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探析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1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奋发有为、拼搏奋斗的斗争姿态,发扬斗争精神,立足岗位干事创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担当、善作善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是新思想最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同志具有坚定信仰的红色根基。这种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首先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坚守——“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这种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笃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崇高信仰也决定了我们党和人民拥有无与伦比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新气象,着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打开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彰显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发展前景。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破解难题是新思想最深厚的实践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是理论的深厚基础和发展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产生和发展,就是深深扎根现实土壤、回应实践需求、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陕西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是新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河北正定3年是习近平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试验田”,成为积淀在新思想中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福建17年多从政实践和众多的创新之举,构成了新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和重要思想源泉;主政浙江和上海的6年,特别是在浙江提出和践行“八八战略”,是新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奋斗史。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树立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破解问题的光辉典范。无论是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论断,还是作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或是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都来自于对我国国情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来自于对真理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唯实务实的思想品格和直面矛盾的政治勇气。他以坚决坚毅的党性和人民性,以“为党和国家长远计、为子孙后代万世谋”的责任担当,推进一系列大事要事,攻克一系列难题难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进入了劈波斩浪的新时代。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恪守“人民至上”是新思想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人民”二字在新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新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和实践原点,也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深情地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在宁德工作时,经常以古人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他特别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人民至上的理念,是贯穿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始终的一个总纲和一条红线,也是新思想最鲜明的根本价值取向。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思想最有效的实现路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实现形式,体现着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适应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和跨越式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持续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他深刻洞悉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和时代特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政治清醒、应对风险挑战。“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辩证法,揭示了斗争的客观现实性、历史必然性,是对全党的谆谆告诫和对全体人民的深刻警醒。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打虎”“拍蝇”“猎狐”,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明显好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奋发有为、拼搏奋斗的斗争姿态,发扬斗争精神,立足岗位干事创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担当、善作善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