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打通古城文脉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1

古城太“累”了。数千年的要素集聚,让9.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不堪重负。市委市政府“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决策的提出与实施,打通了古城的肌理和文脉,让古城的“腾”和“还”变为现实。

今年是徐渭诞生500周年。作为徐渭故里,绍兴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该项目是继阳明故里之后古城又一重大文化项目,将以现有的青藤书屋为核心,新建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青藤广场,以此打造青藤文化核心区,还原徐渭的真实一生,打造绍兴古城又一张金名片。

“这是古城复兴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古城新活力的关键时期。”市名城办主任徐觉民说。于是,绍兴高标准开展绍兴古城城市设计,精心编制古城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前阶段已完成青藤书屋片区、探花坊区块等规划研究,基本完成鲁迅故里片区规划研究,后续将继续抓好越子城、塔山周边、试弄-铁甲营等区块规划研究。随后,以“刀刃向内”的态势开启一轮轮资源盘活工程。

一个个景点,也不再是单一的景点,而是将通过连片整体规划布局,带动片区整体提升,成为片区枢纽和文化传递载体。按照《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把绍兴古城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全域式大景区,将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越子城、八字桥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分享给国内外游客。

“这几年,我们逐渐把‘非古城’的功能疏解出去,在不破坏古城肌理的前提下,通过征收、拆迁改造等,给古城腾挪出更多的资源转换空间。”越城区房征办有关负责人说。去年以来,从近50个分散在古城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陆续外迁,到企业总部、生产性服务业(金融、银行业等)等北迁,再到教育、医卫、市场等功能适度疏解,卸掉了重负的古城已然可以轻快呼吸。

在重现古城街巷肌理的过程中,绍兴博物馆馆长金燕提出这样一个设想:以这些腾空的建筑为主体,民间资本可以设立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如金石博物馆、青瓷博物馆、唱片博物馆、根雕博物馆、油画艺术馆、钱币博物馆等等,用较少成本尽快实现绍兴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但博物馆数量不多,古城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我们希望能抓住机会,让人们爱上博物馆,爱上古城。”

台门是古城的另一个特色文化资源。目前,古城范围内尚存老台门100多个。如何让这些老台门变得时尚而且有魅力?市名城办正探索微更新的模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台门住户自愿搬迁,通过产权置换与整合,通过政府征收或市场收储,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缮或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施好传统台门重建工作,更好地发展古城文化文创产业,推进古城文化旅游,提升古城生活品质。

眼下,高楼“俯首”、三山“再现”,古城北入口改造提升,阳明、鲁迅、书圣三大名人故里综合利用,柴场弄“风越里”建设等“古城项目群”同步推进。古城的山水古韵,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善待古城、善用古城,是历史赋予绍兴的时代使命。但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何连古通今、发展创新?如何打造出一种能获取“注意力”“影响力”“号召力”的产业?如何服务当下经济,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多年来,古城的主政者不断追问思考。

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绍兴黄酒节……每年,一个个与绍兴文化、绍兴名人有关的节会如约而至。这些节会,把绍兴厚重的文化从古城推向全国、全世界,古城仿佛一个焦点,吸引了全市人民欣喜的眼球、全国人民惊叹的眼球、外国媒体好奇的眼球。

“背对历史”“面向时代”,留住并延续古城的肌理和文脉,撬动的是绍兴文化那条最敏感的神经,探索的是文化资源最大众的时代价值,提升的是绍兴古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