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平: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1 浏览量: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3月29日,“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研讨会在南通召开,此次会议由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主办。围绕当前国家战略部署,相关省(市)多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展开热烈研讨。会议推进了对国内经济带跨区域合作问题的认识,交流了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主要障碍、突破领域和制度安排,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路径与方略。

跨区域合作是时代要求

跨区域合作是时代的要求。“长江经济带如果延续地区分割、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就会阻碍要素的合理流动、产业的分工协作,以及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进而削弱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战略支撑作用”,必须协同打造国内跨区域经济支撑带。专家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推动各地实现规划对接、产业联动,促进各地开展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

当前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跨区域主义正在形成。为有效应对一些试图绕开或排除中国的国际跨区域合作新机制的挑战,长江经济带既要通过协同加大改革力度,尽快适应新一轮全球治理结构调整中形成的国际新规则,又要通过合理利用区位资源,积极对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跨区域合作新机制。

交流机制逐步建立

关于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势,与会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跨区域合作势头加强。一是跨区域合作的基础性条件大为改善。有学者提出,高速铁路网、江海联运网等基础性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不同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使得产品、要素等在地区间的快速流动成为可能,改变了长江经济带传统相对静态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下游部分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渐趋增加。长江下游地区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加快,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开始向资源禀赋更好的中上游地区梯度转移。与此同时,中上游地区也正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硬、软环境。三是区域合作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各成员市的共同努力下,沿江各城市围绕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口岸一体化发展等问题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次,跨区域合作障碍尚存。推进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面临以下困境:黄金水道不畅通、产业联动不紧密、各地政策不统一、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政策一体化是关键

推进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应同步加大软件与硬件建设力度,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一是加强政策沟通。“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内涵,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长江经济带建设,也应以这“五通”为基础,其中,政策沟通直接影响其他“四通”。推动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最为关键的是实现政策一体化。

二是强化港口与园区的战略支撑功能。一方面,以港口为联接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推动长江下游地区积极与中上游地区共建资源开发型、产业转移型园区。

三是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需要深入挖掘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内生驱动力,以市场为核心,以互补为基础,以共赢为根本,以开放为动力,尽快形成“东西互补、海陆联动、双向开放、开边出海”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转让机制,以及生态服务上下游合作互动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

“协调性均衡”战略是方向

与会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将现行梯度式推进色彩较为浓厚的“调整中趋衡”发展格局,加快转至协同性特征更为明显的“协调性均衡”发展新格局。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确定融合共生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以推动各地形成融合发展态势为指引,将长江经济带内分散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联动化,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效率。另一方面,以推动各地形成互利共生关系为根本,促进区域间产生共生意愿、促成共生行为、形成共生资源、实现共生价值。

二是建立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促进下游产业梯度转移、上中游产业有序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形成下游优势产业经济要素西移、上中游资源能源东送的双向流动新态势。要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契机,推动形成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互补共生、内陆沿海双向开放、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首先,取缔以行政区界和城市群边界为依据的做法,努力消除市场壁垒。其次,相互开放内贸市场,构建区域性统一大市场。联合构建研发平台,共同面向国际市场开展集群式研发设计。互相开放现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利用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会展平台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四是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水量分配,将水资源在流域内行政区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推动建立上下游合作互动机制和生态治理联盟。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建设需求,加快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为长江经济带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提供法律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