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18日电
在世纪之交曾以经济增长速度“领跑中国”的浙江省,如今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竞争中,又以三个“省区之最”引起人们广泛注目。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内地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之外所有省、自治区中,浙江的城乡居民富裕水平、社会均衡发展水平、科学发展GDP质量,均连年位居第一。
三个“省区之最”,背后集中凝结着浙江立足本省实际的探索勇气与实践汗水。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浙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黄金10年”。得风气之先的浙江也率先遭遇发展中的“制约之痛”、“成长烦恼”:环境污染、资源瓶颈、社会矛盾、民生问题、先发优势弱化、半城镇化弊端凸显……面对接踵而来的难题,浙江决策层和7200多万“新”、“老”浙江人,开启了破解难题、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2003年,十一届浙江省委以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实施“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腾笼换鸟”的方式、“浴火重生”的气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007年,十二届省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形成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正站在从全面小康迈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目标的更高起点上。同步推进解决‘发展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既要速度又要高质量、品质好的GDP,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最善“弄潮”的浙江人,正披荆斩棘,如鹰展翅,探索一条顺应世界潮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之路!
民本,发展的核心和导向始终贯穿一个“民”字
在五大洲万商云集、熙熙攘攘的义乌商城,45岁的楼春花是当地苏溪镇龙华村一名地道的农村妇女,可她做的生意却不小。记者在商城市场看到她经营着两间头饰品摊位,目前每年的净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她说:“在村里像我这样有店(摊位)有厂的村民很多。”据商城的经理骆建军介绍,该市场8000多个摊位,其中义乌当地村民在市场开店的占到四成。
研究了大半辈子“三农”问题的浙江省政府参事顾益康说,正是千千万万“楼春花”撑起了富裕的义乌,撑起了一个“富民大省”!
回眸浙江近十年的发展,其发展的核心和导向始终没有脱离一个“民”字。
财富“民有”。一组数字表明浙江民众的富裕程度: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3万元达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分别11年和27年蝉联各省、自治区 “收入状元”。大批普通百姓拥有企业、房产、土地收益等股本和资产,跻身“有产阶层”,他们作为劳动者在获得劳动收益的同时,也获得资产增值的收益。
经济“民营”。“浙江现象”本质就是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培育和壮大了民营经济,也称“老百姓经济”“草根经济”,企业99.8%是中小民营企业。上千个城乡专业市场蓬勃发展,数百个占全国市场显著份额的“块状特色产业”相继兴起,无不带有“草根”的属性。
人物“民间”。鲁冠球、徐冠巨、宗庆后、马云、南存辉、李书福、邱继宝……几百万白手起家、无任何“背景”、从“洗脚”农民、市民阶层中崛起的社会精英、商界奇才成为挺立改革建设潮头的风云人物。目前,全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中,浙江占25席;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144席,均居省区市首位。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成果“民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4.6%和37.6%,进入相对富裕状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6.9和60.8平方米;家用汽车拥有率每百户城乡居民分别达到了33.7和13.4辆,均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7595亿元,年均增长21.1%,连续五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崇尚“知行合一”的哲学大师王阳明的故乡浙江,在科学发展的探索中,老百姓被高高举起!
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战略中基于“藏富于民”、“多予少取”、“放水养鱼”这样的“民本”理念,出台了一系列顺应民意、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地方法规。
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地提高富民标准,前任给后任打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作出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却始终如一把富民放在首位,始终不偏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小河有水大河满”,民富则省强!10年来,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1万亿、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10年前,浙江经济总量还不到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还不到2000美元。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均衡,追求“橄榄形社会”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海德格尔说过,人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然而,发展过程并不只有诗意。“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逼近社会容忍底线!”“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有识之士对中国急速发展中的分配反差、城乡失衡等社会问题不断发出警示!
今天,当记者踏上浙江这一片土地时,看到的却是正在被跨越的贫富鸿沟,正在被破除的城乡割据,正在被拆除的产业藩篱。
201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综合评价,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位居省区第一位!
