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正重光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1

记者

徐晶锦 裘凯军

古城保护,是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与生俱来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绍兴人永续接力、久久为功。

2019年1月1日,备受瞩目和期待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成为绍兴撬动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法律武器和有力支撑,古城保护开始迈入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轨道。

如今,《条例》实施已满两年。两年来,绍兴古城保护站上“C位”,行政功能外迁,高层建筑削减,文旅功能填充,老旧小区(历史街区)改造,多个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落地……古城9.09平方公里土地上,巨变已生。

机制健全

两年来,绍兴古城保护的“四梁八柱”日益坚实而牢固。

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活力得以释放的关键和保证。

为让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更加高效,与《条例》一同诞生的还有一个全新的部门——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名城办专门承担古城保护利用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规划编制协调、监督资金使用等职能。这也成为绍兴古城保护历史上,通过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相关部门、打通体制壁垒的创新之举。

创新,是为了应对挑战。如何用好现有资源为古城保护提供财力支持,如何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入驻古城,考验着政府的智慧、能力和担当。

“古城保护的投入很大,资金缺口不小。”市财政局局长吕丙坦言,在古城保护上,国家层面的支出补贴较少,财政压力主要落在地方政府肩上。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绍兴市专门建立了古城保护利用基金,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额纳入基金。两年来,累计安排资金17亿余元,但远远不够。

通过开发项目方式吸纳社会投入,是绍兴积极探索的一种模式。如由政府平台投资,后期交由社会进行市场化运作,然后每年返还给政府一定回报。对政府来说,这是一种长期的收益;对企业来说,则可以更加灵活地操作运营。再比如,把一片区域的改造整体打包给产业运营公司,向企业出让土地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同步把古城保护利用的项目运作起来。

灵活的运作体制,激活了古城保护利用一池春水。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副处长叶俊杰对此深有感触:“2020年起,我市将政府投资项目‘封闭运行’机制创新应用于古城项目群建设,将‘生财聚财’与古城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古城价值。为未来5年总投资341亿元的50个古城项目落实了资金来源。”此外,市政府还进一步确定古城项目群资金平衡方案,通过资产注入、土地资源平衡、平台公司融资等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古城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

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古城项目群建设势如破竹、动作频频。围绕“一城一桥三故里”总体布局,66个清单项目先后推进,包括蕺山、府山、塔山周边高楼拆除,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片区和台门里弄等市民高关注度区块的提档更新,老市政府办公大楼等国有性质房产的腾空盘活等。从风貌、特色到功能、内涵,古城每一天都在“变”。住在古城里的百姓直呼:“城内土地寸土寸金,一下子改造、腾出这么多空间,以前想都不敢想!”

面向全国求取真经,2019年10月,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吸收了45位省内外、各层次、各专业专家进入专家名录库。他们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确定了8个古城保护利用研究课题并展开调研,为古城各类决策实施和项目推进,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参谋。

《条例》实施以来,民间力量成为古城保护利用的强有力补充。古城内府山街道、塔山街道21个社区(村)全域动员,常态化开展古街巷清洁、古城保护宣传等志愿服务,市民对古城保护性开发项目的实施更理解、更配合了,古城保护利用上升为“城市意志”。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方支持、全民参与,《条例》统领下,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的机制日臻完善,为古城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理念提升

2020年12月9日上午8时许,几台小型挖机被运至高约35米的原税务大楼8楼顶层。伴着机器轰鸣,位于古城北入口的原绍兴市城管大楼和税务大楼正式启动拆除。拆除后,这里将用于建设古城北入口二期项目。这是继绍兴大厦、震元堂之后,古城范围内拆除的第三批高楼。

当“天际线”高度的比拼还在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指标时,绍兴却反其道而行之,自降“身高”。如此大力度地跟高楼“过不去”,到底想干什么?

越文化研究专家、《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曾做过绍兴城市文化遗产研究,他认为,古城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河网纵横,“显山露水”是绍兴古城有别于其他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但古城内过高的现代建筑却挡住了这些重要的“外形”。“‘削楼’是为了在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平衡上,让千年古城真正‘显山露水’。”

2019年4月,12层高的震元堂大楼拆除,在其旁边改建震元堂。这不仅是给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让路,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更是为了展现百年老店的历史风貌,使之与古城环境更好融合。

2020年4月,海港大酒店开拆。如今这幢小高层建筑已被夷为平地,其旁边的塔山展露芳容,为文化广场拓展腾出空间。

同年8月,高120米左右的王朝大酒店列入征收拆迁范围,即将启动拆除。“拆除后,整个书圣故里可以一览无余地‘露’出来,解决了景区多年‘打不开门、迎不进客’的烦恼。”绍兴市书圣故里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峰说。

