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古越丝绸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1

孙可为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个吟咏古越丝绸的板块。其时,著名的一批诗人,几乎都留下了关于越绫越罗的作品,或点赞歌吟,或咏物抒怀,或针砭时弊,对相关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作了多角度的反映。

表现古越丝绸的华美与崇高地位。白居易的《缭绫》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中描写了缭绫的生产场景,用“越溪寒女”点明它的产地;接着以“去年中使宣口敕”等语,写朝廷所需的丝织花色品种,别地无法生产,需送到越地前来定制;进而又以“秋雁行”“春水色”等语描绘越绫的精美奇异,以及朝廷的奢华和偏爱。

反映古越丝绸的悠久历史。李白的《咏苎萝山》说“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史载,勾践以“劝农桑”为国策,百姓广泛开展蚕桑丝绸生产。“西施越溪女”“浣纱弄碧水”,正是春秋时期越民涤丝织绸的生动写照。

反映古越丝绸的应用广泛。杜甫《后出塞》中写道:“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诗中的“越罗“,是对古越丝绸的总称。其时除朝廷自用和通过丝绸之路外输外,民间也大量用以制作罗帕、罗巾、罗扇、罗帐等等,遍及全国,无所不至,连军队也不例外。诗中“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一句,反映戍守边疆的将士戎装,也使用了越罗和楚练,以致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揭露官府对越地蚕织农户的横征暴敛。李贺的《感讽》中说,“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飨去,簿吏复登登。”这是一幅蚕织户遭遇官府逼迫的图景。越妇尚未开始织绸,蚕桑迟发尚小,县官就上门征税,面目狰狞。越妇及小姑,又是叩拜求情,又是点心招待,才让县官饱食而去。不料县官刚走,“簿吏”又找上门来。

咏越罗以抒怀,感叹人生。杜甫《白丝行》中说,“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诗中以隐喻的笔法,描写志士仁人犹如白丝与越罗的不堪:制丝时,唯求长而不顾洁白,任被染成各种颜色;织造时,任人错乱编织,为的是生成讨人喜欢的花纹;缝纫时,任人裁剪,熨去棱角,为的是迎合官场需要;成衣后,被人穿戴飘舞,招蜂引蝶,终为汗尘所污而遭取代和冷落。诗的最后点明,天下才士之所以不易被吸引,是因为他们畏惧遭受白丝越罗这种命运。可见越罗已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古越丝绸在唐诗中能形成独特的板块,并非偶然,而是由它无可匹敌的繁荣和影响所决定。

绍兴在唐时建制越州,曾辖会稽、山阴、诸暨、余姚、萧山、剡县、上虞七县。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蚕桑丝绸业源远流长。余姚河姆渡遗址曾出土纺轮、蚕形纹饰骨盅等物,表明大约6700年前丝蚕已进入人们的生活;至4500年前传说中的大禹时代,禹在会稽山下“会集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反映当时丝帛已极普遍;至春秋,勾践“劝农桑”“夫人自织”,用大量丝绸结好诸侯各国,为其报仇雪耻铺平道路;秦汉时,百姓亦普遍从事农桑,唯物论者王充在《论衡》中自述少时“以农桑为业”;隋时,有“耀花绫”冒尖,进贡朝廷,名噪一时。正是这种数千年的积累,加上唐时越地战乱相对较少,中原人口先后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和旺盛的需求,东汉时修成的鉴湖又日益发挥作用,因此古越丝绸终于在此时达到顶峰,蚕桑遍布,机杼繁荣,名品迭出,雄冠全国。

其时,越州人口密集,唐天宝年间达到9万多户,52万多人。民户大多从事蚕织生产,白居易谈及越地社情时就曾说“产业论蚕蚁”。朝廷每年向越地正常征税以外,还经常额外征调越绸。史载,唐敬宗接位时一次征调“盘绦缭千匹”;唐末一度“每十天征调越绫一万五千匹”,足见产出之丰。丝绸品种之多也居全国首位。唐史籍记载,当时全国近百个州(郡)、向朝廷进贡的丝织品一般只两三个品种,而越州有数十种。与此相应,工艺技术也有了显著突破。改进养蚕缫丝,制成相当匀称而纤细的丝原料,从而织出纯净轻盈的“轻容兰縠”这类极品。在织造技术上,已能以复杂的提花织机和纹织工艺,织成各种新颖华美的大花纹织物,奇纹异彩层出不穷。在印染技术上,已熟练运用“夹缬印染”“镂版印花”等,使丝绸色彩更加丰富艳丽。

古越丝绸这种量巨、品丰、艺精的境界,一直延续到宋朝前期,是绍兴历史上的一个亮点,更是当时朝野推崇和追捧的热点。唐代另一大诗人刘禹锡歌吟道“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生动地反映出“越罗”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