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安
阳明学成为显学后,各方对其的评价比较多元,对其解读的角度、尺度也迥异。笔者在此谈一些浅见。
一、对阳明学的解读应回归本原
大道不会变,但表达的方式会不同。子贡曾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对人性、处世之道、为政“三观”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尽管当时属封建落后的农耕文化时代,但如“恭、宽、信、敏、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观点,笔者认为永远不会失其真理的光辉。同样,阳明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理论,突出了人在万物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人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思考,无论何时何地,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阳明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精进的,以致王阳明的学生对阳明学也有不同的理解。时代变迁,人性、处世之道、为政“三观”的精髓就总体而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表达方式可能会变。
即便是圣人也会有时代的烙印及局限性。圣人所创立的学说,是对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和自身经历及经验的思考、总结、提炼,难免出现偏差或掺杂主观经验的成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像孔子、孟子、王阳明这样的圣人,他们也是以勤学思考、人生体悟、事上磨练,再加上天才的洞察力来推断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其样本量不会太大,因此根据样本推断总体时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即使是圣人、伟人,其学说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
对阳明学应持学习、继承、发展、批判、深化的态度,而不应对其某些观点纠缠不清。在笔者看来,首先应对阳明学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对王阳明的《传习录》等著作进行通读和参悟。要避免只读了阳明学的小部分,或只了解个大概,没有深得阳明学的精髓要义就进行解读、评析、阐述或拔高、批评。对阳明学的阐述一定要全面、客观和严谨,要有理有据。其次是进行继承和发展。结合当今实际,对阳明学进行研究,汲取其精华,修正其偏差,指出其一些过时的或不合事宜乃至不是很恰当的观点,对国内外顶尖的阳明学研究者的成果进行整合、融通、淬炼,每年进行权威发布,从而指导普通人对阳明学的学习和研究。再次是进行批判和深化。我们对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轻易拔高或贬损,对阳明学的表述或解读应有独立的思考及遵守学术规范的勇气和担当,要警惕对名利的过度追逐而导致的功利化、庸俗化、趋媚化倾向。
二、对阳明学的解读宜原汁原味
王阳明作为历史上的圣人及传奇人物,他的经历之坎坷以及思想之高度与深度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所以一千人读王阳明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王阳明。
宜求同存异及相互借鉴。解释《论语》的版本很多,但能解释到位让人信服的屈指可数,对阳明学的理解大致也差不多。笔者认为,每个人的学识、经历、领悟力不同,就像是站在小丘陵、小山头、大山头及巍然高峰上各自进行阐述,其视野、广度、厚度岂可同日而语。而王阳明本人是站在巍然高峰上的人,如果没有潜心研究几十年,如何能够参透悟透阳明学。但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几十年的人实在不多,怪不得大科学家钱学森有世纪之问。对不同的解读宜求同存异和相互借鉴,如此,每个阳明学研究者都能够成长,如果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就只能“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在解读时尽力走进王阳明的心里及所处的那个时代。让人仰慕的大家与名家的产生靠的是氛围、追求、心境、风气等。在浮躁的时代,在过于逐利的环境下,如果做不到不为功利诱惑,做不到甘于坐冷板凳,是不可能有惊世骇俗的成就的。王阳明当时的煎熬、无奈、抗争、奔波、讲学等是我们今天的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经受那些苦,但潜心钻研,不为功名所困,是应该做得到的。如果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而对学术研究又是浅尝辄止,如何能够理解那个时代,又如何能走进王阳明的内心?对王阳明的哲学思考又能有几多的认同呢?
对阳明学的解读切莫庸俗化。我们处在与王阳明完全不同的时代,倘若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以浮躁且不学无术的水平来研究阳明学,只能是庸俗化。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只要学了阳明心学就能多挣钱,就能治理好企业、治理好国家等,将阳明学拔高到无所不能的地步;再如有将王阳明说成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极端化、庸俗化的倾向,需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