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2 浏览量:17

8月10日,刚欣赏了德国奥格斯堡市马里亚里中学交响乐团精彩演出的上海打浦桥街道居民,又在文化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迎来了打浦桥声乐沙龙献上的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能容纳2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整台音乐会以经典外国歌剧选段作为串联,众多中外名曲让人们大饱耳福。这是上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初步形成了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上海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海市关于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本市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十一五”期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2007年,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工作力度。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社区文化中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上海除确保各区县财政外每年投放日常运行经费不低于61万元,除主要用于公用经费和基本活动经费外,还创建了内容配送体系,增强产品供给能力。

2004年开始,上海先后探索建立了“东方社区(农村)信息苑”、“东方社区学校”、“东方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等5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单位,形成了按基层需求定制、招标选择供应方、提供菜单式服务、及时免费配送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东方讲坛,以签约形式面向高校、社科院、党校、部队院校和社联所属学会等单位征集特聘讲师,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同时,讲坛办公室将全市各基层的近200个讲座点构成一个系统网络,实行计算机管理。讲座的选题题库采取社会化招标,即向讲坛特聘讲师和社会公众征集,讲坛办公室对讲座信息进行汇总遴选后,以菜单的形式在网上公布,并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讲座点发放《讲座题库》,让群众自主选择。“东方社区学校”已在各街道(镇)建成220所社区学校,共5000个教学点,2007年全年共开设8大类600多门课程,在校学员约40万人;“东方宣教中心”配送教育产品1500多种45万余件;大中小型文艺演出1000余场,放映优秀电影150部,430余场次,累计全年直接受众500多万人次;“东方艺术指导中心”2007年培训人次达1.28万,派遣文艺指导员1420人次,文化内容配送体系受到了社区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鼓励社会参与并创新服务方式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上海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上海青年会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是一个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它是由国内知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管理专业人士出资成立。该管理中心受政府委托,从事社区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形成了较高的专业化管理能力和社会信誉。上海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该机构负责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运行。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在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发挥自身专业化的优势,组织和开发高水平特色活动,2006年以来,由他们组织的“音乐传递友谊――德国巴伐利亚合唱团与社区团队交流演出专场”、“美国大都会音乐家社区演唱会”、“旅法青年钢琴家宋思衡大师作品现场演示会”等活动,使大师们来到了社区,来到了市民身边,倡导了高尚文化的传播,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让居民学到“在观看演出时提早十分钟入场”、“在节目间隙出入时要轻声”等基本礼仪知识。2007年,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接待了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察团50余个,共计800余人。

目前,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根据与政府的托管契约又有了新发展,正在管理运行着6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专业管理团队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规范的互动机制,形成了社会专业机构管理运行、政府负责保障基本运行经费、社区居民参与并监督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走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