除了直接拆除,还有高层建筑降层。绍兴率先将原市政府一幢10层、一幢12层大楼降到5层以下,改造成了“绍兴名人馆”“气象博物馆”“绍兴清廉馆”。一方面可以配合打造绍兴老城区美丽的天际线,让府山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绍兴打造“博物馆之城”。

绍兴“削楼”的底气,来自对保护和发展之间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古城内行政、金融商业等功能疏解的同时,镜湖新区也正在做好这些要素的承接。”市委书记马卫光多次提出,在保护古城的同时,着力发展新城,唱好“双城计”,坚持文商旅一体化发展。这样既保护了古城,也为新城厚植了文化底蕴。如此一来,发展和保护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让城市增值的“两条腿”。

古城内八大历史街区,目前居住着2万多老百姓。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做好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让仍然生活其中的居民日常需求得到满足?这道关于古城“面子”和“里子”的考题,是绍兴寻找的另一个平衡点。

周凤英在青藤社区老台门里生活了30多年,眼下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一直以来,我们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天天要去倒马桶,天天盼着能改善。”周凤英充满期待地说。

“古城离不开人,古城保护不仅仅是建筑形态的保护,更应该‘活化’古城。”提起古城保护,负责青藤书屋区块项目的市文化旅游集团工作人员李骏有自己的思考。“老建筑经过防虫防腐处理以后,还是会有老东西用进去,不然再怎么修也不像。针对台门污水管网铺设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加大设备投入,将为每户居民安装采用新技术的坐便器,明年上半年可以彻底告别倒马桶历史。”

向外疏解非古城功能,向内努力提高古城的宜居适配度,一退一进之间,彰显着绍兴古城保护理念的全新突破。

路径清晰

如今,绍兴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

秘诀就在于一个“连”字。作为古城八大历史街区中最早保护开发的项目,每天,鲁迅故里都会迎来近万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处在景区最核心、最醒目位置的鲁迅博物馆几乎是每位游客的第一个打卡点。而就在《条例》实施后不久,这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拆围墙”改革。

“我们把鲁迅博物馆的东墙打开,做了个取水景观,再结合一些鲁迅的文化元素,整个纪念馆在这条街上的辨识度明显增加,与周边景点进一步连接成片。”绍兴鲁迅纪念馆讲解员赵珊珊说,“连”字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加法效应”:开放围墙的第一个月,鲁迅博物馆的游客量就激增三倍,彻底扭转了之前游客普遍反映的“找不到景点”的尴尬。

与此同时,在古城内,更多本不该有的围墙和小径正在被有序打开、打通。根据《条例》,绍兴将以申遗的标准来开发利用古城,把古城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大景区,将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越子城、八字桥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加快恢复古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一历史风貌。

目前,“连片”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阳明故里改扩建、蔡元培故居改扩建等项目皆已开工建设。尤其是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把附近的3个台门纳入其中,将一个废弃厂房拆除,设计成徐渭艺术馆、青藤文化广场等一系列配套项目。同时,青藤书屋也不再局限于文旅资源,与塔山和绍兴银泰城连成一片,成为绍兴文商旅融合的标杆项目和古城文化休闲地标。

“毛细血管”逐渐被打通,提升业态成为当务之急。和多数古城区聚焦“保护”不同,绍兴的《条例》中增加了“利用”二字,这也是“绍兴模式”的独特之处。因为“只有充满活力的利用,才能真正让古城充满生命力”。把古城打造成长三角“最不易被模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不可复制的文旅大品牌,这是绍兴古城走向未来的雄心和目标。

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两年来,绍兴古城在文商旅一体化融合方面的发展逻辑已经基本形成:以古城为基点,以文创为抓手,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拓展,真正让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成产业的高度,为古城文化大品牌的打造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不管是总投资达60亿元的文旅旗舰“阳明故里”,还是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为主的商贸综合体“风越里”,都是绍兴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一部绍兴传统文化创造性探索转化的大戏已然拉开帷幕。

“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年轻时尚集聚地”,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的目标之一。但古城之古,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古典美的不可复制性,劣势则在于现代感的难以代入。要实现目标靠什么?

“‘通关秘籍’就在于‘有活力’三个字,年轻人在哪里,我们要吸引的目标就在哪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对比成都、西安、上海、杭州,同为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对年轻人所散发出的吸引力、向心力,已成为一种现象。“越是‘老’‘旧’,就越应该迎合‘青’‘新’。只有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科技,包装古城、营销古城IP,才能让年轻人为古城所吸引。”

千年历史悠悠长,今日古城正重光。历史馈赠我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当代绍兴人也一定会使她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馈历史一个宜居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