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化集群定位趋势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13 浏览量:20

来源:图书馆

1 引言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是图书情报人的最高追求。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前言中写道:“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 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在《论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不仅直接决定着数字图书馆的生存, 而且它对传统的图书馆也具有强大的影响, 在日益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网中, 传统的相对独立存在的图书馆将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它们最终将不得不在网络环境中重新定位。区域图书馆的集群化定位趋势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 网络环境的推动和集群化的趋势

目前, 我国的区域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其中, 网络环境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网络环境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实现各区域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信息传递的全方位覆盖。此外由于网络的渗透和扩张, 还会引起地方信息政策导向、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和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变化〔1〕,进而改变区域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环境的推动

我国图书馆目前的网络环境从总体上来看, 可以说是“四分天下”, 其中, 1990年启动的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网络设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归属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络(ChinaNet)归属中国电信管理,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面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服务的网络;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归属信息产业部主管, 是面向经济信息领域的商用网。近年来,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也成为新的渠道。上述各大系统的建设, 为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 而各地区域互联网络的日益完善, 更直接推动了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纵观我国图书馆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资源共建与共享”, 始终是一贯的宗旨。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图书情报界矢志不渝地为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认识也不断深化。从上世纪50年代出台《全国图书协调方案》, 全国和各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建立, 到1987年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成立, 1998年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再到1998年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先后签署的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 无不反映了各级政府和图书情报界同仁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及执着追求。1999年全国100多家图书情报单位更是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通过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 提出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时至今日, 网络环境更促使图书馆对“资源共建与共享”这一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再认识。

2.2 集群化的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起, 近30年来, 我国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尝试始终没有中断, 然而只有在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环境下, 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1994年上海地区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共同组建的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协作网(现为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2002年成立的“北京市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浙江省温州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舟山16家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等, 并呈现出一种集群化的态势。

这种集群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不同规模等级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 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形成一个借助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和网络构成的全新文化生态系统, 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这种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之间的一种新的图书馆组织形式, 它不仅成为区域图书馆创新和发展的主导, 而且也将成为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的新力量, 其目光已不局限于简单的文献资源互通有无, 而是转向图书馆事业网、相关协作网、计算机检索网的高度统一, 以期克服我国图书馆建设中现存的“部门所有, 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的弊端。并试图利用区域内图书馆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 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4〕

3 网络化集群建设的障碍因素

正是由于网络环境的推动和图书馆人矢志不移的追求, 我国的区域图书馆集群建设无论在理论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上,都正在取得不断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 这种发展还只是初步的, 一些图书馆只希望共享, 而不愿意共建;只重视信息网络设施的投入, 而忽视文献资源的投入;甚至以某些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代替整体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3.1 心理障碍。许多图书馆的“地盘保护”观念仍然强于“资源共享”观念。大型图书馆担心自己的资源被过度利用, 小规模图书馆担心自己“人微言轻”, 不受关注, 政府部门及主管部门担心失去对图书馆及其资源的控制, 图书馆信息人员则担心网络化会使自己失去工作岗位……种种心态, 不一而足。

3.2 资源障碍。一些图书馆心存侥幸, 仅设一个“空心主页”,其目的主要在于利用他方的信息资源, 而不愿意为他人提供自己的资源, 大量的宝贵资源仍然是“闺中深藏”。这种“空巢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行为。事实上, 共建共享不应仅限于网上数字资源, 还应包括馆藏其他文献资源等。

3.3 素质障碍。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对网络环境与现代信息资源体系不适应,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缺乏竞争意识;一些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难以胜任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建设任务。

3.4 投入障碍。网络建设投入较大, 加之目前设备升级换代频繁, 这使得一些图书馆踌躇不前。此外网上文献信息传递的价格如何确定? 图书馆是继续维持免费服务或非赢利服务的形象, 还是加入商业文献提供者的行列?

3.5 服务障碍。许多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体系不健全、网络文献资源缺少本馆特色。如果说网上资源建设适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 那么还有那么多未上网用户又如何接受这些信息服务呢?。

3.6 网络障碍。馆际网络共享平台不健全, 资源共享系统不成熟。有些地区的网络结构不合理, 连接的路由跳数过多、带宽过窄、反应迟钝, 造成资料下载不畅, 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无法传送。

此外尽管大家都认识到行业间的图书馆网络联盟、大范围的松散型网络合作,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读者对速度、便捷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追求, 建设区域性图书馆集群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还缺少足够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4 构建区域图书馆集群的新思维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克服上述障碍和局限性, 加快区域间图书馆的融合, 使之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其形式是各图书馆网络的互联互通〔2〕。但是, 这里有一个怎么建和如何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进行重新定位:

