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芬娟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小额贷款公司试水,浙银系列品牌、浙系资本军团的推陈出新……
回首十年,浙江一直身居金融改革的前沿。
“相比前一个十年,这是加速成长的十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如是说。
多元化时代开启
十年很短,弹指一挥间。十年又很长,这期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加快金融强省建设,推动我省金融迈上新的台阶。而今的浙江金融总量早已今非昔比:
“十一五”期间,浙江无论是存贷款规模、企业上市数还是金融业增加值,都实现了翻番。到2011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6.09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区市第4位。
10月19日,华数传媒借壳*ST嘉瑞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浙江资本市场再添生力军。至此,浙江境内外上市企业已逾290家,累计募资超2800亿元。与此同时,场外排队的拟上市企业也超过350家,资本市场已成企业融资新宠。
融资模式正从单一变得多元化,资本市场融资是其一。在“有形之手”引导下,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如果是十年前,多数企业无从选择,摆在面前的只有银行融资这座“独木桥”能走。彼时的浙江金融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95%以上。而今,这一比例已逐步下降到85%。
融资结构多元化与完善的金融体系相得益彰。从原来的国有银行“一枝独秀”,到而今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以及租赁等金融机构“全面开花”,一个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架构清晰可见。完善的金融体系恰为多元化融资模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完善的体系架构又能进一步助推融资模式的多元化。
金融体系趋于完善主要归结于“两头”增长:一方面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金融机构,现今,浙商银行、浙商证券、浙商信托、宁波银行、泰隆等本土城商行已经崭露头角;另一方面则是“筑巢引凤”,引来汇丰银行、摩根斯坦利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新的发展战略机遇也带来环境巨变。“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也在不断强化浙江金融的承载力。浙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和舟山随即加快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全新的发展机遇让“海洋金融”风生水起。
健康的金融离不开有效的监管。这十年,浙江金融风险防范监控体系不断加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2011年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378亿元,资产利润率居全国前列,但银行不良贷款率依然持续下降到0.92%。
历经十年变革,浙江金融业的全国竞争力如何?由浙江工业大学浙商创新研究院联合省金融办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浙江金融发展总体能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变革中的创新挑战
浙江金融业的“巨”变,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的成果,创新之举不时闪现,迸发着浙江经济特有的创新活力。温州金改更是其中的浓墨重彩。
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正式启动。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继“三大国家战略”之后,中央赋予浙江的又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确保落实金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4月26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此举被视为是温州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半年来,在这里成交登记备案的资金总额已近1.7亿元。
在热度和速度中,在赞美和质疑声中,温州也在冷静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寻找疏导良策,让民资浩荡“洪流”浇灌实体经济融资“旱田”?温州人还需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
和温州金改重在破解“两多两难”问题不同的是,毗邻地区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旨在破除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
今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农村金融如何创新?——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让丽水金融改革大步向前。而今的丽水,已经在小额信贷产品、涉农物权抵押的金融支农信贷产品以及创新银保合作信贷产品等多个领域展开探索和创新。
历经4年的探索,浙江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后,已然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生力军。省政府出台新政、地方政府落实推行、企业资金热情参与,浙江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浙江从上到下创新的又一大力作。
服务实体经济
浙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创新并非天马行空式的。“必须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这条主线贯穿在每一次金融改革的部署行动中。为的是让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相濡以沫。
巨大的市场容量、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让浙江成为金融业成长的沃土。也正因为有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支持,小企业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2011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位居全国第三。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力在增加。
金融和实体经济又是唇亡齿寒。国际金融危机传来的冷意经久未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这股冷风中更为凸显。
如何让金融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在浙江,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地方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一个从上到下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正在被架构,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11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小额贷款公司是有效补充。省金融办统计显示,截至9月底,成立4年来累计贷款额达5337.86亿元。
刚刚挂牌的省股权交易中心也被寄予厚望。一边集聚着大量闲散民资,另一边集聚着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这个虚拟交易平台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搭建了一座自由通行的桥梁。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活力,还有赖于私募股权投资队伍的壮大。十年里,天堂硅谷、华睿投资等浙江创投企业成长速度惊人,已经形成集群效应。
迈步“金融强省”
浙江已是金融大省。但从“金融大省”到“金融强省”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民间资金投资难问题还待突围,本土金融机构个体规模依然偏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引导……留待浙江金融的“十二五”新命题仍然不少。
如何在“十二五”破解这些难题?美国城市波士顿的金融发展为我们带来启示。
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与其息息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很多都设在波士顿。在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理念下,波士顿已经是全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
融入上海,错位发展。循着这一思路,《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两个中心”,即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直指破解投资融资“两难”。
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规划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汪炜,认为浙江已具备成为第二个“波士顿”的诸多潜力。
新加坡星展银行来了,澳星银行也来了,瑞银证券及众多世界500强公司和金融机构都纷纷选择浙江。知名投行摩根斯坦利甚至直接跳过北京、上海,选择杭州为中国总部,曲线进军中国市场。澳大利亚最大的银行机构之一——澳星银行,将浙江区域总部和首个营业厅设在杭州。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是“机构集聚”和“交易集中”,否则无法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今机构集聚效应已经初显。“资金洼地”的浙江,只待“资本高地”建成后的新爆发。
如何让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金融强省”目标?汪炜认为,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原本不分地域。但本土优势会让他们在支持本土企业成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