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所在。浙江省委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不断丰富发展战略,探索发展新路子,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业绩,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2011年的报告进一步显示浙江GDP质量指数居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全国省区市第3位。
一、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一如既往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浙江省委对此有着深刻感悟,从“八八”到“两创”,再到“两富”的发展战略,都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浙江发展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三部曲,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浙江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新的问题和矛盾。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呈现的更早、更鲜明,对科学发展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着眼于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3
年7
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即“八八战略”。当年12
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实施“八八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自觉地把“八八战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从而引领全省科学发展实践。“八八战略”深刻地反映了浙江实际,“八大优势”是对浙江科学发展的既有优势与应有优势的总体把握,相应地采取“八大举措”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彰显区域特色,集中反映了浙江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八八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2007年6
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重大决策,同年11
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进一步作出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这一战略紧紧抓住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的关键性环节,科学发展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创新,而发展实践创新的基本载体就在于产业,浙江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创业创新,这样就把“八八战略”所反映的浙江发展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出来了。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依据对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迈向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在“两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富”总目标。从“两创”到“两富”,这是对浙江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进一步展现了浙江作为现代化先行地区的优势,充分表明了浙江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决心,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必将更好引领浙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
二、为民、靠民、惠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人才建设,惠及民生。“八八战略”一方面着眼于发挥“八大优势”,采取“八大举措”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一步促进各种优势的有效发挥和各项举措的全面落实。浙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民营经济,2004年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企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又进一步调动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山海协作”,文化大省建设等一系列新举措,更广泛地调动了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为了真正地把发展建立在人的力量基点上,2004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确立了浙江省人才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台《浙江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相配套的十个政策性文件,建立实施了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启动实施了“钱江人才计划”等,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有效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到2007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524.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648万人,引进各类人才十几万人。
不仅如此,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首要位置,积极构建大社保体系,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2003年到2007年,全省累计大约新增245万城镇就业岗位,帮助134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8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相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率先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两创”总战略在“八八战略”重视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创造性作用,而且把创业创新的落脚点放在富民强省上,充分展现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三十多年来,浙江最突出的就是全民创业,如今不仅继续鼓励下岗人员灵活就业,帮助现代农民创业致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而且在创业上又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有了更多新的创业举措,如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跳出浙江发展经济和浙商返乡创业,一个个惠民政策,点亮了群众的创业之路,使全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业大军,演绎出精彩的创业人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比2005年提高了6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提高近5个百分点。几年来,通过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大力开展科技合作,精心组织科技攻关,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再造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创业创新最终还是要靠人才,为此进一步制定了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特级专家、“千人计划”、151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全省自2009年实行“千人计划”,先后引进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人才419名。3年来,这些人才或创办公司,或开发研究,为浙江创造财富160多亿元。
“两富”进一步弘扬了“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关于人本的思想,在对浙江基本现代化作出总体性布局的同时,特别突出了现代化的主体性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浙江的现代化是以“两富”为核心的现代化。在人的发展上,既强调了物质层面,又突出了精神层面,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内在统一,而且高度突出了共同富裕与共同富有,更加充分和完整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普遍幸福思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两富”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突出文化强省建设,科教人才强省建设,以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强调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和企业在引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政策,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三、“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就是推进“腾笼换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自2003
年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以后,全省就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八八战略”的思路和举措上来,突出节能降耗和循环利用,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8月,省政府制定出台《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大产业规划,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的大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领军产业,重点培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五”时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3.23倍,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64.5亿元,同比增长33.9%,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8%,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建设进一步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两创”总战略在“八八战略”注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强化又好又快这一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十一五”以来,省委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专题学习研究多达16次,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推进“四大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两个科技城”建设,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能源、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2011年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800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925亿元和3151亿元。
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两富”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突出了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强调“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事关浙江未来发展和全国大局,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举全省之力,稳步推进。强调大力推进“四大建设”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培育发展大产业是推进“四大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强化要素保障,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加快谋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四、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最注重的就是统筹兼顾,整体性地纵深推进。“八八战略”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既突出增强体制机制优势的深化改革,又突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世界的扩大开放;既强调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又强调民主法治、文化大省建设和生态浙江建设;既突出发展沿海先发地区的海洋经济,又重视解决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山海协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构建起反映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两创”总战略按照“八八战略”强调发挥浙江系统优势和全方位采取新举措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六大行动计划”,进一步充实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取得了重大业绩。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各领域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大省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从1995年的全国第9位跃升至现在的第4位。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0000元和13000元。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又率先在全国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积极实施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逐步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实现“两富”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强省”、“三个浙江”的整体性发展战略。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浙江,不断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十大计划”,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生态立省方略,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积极培育小城市、中心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山海协作工程”,促进欠发达地跨越发展。
纵观浙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八八战略”作为浙江步入科学发展的标志,开局是早的,起了一个很好的领头作用。“两创”总战略作为对“八八战略”的深化,可以说是抓得准,收效大。在“两创”基础上提出的“两富”总目标,深刻表明践行科学发展观,迈向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再先行,更奋进。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