乐清市是温州经济最发达的县区之一。据市委书记潘孝政介绍,当地总人口118万,出去“闯市场”的就有四五十万,光在北京经商办企业的就有10万人,这10万人基本上是大大小小的“老板”。同时,该市的低收入群体占5%左右,家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有10%,余下的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10万元范围内。
“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他分析国内外有关数据后发现,“凡是每一千人拥有企业数量的比例高,城乡差距、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就低。”
浙商研究会算了一笔大账:5000万浙江人里面,扣除老人小孩非劳动力,4个国民中就有一个是“小老板”,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这样,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浙江民众至少有2000万人。在浙江各地,已经初露良性的“橄榄形”社会的曙光。
一堵户籍制度的“墙”,曾经把中国人分割为城里人、乡下人。“墙”两边的人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遵循截然不同的两套政策体系。近十年来,浙江在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上迈出了很大步伐。让农民高兴的是,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城乡国民的“同等待遇”正逐渐变为现实。
目前,浙江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全覆盖,近700万老年居民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平均达到379元,所有县(市、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60%以上。一些地方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同标。此外,浙江省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水平超过国内很多大城市,近年来每年支出的人均救助金额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
缺乏保障、因病致贫是当前国内低收入困难群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最近,浙江省下发通知,进一步将肺癌、胃癌、结肠癌、脑梗死、血友病、甲亢、唇腭裂等20种疾病纳入大病医保。据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国敬介绍,这样,对于浙江省的贫困农民来说,除了新农合至少报销70%以外,剩余的30%至少还可以报销一半,加上慈善机构的救济,大病费用中至少有90%以上可以报销。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民生问题的经典解释。
建设一个均衡、和谐、老百姓“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保障的民生乐园,这就是今日浙江的新追求。
可持续,从改革开放“先行者”到科学发展的“探路先锋”
在今年7月份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中,浙江省GDP质量、科学发展总水平再次在国内各省和自治区中位列第一,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大直辖市。
这份关注“品质好的GDP”的报告在开篇宣称,“不崇拜GDP,也不盲目抛弃GDP”,追求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
这恰恰与浙江近十年来的发展现实吻合。10年来,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这种‘要钱不要命’的GDP要敢于舍弃!”2011年3月的一场血铅中毒事件后,以彻底消除铅污染隐患为目标,从台州到湖州、绍兴等地,浙江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全面启动了涉铅行业的排查与整治行动,仅半年内就有包括铅蓄电池企业在内的2601家环境污染企业被关停。
对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动刀子”,决心不易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执政者的认识:环境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保护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多数人扩散”的发展模式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最近在天津发出的“达沃斯之问”更是刺激着全球政商学界的思想神经:“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建造房屋、建设城市和利用能源?”
浙江正用实践对此作出自己的答卷。“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1.16%和18.15%,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2011年,浙江万元GDP能耗降至0.59吨标准煤,在上年基础上又下降3.1%,仅次于北京、广东。
地处杭州滨江区白马湖畔的柴家坞,原本是个小山村,如今却是“农居SOHO”。距离柴家坞不远,便是浙江省第一家由建筑业进入动漫产业的民营企业中南卡通影视公司。该企业去年签订的海外销售合同占全国动漫企业自行出口交易额的80%,居全国动漫企业之首。
昔日的小山村变身为令人憧憬的创意园,原先跟砖头瓦片打交道的传统企业华丽转身涉足动漫产业,这是杭州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绿色GDP研究者指出,相比经济成就折射出的GDP质量,包括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是对执政合理性的更高认同。据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至去年,浙江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已连续8年实现“零增长”。
长期以来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则为吴越大地的人文禀赋再添书香。“十一五”以来浙江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浙江卫视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便引起好评,并称为是大众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融合的成功范例。
十年前,西湖率先推出24小时免票政策,还湖于民,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第一时间承诺:“还湖于民”目标不变,不涨价、不收费、土地不出让,为子孙后代留财富。
在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发起的评选中,杭州连续9年登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增设县级市评选以来,宁波、余姚连年上榜。写给余姚的颁奖词说,在7000年前刻画下长江流域最古老人类痕迹的河姆渡遗址,这里演绎着坚实从容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