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全球价值链演进与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9 浏览量:17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近年来,全国外贸增速跌破过去长达约2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外贸从以往“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的必经过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本文认为,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并不矛盾,而且,更优质的外贸发展水平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增加创新优势,从而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当前我国外贸增速下降,固然受到外需低迷、全球性制造业增长乏力以及国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外部因素影响,但也与自身“转动力、提质量”的成效不充分有关。由于我国外贸发展的实质是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结果,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同样离不开全球分工体系。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趋势及其给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对于我国顺利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大有裨益。

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新趋势

1.正由制造业价值链向创新链发展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产品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国际梯度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分工和生产体系的构建,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而当前全球分工演进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即一方面包括研发在内的技术创新出现国际梯度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全球“协作性”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的跨国转移和合作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发展趋势,进而使得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在原有制造业价值链基础上,向全球创新链层面深度拓展。这一深度拓展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关注资源使用权并且具备高度开放性的价值网络创新模式。

2.跨国公司出现了“逆向创新”的战略调整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其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东升西降”的巨大引擎。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引起了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布局的相应调整。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布局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不仅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有关,也与最终消费市场的区位有关。具体而言,诸如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等更倾向于“接近”消费市场,而具体的组装、加工和普通制造环节则对是否“接近”消费市场不太敏感。因此,在全球财富和经济权力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的背景下,全球主导性消费也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这必然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主要“定位”于发达经济体市场。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跨国公司会将更多的研发创新活动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并以此为基础将创新产品销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这一新的策略变化可称为“逆向创新”。

3.全球价值链出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拓展延伸

当前,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使得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外资流出中所占比重一路攀升。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正加快向服务业聚集的事实,昭示着全球产业转移从结构上看,正从以往的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此外,全球制成品贸易中内含的服务价值,同样是全球服务价值链布局的表现。伴随着产品国际生产分割和切片化的深入演进,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为服务成为“链接”产品生产不同环节和阶段的重要“粘合剂”,也表现为服务(如研发、设计和营销等)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价值链中的重要增值环节。正如有些学者研究指出的:“产品生产所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向价值链低端转移,而服务则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及其发展》报告中的研究表明,1995-2011年期间,全球制成品贸易中所内含的服务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已由1995年的不足10%上升到2011年的21.8%。可见,服务已然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服务业“全球化”和“碎片化”发展的表现,也是其结果。

4.进入“高端回流低端转移”等价值链重塑阶段

目前,不论是美国实施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还是德国大力推进的“工业4.0战略”;不论是英国实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还是法国实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本质上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竞赛,同时也说明了各国愈发重视以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发展。显然,酝酿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必然改变着全球产业链格局,从而使得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和重塑期。当然,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的全球价值链重塑和调整,既包括全球价值链自身的变动,如传统“微笑曲线”的整体移动,与“微笑曲线”相伴随的可能还会出现新式的所谓“沉默曲线”乃至“悲伤曲线”,以及不同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重构等。总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转移不是静态的,它正在并将继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5.全球价值链深度演进正内生地推动全球经济新规则诞生

实际上,全球价值链分工能够得以迅猛发展,除了与产品生产国际分割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关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边境壁垒降低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代全球经济规则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代经济全球化规则的重要特征就是以“边境开放”措施为主要内容,这种开放为全球价值链深度演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从而促成了其迅猛发展。实际上,实现产品生产不同环节和阶段的无缝对接、降低交易成本,是价值链分工的内生需求,这不仅需要通过“边境开放”以降低产品跨境流动壁垒,还需要各国市场规则的一致性乃至各国间标准的兼容性。特别是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基于制造业价值链向全球创新链的深度演进,会对与之相应的制度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更确切地说,会对包括法制化水平、制度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生产要素市场、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竞争中立和商业环境的公正透明等内容在内的一国国内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分工演进新趋势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

1.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

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就在于要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式发展。显然,全球价值链呈现的上述变化,特别是从制造业价值链向创新链拓展变化,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施的“逆向创新”战略,无疑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全球价值链从制造业价值链向全球创新链发展演变,为我国在加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基础之上,逐步全面地转向融入全球创新链,更加便捷、充分地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进而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施的“逆向创新”战略,直接为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从而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许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乃至经济总部纷纷“进驻”我国,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新战略”的端倪,这为外贸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机遇

全球价值链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或者说服务产业链的国际梯度转移,不仅为我国融入全球服务产业链,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而且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也可能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伴随服务产业链的国际梯度转移,可以借鉴制造业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来拉动服务业发展乃至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服务出口价值链;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看,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有赖于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这也正是为何《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的原因。显然,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来突破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者服务供给不足约束,从而为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这些无疑都为外贸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机遇

全球价值链调整和重塑的发展变化,对于我国开展对外投资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重要途径,为我国企业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重要契机。如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实质上就是参与构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企业走出去,就是要向世界输出我们的资本和产能,同时引进世界的能源和资源,通过资本流动和贸易构建起我国企业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就是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网络营销的投入,来转移富余资本和产能,从而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实现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在外贸发展上表现为转型升级。

4.开放倒逼改革的“制度红利”机遇

高质量和高标准已是当前全球经济规则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此背景下,只有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够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才有可能掌握全球经济未来发展主动权;而“不达标”的国家和地区,则极有可能被边缘化。为此,必然形成一种“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效用。“以开放倒逼改革”所能产生的经济竞争优势,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已有先例。如在入世之前,为了能够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为了能够成功应对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冲击效应,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正是这种改革使得我国加入WTO后能够成功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显然,高标准的全球经济规则无疑会在“倒逼”进一步改革方面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促使我国外贸尽早走上“释放改革红利”的发展道路。

对策举措

1.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

在全球创新链和全球“逆向创新”的发展趋势下,能否融入其中并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是激发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融入全球创新链能力、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促进企业与新型商业模式和贸易业态相融合,从而增强外贸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2.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抓住制造业价值链向服务业价值链拓展变化的战略机遇,前提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吸引到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生产服务环节的转移。如可以鼓励跨国公司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和结算中心以及发展总部经济等;对于本土企业,则可以鼓励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和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这不仅能够在外贸结构上从以往以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并行发展的方向转变,而且还有利于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方向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3.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趋势下,应依托加快企业“走出去”,构建我国的全球价值链,从而推动外贸发展方式从以往简单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跟随式甚至是被动式发展,转向构建价值链的主动式发展,从低端嵌入式发展向高端引领式发展方向转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步局,一方面要引导建材、化工、有色、轻工、纺织和食品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企业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实现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乃至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为外贸发展奠定更为高级的国际分工基础。

4.加快完善外贸管理体制

完善外贸管理体制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进一步改革迎合高标准全球经济规则的需要。为此,一方面优化管理方式,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化。如加快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以及商务、海关、质检、税务和外汇等部门与外贸企业多方联网等改革,实现部门联动,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监管方式的改进,鼓励、引导企业创新。通过监管方式的改进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节能低碳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营造有利于外贸企业创新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政策环境,鼓励和保护创新,尊重和发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做专、做精,争创百年企业。

5.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依托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组织保障等具体政策举措,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单纯的贴牌生产(OEM)向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方式发展,探索通过全产业链代工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增强创新能力过程中努力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我国外贸增速变化机理及对策研究》(编号:16AJY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张二震,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戴翔,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