4.1 服务对象的重新定位。目前,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已从传统的读者圈扩大为更为宽泛的用户圈。准确地说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这些用户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信息需求, 即需要接收信息以解决未知问题;二是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 即有能力接收、处理和利用信息;三是具有接受行为, 即事实上接收和利用了信息;四是活动范围相对稳定, 即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及在社会生活中将面临无限的不确定性, 因而这些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无限的。这是一个对于单个图书馆而言难以解决的问题。

4.2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归根结底是有限的。全世界每年有多于55000种书、120000份期刊和报纸、3900个数据库和数万种视听磁盘出版或生产,没有哪个图书馆有财力购买所有纸质文献或电子出版物, 这大大超出了单个图书馆的处理能力。一方面财力及其它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其信息资源的超量扩张, 另一方面, 真正切合用户信息需求的资源又总是不足。在此情况下, 图书馆要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区域内图书馆的联合无疑是最佳途径。

4.3 图书馆网络要建立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而不是习惯上的松散协作。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角度分析, 图书馆事业作为一个系统, 只有当其各个要素(图书馆、供应链、政府、学会、读者等)相互合作、协调、同步、互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资源优势。而一个地区的中心图书馆, 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中心节点的工作,倡导各成员馆立足于图书馆网络建设大局, 遵守协议, 紧密合作, 共同创建一个畅通无阻的图书馆网络环境。这是一个有别于联盟共享和广域共享的区域图书馆集群。

4.4 区域图书馆要确立自主平等与权利义务的观念。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 确保其结构有利于发挥每个成员馆的长处, 有利于维护每个成员馆的自**;既要确保大型图书馆不能主宰网络又不受其它图书馆的“剥削”, 也要确保所有成员馆的利益, 要确保“一馆一票”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制度, 同时要确保各成员馆对承诺的落实及义务的履行。这些都直接决定着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成功与否。

4.5 采用宽带技术的区域内数据传输网是区域图书馆集群化的关键基础。它的本地化特点使得区域图书馆在网络建设方面协调方便, 有利于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例如专线、波分复用、VPN、MPLS技术等)提供充分的带宽保证, 避免因跨区域连接带宽过窄而引起的信道堵塞, 连接中断情况。

4.6 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从集群的高度重新认识本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这就意味着每个图书馆都必须承担向其它成员馆提供信息资源的义务, 意味着每个图书馆都必须分担网络运行和管理的费用, 意味着每个图书馆都必须恪守承诺、融入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开放体系中。简言之6个字:权利、义务、合作。其中, 权利主要与资源共享有关, 义务主要与资源共建有关, 而合作则是维系资源共建与共享并确保网络正常运作的灵魂〔3〕

4.7 强化特色资源上网, 同时注重传统的文本型、电子型和缩微型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为手段, 以Internet为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然而, 数字化并不排斥传统的文本型、电子型和缩微型等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地方文献, 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图书馆所拥有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因此, 应优先选择本馆最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其次要根据馆藏资源的珍贵程度区分优先缓急;第三是选择利用频率最高的信息资源。

4.8 追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效益最大化。作为单个的图书馆,需要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既减少不必要的文献利用成本, 又保持一定量的基本文献信息资源, 同时参与实现区域内文献资源的联机合作编目、集团协作采购、检索平台统一、文献通借通还、虚拟参考咨询、统一结算服务等。力争使区域内各图书馆在读者用户面前展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影响和改变着图书馆。在图书馆建设、服务方面, 技术不是最重要的, 但技术是最有效的。“以服务为宗旨、以技术为先导”的工作思路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也能体现图书馆行业的价值所在。区域图书馆可以通过校园网、局域网、互联网、VPN等形成一个跨系统、多层次的协调有序、紧密相连的图书馆集群。采用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集群管理平台, 推行总分馆制, 建立以技术为依托、适应我国现实状况的业务整合与资源共享模式的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服务体系。

总之, 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不仅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它的构建为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点和发展模式, 并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避免区域内信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提高区域图书馆的群体优势和整体信息竞争力;变图书馆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扩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提升公民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最终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 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有利于建立一个图书馆研究的新分析框架——— 群分析框架, 从而更全面、系统地分析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理论问题, 为进一步开展图书馆创新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www.jhfg.gov.cn/newshow.asp?&id=1443〔2007 -8 -21〕

2.李东来等.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12:133 -134

3.肖焕忠.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探析.图书馆, 2007(3):34 -36

4.查先进等著.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蔡冰.区域集群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实施策略//李东来.城市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8:21 ~ 27

6.吴建中.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2

7.徐兴余等.图书馆集群———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图书馆建设, 2007(1):95 ~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