商包括菲利浦、爱立信、巴斯夫、菲亚特等不少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并不突出,1999年列全国第14位,2000年列全国第15位[3],远比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少。可以说,南京本身对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有一定需求,但需求并不大,远比不上上海等城市。不过,由于生产性投资对研发投资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同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需求强度递减效应不明显(虽然需求强度是距离的递减函数)[4]。南京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因区域不大,城市密布,整个区域吸收的跨国公司生产投资所形成的研发投资需求对区域内城市来说都有效,这是南京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而且,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外商直接投资密集,消费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研发需求大。截至2001年底,该地区两省一市累计吸收的FDI共1000.5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外商直接投资中有相当大比例是生产投资;2001年,该地区GDP21210.9亿元,占全国的22.1%,人口达到1.36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5.8亿元,占全国的19.4%。这表明,在需求方面,南京与同属该区域的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本身吸收的外商生产性直接投资少,但由于共享长江三角洲良好的区域区位条件,而与北京、广州、深圳等其它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相比并不落后(见表1),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优势明显。

 

在供给方面,南京有较为突出的条件,许多指标如高等学校数量等都位居全国较前列(见表2)。南京市有高等院校31所,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国家重点大学;科研院所6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5个,各类科技人才30多万人,两院院士69人,正副教授7500人,在校研究生2.4万人,是我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城市。南京的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5]。南京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1985-1997年南京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就分别达到20031项和7035项,其中发明分别达到1807项和252项。同时,南京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综合而言,南京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环境较北京、上海落后,但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南京区位优势突出,除所处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吸收外资多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南京丰富的研发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因此是跨国公司较理想的研发基地。

三、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对策建议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生产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不同。对南京来说,吸引跨国公司来宁设立研发中心,不仅能提高南京知识型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机构,也能对南京本地企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本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改造步伐,也有利于开发南京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在宁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还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积聚更多、科技含量更高的外商生产性直接投资。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释放,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投资将进一步增多,对华研发投资将大量增加。为此,南京应利用这一难得机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宁设立研发中心。

1.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积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方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三角园(ResearchTrianglePark,简称RTP)是一个成功范例。RTP位于地域上高度集中的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之间,这是RTP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跨国公司研发基地的最主要条件。目前,RTP集中了世界上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如IBM、思科、索尼、爱立信、英特尔、巴斯夫、杜邦、贝尔等,研发重点领域在于生物、制药、微电子、化学、信息技术等行业。截至2001年底,园区共有136家单位,其中109家是与研发有关的单位,有各类职工约42000名(IBM的雇员达14,000人),其中99.4%的人员从事与研发有关的工作,大约50%左右的人员在跨国公司工作,每年的工资总额约26亿美元。[6]有鉴于此,南京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研发资源优势,对现有开发区进行重新定位分工,利用开发区的积聚作用,明确其中一个开发区专门用于吸收研发投资,加强与研发相适应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专门的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进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

2.分析行业特点,确定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重点领域。南京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必定会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由于南京相比国内许多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方面有较多有利条件,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却处于区位比较劣势。因此,南京必须发挥自身特点和相对优势,应确定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重点行业,给予政策和措施倾斜。南京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电子、汽车、化工,这些行业已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南京也是这些行业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重点,其中电子和化工业尤为明显(见表3)。因此,南京应将电子通讯、化工作为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吸引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

 

3.明确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来宁设立研发机构。国家为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保障中外合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合法权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外。在此基础上,北京还根据实际出台了本地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许多鼓励政策和具体规定。这些政策规定,对吸引跨国公司在京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起了积极作用。南京需借鉴北京的做法,组成由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门小组,研究贯彻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并结合南京实际,制订跨国公司在宁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具体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给予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民待遇,鼓励跨国公司与南京的研究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在研发方面合资、合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宁进行研发投资。

注: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版。

[2]美国学者Pearce和Singh(1992)调查认为,从总体上看,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区位决策主要是需求因素。

[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4]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在国内各城市中并非最多,远少于上海、广州、苏州等市,但却是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5]据倪鹏飞(2001)的研究,南京的综合科技力在全国24个重要城市中居第7位,落后于上海、北京、深圳、大连、苏州、福州,其中研究院所综合指数居第5位,专利产品数居全国第6位。笔者以为,该研究偏重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更关心高校、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等研发资源情况,南京的排名应较靠前。

[6]研究三角园网站www.rtp.org。

参考文献:

[1]罗志军、张二震主编:《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刘厚俊、曾向东、张二震主编:《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毛蕴诗、程艳萍,《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相对分散化的动因与方式》,《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邱立成:《跨国公司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的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6]李成刚:《研究开发的全球化与中国》,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文稿)。

[7]张岩贵:《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扩散》,《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12期。

[8]冼国明,葛顺奇:《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9]OECD Observer:R&D,Globalization and Governments,2000. 

[10]Jonathan P.DOH,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st Country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