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文化江苏”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与创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3 浏览量:23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江苏作为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 江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文化可分为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苏东海洋文化等五个文化区。吴文化区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中心地带; 金陵文化区以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徐淮文化区包括徐州、淮阴、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 维扬文化区是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苏东海洋文化区主要指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五个文化区既有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又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 五个文化区彼此交融, 相互生发, 共同构成了悠久、灿烂的江苏文化。

一、网络传承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的文化传承主要靠三种方式: 一是典籍文献。通过典籍创作和传播, 思想观念得以一脉相承; 二是行为方式。古代社会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主要不是来自书本, 而是来自行为方式的训练、熏陶和相互影响;三是口语传播。口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而保存下来的。当今社会, 文化传播除了以上三种方式外, 还有广播、电视、网络。在世纪之交, 网络以其方便快捷、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传受互动等优势渐趋成为最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网络的发展, 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带来的契机。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 网络发展处于全国前列。截止2006 年, 江苏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64 万公里, 贯穿各乡镇, 苏南地区和南京各县的大容量数字网已建成, 形成了江苏电信和江苏教育科研网相互贯通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 覆盖了城市和大部分的乡镇, 年末互联网用户达575.99 万户。此外, 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学校机关团体局域网用户。网络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网络文化已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及时构建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 加速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过渡。

二、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现状

我们对江苏区域文化网站进行了普查, 精选12 个文化网站进行抽样调查分析, 这十二个文化网站是: “江苏文化网”、“江苏文学艺术网”、“南京文博信息网”、“龙虎网文化”、“吴风今韵”、“苏州企业文化网”、“常州文化网”、“扬州文化网”、“泰州网文化频道”、“淮安楚州文化旅游网”、“徐州书画网”、“新南通文化频道”和“连云港文化网”(参见表1) 。

blob.png

blob.png

(一) 江苏文化网站的特征

上述12 个文化网站可分为政府文化网站、专业协会文化网站和企业文化网站三类, 在栏目设置、内容安排和传播形式方面, 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1、政府文化部门主办的文化网站栏目较多, 包罗广泛, 网页层次少, 直观简洁, 内容以表格栏目的形式, 分类详细, 易于阅读。数字文化资源覆盖面较广, 力求涵盖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2、专业协会主办的专题性文化网站, 着力于某一文化专题的深入传播与交流, 如江苏文学艺术网、徐州书画网, 注重展示专业领域传统文化成果、研究热点等。这类网站规模不大, 涉及范围不广, 内容专深, 比较注重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子栏目划分详细。3、由网络传媒公司等企业主办的文化网站, 如龙虎网文化、吴风今韵。这些文化网站注重区域特色、栏目丰富新颖, 内容雅俗共赏, 更新比较及时。这类网站充分利用多媒体, 着重界面的友好和美观, 强调信息的可视化效果, 兼具广告功能。

(二) 江苏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主要问题

1、由于对网络传承与创新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 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网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流于形式, 网络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没有形成有效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与创新的保障机制。

2、网络传播个性不突出。缺少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网站栏目众多, 内容庞杂, 多数文化网站传播内容缺乏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

3、江苏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发展不平衡。各地网络文化资源的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网站数量差别也很大。可利用的有深度的专题文化资源少, 且比较分散, 不利于共享。金陵文化区域和苏南吴文化区域注重区域文化资源收集, 网络传播的质量和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4、数字资源整合缺乏统一规范。江苏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分类不规范, 内容的安排设置系统性、可靠性不强。对于江苏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缺少深度挖掘和提炼, 缺少利用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 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内容索引, 利用元数据进行资源标引的组织功能。语言方面几乎都使用简体中文, 网站缺少繁体和英文表达, 不利于向海外传播。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网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缺少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手段。

三、网络传承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路

(一) 要以开放的心态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机构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意义与价值。同时, 要以发展的精神创新江苏网络文化, 将经过时间积淀、历史磨砺的优秀文化引入网络, 推动江苏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打造一批具有江苏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各地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建设, 正确处理优秀传统网络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 改革现有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运行机制。网站要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必须要管理与引导相结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作为评价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 加快建立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与创新机制, 包括法律法规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技术标准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借鉴国内外网络文化传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针对江苏文化网络传播现状与问题, 探索适合江苏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改革现有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运行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围绕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总目标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法规, 针对不同级别的政府文化部门网站, 明确各地政府财政支持。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整合网络文化传播法律法规, 建立江苏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标识与识别系统, 在管理规范与技术规范上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再次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网络文化资源建设标准与规范, 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网络文化传承规范体系, 规范各地区文化网络传播。最后要建立江苏区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管理体系, 将地区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制定专项规划, 确定建设重点、项目边界和优先发展事项等。

(三) 统筹规划与建设传承江苏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平台, 促进江苏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组织、资源集成和资源共享服务。对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文化资源信息进行融合, 使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格式的江苏网络文化资源实现无缝链接平台设计三层体系结构: 资源建设层( 包括资源集成系统、资源加工系统、资源存储系统) ; 资源共享服务层; 资源应用层; 其中, 资源建设层是整个框架的基础。在整个系统框架中, 可将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建设所涉及的各种资源看成是一种Web 服务, 用Web 服务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包装, 对外提供访问的途径。

(四) 加快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建设和发展江苏文化网络的基础, 没有完整的数字资源数据库江苏文化网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 江苏大部分文化资源还是印刷型的, 应加速将这些印刷型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大力建设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色数据库, 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元数据分类、组织, 建立各种类型区域专题文化资源数据库, 例如书画库、影视库、戏剧库、人物库等等,从而形成江苏区域系列文化资源库**, 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创建高质量的文化网站, 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块阵地, 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文史专家对地方提供的文化资源进行论证研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提炼和挖掘出真正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转化成数字化产品, 放到网上去, 不但要有简体中文版还应有繁体中文和英文版, 使港澳台地区及世界了解江苏。比如行政主管部门栏目设置要全面, 整体上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组织方式, 要有去往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站点或虚拟主页的完整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